急诊科深夜一幕,让我找到孩子抑郁的根源
“妈妈,我只是有点累……” 14岁女孩的这句话,让急诊科瞬间安静了
昨晚10点,医院急诊科,一个初二女孩因“持续性头痛”就诊,各项检查均正常,最终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下:重度抑郁发作,女孩母亲当场崩溃:“我们不缺她吃穿,补课费一年十几万,她有什么好抑郁的?”
站在旁边的我,突然理解了现在孩子们正在经历什么
当孩子的日程表,比CEO还满
我侄女,小学五年级的日常:
6:30 起床背单词
16:00-18:00 数学培优
19:00-21:00 英语外教
21:30-23:00 写作业
周末:奥数+作文+钢琴+舞蹈
她说:“姑姑,我最想得的病是感冒,那样就可以躺一天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81.2% 的中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这个数字在十年前是47.1%
“优秀”成了诅咒,完美主义正在吞噬孩子,朋友的儿子,重点中学年级前十,因一次数学考试“只”考了138分(班级平均分141),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了十几道口子
心理咨询师说:“这不是自残,这是在用身体疼痛转移心理痛苦”
我们这代人考90分欢天喜地,现在孩子考99分还要解释“为什么丢了一分”
虚拟世界的奴隶,现实世界的孤岛调查显示:00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5.2小时,但72.3% 的人表示“网上聊天更自在”,线下真实朋友:平均不足3个,那个在游戏中指挥团队所向披靡的少年,在教室里却不敢举手发言,他们活在点赞之交的泡沫里,内心却是一片荒原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
父亲:“我在外面拼命赚钱,他还有什么不满意?”
母亲:“我辞了职陪读,他这样对得起我吗?”
孩子:“我是他们婚姻唯一的产品,必须优秀”
家庭治疗师发现:85% 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系统失衡
孩子成了维系父母关系的唯一纽带,这个重量,哪个孩子承担得起?
被剥夺的童年,消失的“无用之事”
还记得我们的童年吗?
爬树摘果
河边捉虾
空地跳皮筋
发呆看蚂蚁搬家
现在的孩子呢?
从学区房到兴趣班,从早教课到升学规划——他们的童年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投资项目
被误解的呼救:“他只是想引起注意”
“小小年纪懂什么抑郁”
“就是矫情/抗压能力差”
“玩会儿手机就好了”
抑郁是病,不是性格缺陷
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其中重度抑郁7.4%。
每4个孩子里,就有1个被抑郁困扰
从“活着”到“生活”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留白,每天至少1小时自由时间——不学习、不才艺,纯粹做自己喜欢的事
接纳不完美,对孩子说:“你可以失败,可以普通,我们依然爱你”
重建连接,每周一次家庭日——不谈学习,只分享趣事和感受
关注过程,把“考了多少分”换成“今天有什么新发现”
那个急诊科的夜晚,女孩悄悄告诉我:“阿姨,其实头不痛,我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暂时停下”
我们总在问孩子怎么了
也许该问的是:我们把孩子怎么了?
你的孩子快乐吗?你给过孩子“停下来”的权利吗?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困惑,我们一起找回孩子应有的童年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