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成“第二个沙特”?新疆竟发现超千万吨的稠油,何时挖掘

前言

2022年,一段看似普通的视频悄然走红。

新疆某施工点,一位工人站在黑漆漆的地面上来回踩踏,脚下却纹丝不动。

那不是泥地,也不是冻土,而是货真价实的稠油,一种几乎固态、极难流动的石油。

随着人们的深入了解,竟发现当地地下,竟埋藏着超200亿吨的这种“沉睡的财富”。

更令人振奋的是,其中一处油田储量超过千万吨,并已成功实现试采......

稠油

比沥青还厚的油,凭什么成为希望?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石油,是那种可以“流”的液体。

抽出来、装进桶、通过管道运输,顺利进入炼油厂。

可新疆这批稠油并不“流”。

它的粘度高得惊人,甚至比蜂蜜、发胶、沥青还要“厚重”。

在某些地区,每秒的粘度数值可达五十万毫帕,是普通石油的数百倍。

用夸张点的比喻说,这种油能用铁锹铲,能装进编织袋,甚至能让人直接走在上面不陷进去。

这就是超稠油,能源行业中的“黑色黄金”。

然而,尽管知道它的价值非凡,可等到想开采的时候却犯了大难。

在新疆,这类油往往埋藏在地表几千米以下。

稠油

这意味着,仅挖井要深入地下六七千米,有的油井甚至达到8000米深,属于国际公认的“超深井”。

要知道,石油行业有句话,叫做“一深带万难”,说的就是深度所带来的难度。

深层开采不仅带来温度骤降、压力异常、地质结构复杂等问题,还意味着一旦技术出错,整个井组的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最早的尝试发生在2022年。

当地施工团队用蒸汽试图“热化”稠油,结果刚注入井下,蒸汽就被冻住了,粘稠度几乎没有改变。

此后几年,包括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坚。

遗憾的是,尽管经过了多次尝试,可成果却依旧寥寥,不少业内专家也因此称之为“能源陷阱”。

然而,正当外界准备把这片区域归为“弃油区”时,技术突然突破了。

油井

今年4月份,编号TZ-8042的超深井试油成功,从8000米深处抽出了大量黑色、粘稠如胶的稠油。

更关键的是,这批油不再只是“站着看”,而是可以真正“抽得动”。

这一转变得益于两项关键技术的应用:电加热与蒸汽化学吞吐。

其中,电加热技术首创性地将电阻棒埋入井下,像给地底开了一个暖炉。

别小看这个点子,它改变了传统只能靠蒸汽加热的模式,大幅降低能耗和操作难度。

据数据统计,仅一口应用该技术的试井,一年就节省了近3000万元的电费。

稠油电加热技术

而所谓的“蒸汽化学吞吐”技术,则更像是给油田“做热疗”。

用最直白的话讲,就是注入蒸汽和特定化学剂。

其不仅能软化稠油、提升流动性,还能释放一部分轻质油分,让抽取更高效。

逐步成型的开采系统,也让那口看似毫无希望的超稠油井,变成了中国稠油技术“首秀”的舞台。

2024年年底,新疆稠油产量正式突破2000万吨。

一度被视为笑话的资源,逐渐被赋予了“希望之油”的含义。

油井

技术之外,是产业的完整跃迁

然而,稠油的“难缠”才刚刚开始,可别以为抽出来就完了。

真正让稠油“动”起来的,是一整套系统性攻克方案。

从井口到输送,从储存到炼化,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技术支撑。

就先拿运输来讲。

由于该油在常温下就会迅速凝结成胶状,导致其根本无法通过普通管道输送。

因此,企业采用了一种名为“热输冷运”的方式。

即在源头加热、运输途中保温、终点再处理。

这一过程中,为确保运输不失温,特种保温材料的采购量在短短三个月内翻了三倍。

稠油

而井口至储油区的每一米管线,都需实时监控温度与压力。

否则一旦油变冷,整条运输线就可能瘫痪。

与此同时,高强度的施工要求也是个大难题。

众所周知,新疆冬天温度可降至零下二三十度。

不仅如此,工人们还要凌晨两点交班,凌晨四点就开始井下维护。

日间每小时必须汇报井口数据,光团队穿戴的保温服,每套据说就价值近2000元,为极寒环境特别定制。

然而,尽管条件很艰苦,却没有人喊苦。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不仅是一口井,更是一块可能改变全国能源命运的基石。

如今,以TZ-8042为核心的几个井组所在区域。

原本只是偏远的地质点,如今已拉动十几个县的就业。

从运输、维修、电力到安保,形成了完整的稠油作业生态。

报道

曾经“连电都不稳”的地方,现如今都通了专线,成了国家重点能源带动区域。

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也走出了国门。

据悉,我国自主研发的井下电加热SAGD系统,已被加拿大、俄罗斯等稠油大国采购应用。

要知道,长期以来,超稠油技术基本由欧美掌握。

而中国的“逆袭”,意味着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可能在未来能源技术话语权上占据主导地位。

过去,人们常说,“头上一块布,全球我最富”,是对中东国家凭借石油财富跃升的调侃。

如今随着产出越来越多,该油井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有朝一日比拟沙特也说不好。

毕竟,中国最擅长的事就是创造奇迹。

信源:中国石油报 2025年7月9日关于“吐哈鲁克沁油田:稠油冷采“热”力四射”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如今,中国的稠油,已经彻底在国际能源领域打开了口碑。

当然,当前我们还不能轻言“超车”或“替代”沙特,毕竟资源、规模、产业环境都和中东不同。

然而,尽管现在比不了,可新疆的稠油井却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中国能源前进的道路上。

随着粘稠的能源逐渐转化为国家所需的“钢铁血液”,它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工业“肌肉”。

也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它能给我们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科技   沙特   新疆   中国   发现   油井   技术   蒸汽   井下   能源   油田   井口   石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