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岸英、毛岸青到苏联后第一张合影,并寄给延安的父亲,时隔10年,父子联系上了
摘取文中两段:
“我于1937年初来到苏联后,真好比到了天堂一般,在中国时,从来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幸福的生活,苏联的人民看待我们比看待自己的儿童还要好,把我们当做上等的贵宾看待,想尽一切办法使我们的生活能够圆满和快乐。”
……有图书馆、有打球室、有游艺厅、有图画室、有运动厅、有自修室、有电影、有演剧及表演台等;外面则更是雄壮:有足球场、有篮球场、有对球(排球)场、有网球场,有专门的运动场,有专门的避风雨、避太阳的亭子,有我们自己所种的菜园子,有天然供给我们的游泳、钓鱼、划船的河流等。真是说不尽讲不完……
1937年,毛岸英、毛岸青和蔡妮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合影
蔡和森和向警予之女蔡妮在《我的回忆》中也写道:
人们听到国际儿童院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父母有的牺牲了,有的还在遭流放、监禁,都以为这里的孩子会是一副抑郁寡欢、泪眼涟涟的样子。但实际上,我们受到苏联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过着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已经使我们忘记了痛苦而充满了欢乐…”
毛岸英兄弟在上海漂泊5年后,来到苏联,先后进入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和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苏联十年制的学校里完成了高中学业。
国际儿童院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组织了音乐、美术、手工、缝纫和舞蹈小组。
毛岸英喜欢军事和哲学,蔡妮喜欢唱歌和跳舞,蔡妮的妹妹蔡转(蔡和森和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前妻李一纯的女儿)手风琴和钢琴是最好的,儿童院搞活动时,她算得上是“首席演奏”。
1984年,蔡转(右)和母亲、妹妹合影
在众多兴趣小组中,毛岸青选择了绘画组。不只是绘画,他的爱好很多,也喜欢音乐,特别爱好弹钢琴,会谱曲,可以自弹自唱,宿舍里或者活动室里常常能听到他的琴声。
毛岸青的琴声博得过蔡转的喝彩,她对毛岸青在弹琴方面表现出的能力非常钦佩。
专门接收中国孩子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位于莫斯科郊区,1937年成立,1940年秋关闭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距莫斯科300公里
国际儿童院食堂
毛岸青最着迷的还是国际象棋,是有天赋般的那种热爱。苏联的国际象棋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这方面的书籍、杂志很多,毛岸青除了学习文化课以外,看得最多的是国际象棋方面的书籍,他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研究,他背了许多棋谱。
人们有时会看见他手里拿着棋盘,腋下夹着棋谱,一旦突然想起一着好棋,立马停下,铺开棋盘,就把对局摆出来。
17岁的毛岸青,妥妥的文艺青年
1997年,74岁的毛岸青还在研究象棋
也正是这些爱好,疗愈了毛岸青饱受摧残的心灵。
1948年底,毛岸青和妹妹李敏在沈阳
毛岸青比哥哥晚一年多回国,他是1947年9月同贺子珍妈妈、李敏妹妹一起回到哈尔滨。
当贺子珍妈妈听说距此西北600公里的克山县有土改试点时,觉得是一个锻炼毛岸青的好机会。她知道岸青从小在外漂泊,不熟悉中国农村生活,就为他打好行装,还把组织上刚分的一床新被褥送给他用。
毛岸青在克山县参加土改八个月,回来时浑身上下全是虱子,衣服被褥被贺子珍一番蒸煮后才重新使用。
回来后,他找到妹妹李敏说:“被子,褥子,你挑一个。”兄妹感情很好,妹妹把被子留给了二哥。
1960年,李敏去大连看望二哥
李敏还记得,有一次兄妹在沈阳一个礼堂里玩,毛岸青看见钢琴,就边弹边让李敏听,可李敏四处乱跑,没有认真听,二哥生气了,说:这么不虚心啊?不弹了!
在苏德战争期间,毛岸英当上苏联红军,上了前线。毛岸青没有上前线,他们大些的男孩子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一样,在冰天雪地的森林伐木,支援前线。
毛岸青风华正茂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在中宣部马列主义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他有相当水平的俄文翻译能力,短短两三年时间,他先后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
正在事业步入轨道时,哥哥的牺牲对他又是一次沉痛打击,毛岸青又一次病倒了,毛主席为此十分难过,不得不送他去苏联治病,毛岸青再次回国已是1957年。
和毛岸青一前一后回国的还有单身的刘思齐,这一年,刘思齐27岁,毛岸青34岁,可想而知,毛主席对他们的婚事有点着急。
1953 年,刘少奇(后排左四)到北京育英学校视察,李讷(后右一)、邵华(后右二)
邵华第一次见到毛岸青时11岁。
那是1949年10月15毛岸英和邵华的姐姐刘思齐结婚后的一天,毛岸青跟着哥哥和嫂嫂来到了邵华的家中,毛岸英拍着邵华的肩膀说:“少华,快叫岸青哥哥。”
此后,毛岸青便成了邵华家中的常客,哥哥去了朝鲜战场之后,他来的更勤了。
1950年10月,毛岸英要上朝鲜前线的前一天,他放心不下自理能力差的弟弟,向岳母张文秋辞行的同时,拜托岳母照顾岸青,还怕岸青工资不够用,让岳母贴补弟弟,他回来还。
毛岸青也毫不客气,每个周末把脏衣服拿到邵华家里来,张妈妈洗完他再拿走,没钱就向张妈妈张口,看得出,他很留恋这个温暖的家。
2000年,毛岸青和岳母张文秋下棋
每个周末,毛岸青的到来便是邵华姐妹最快乐的时光。他经常领着邵华姐妹打乒乓球,打康乐棋,拉小提琴、弹曼陀林。
有时,还给大家唱俄文版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还有《山楂树》、《深深的海洋》等苏联歌曲。
之后,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洋溢在这个家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了……1953年,毛岸青外出治病,邵华从小学到大学,俩人一直没有再见面。再次相逢就是10年以后的事。
90年代,毛岸青在赛福鼎家中弹热瓦普(维吾尔族乐器)
1959年,毛岸青在大连疗养,有一天,毛主席让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徐永福和邵华及姐姐刘思齐代他到大连看望毛岸青。刚一见面,俩人又惊异又亲切,毛岸青第一句话就是:“小姑娘长成大人啦!”
这一年,毛岸青36岁,邵华21岁。
自从这次相聚之后,毛岸青和邵华便开始了频繁通信,双方爱慕之情在飞雁传书中悄然升起,当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便热情地鼓励她们交往。
为了能让两个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毛主席征得亲家张文秋同意后,把邵华从北大转到了大连师范学院上学。
90年代,毛岸青在弹古筝
1960年五一前夕,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双方父母都未到场,只办了一桌酒席。
1961年,他们搬回到北京。邵华又从北大中文系一年级读起,直到1966年毕业。1970年1月17日,他们的儿子毛新宇出生。
当毛岸青看到她们母子平安回家,47岁当上了爸爸,他笑得合不拢嘴,像抱冬瓜一样把儿子搂在怀里,左亲右亲,那种初为人父的幸福与快乐洋溢在他不苟言笑的脸上。
从此,毛岸青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他们夫妻恩爱,共同抚养儿子,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扮演着慈父严母的角色。
毛岸青每天都要给儿子讲故事,教俄语,背唐诗。当儿子淘气被妈妈训斥时,他总是劝妻子不能这样教育孩子。
有一次,毛新宇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妈妈不许他吃午饭。毛岸青对妻子说: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对,可你不让他吃饭也是不对的。
邵华这次很生气,坚持不让儿子吃饭,毛岸青拉起儿子的手说:“爸爸陪你去做作业,叫妈妈自己先吃吧。”邵华哭笑不得,只好让步。
1978年,参观某钢笔厂,毛岸青含笑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一次参观钢笔厂,工人师傅请毛岸青试笔,他含着微笑看着身边的儿子,写下了父亲的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97年1月17日,毛新宇过27岁生日,毛岸青正在住院,无法送儿子礼物,就写下“生日纪念,我爱我的儿子毛新宇”的生日贺词。
疼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位伟人之子,敬妻爱子,一生低调,从不张扬,做的永远比说的多。
90年代,毛岸青一家在鸭绿江大桥上,缅怀哥哥和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
在我们印象中,毛岸青身体一直不好,其实,在上级组织的关怀下,在妻子邵华的精心照顾下,70、80、90年代初期,他的身体恢复得不错。
之后的日子里,毛岸青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主编,撰写纪念书籍和文章上,并参与策划制作了多部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
90年代,毛岸青在弹琴
他们一起重走长征路,上延安、访遵义,上井冈山,参观工厂、农村和部队,实地感受父亲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造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这些精神支柱,还有引以为豪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旗帜。
他们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帮助支持地方创办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们一路走,一路写,撰写了大量缅怀毛泽东、杨开慧的专著、散文、诗歌、歌曲等,在社会上广为传阅传诵,影响着一代新人。
毛岸青在天山脚下
70年代,毛岸青一家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植树活动
70年代,父子二人在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
19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毛岸青、邵华最大的心愿是为父亲写套丛书,以他们的亲历亲闻,客观真实地反映毛泽东的伟大一生。
他们夫妇的心愿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套丛书近600万字,27册,收入珍贵照片180余幅,分别有5家出版社出版。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为了出好这套丛书,毛岸青不顾自己年高体病,带着妻子、儿子,和工作人员一起开着一辆面包车,到父亲生前学习,战斗、工作和生活的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贵州、上海、陕西等十余个省市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几乎走遍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和陵园,同党史工作者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拜访老红军,老八路和知情人,广泛征集资料,听取意见,行程万余公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毛岸青亲自主持召开调查会,访问当事人,审定选题、提纲和书稿,每天忙个不停。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部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80年代,毛岸青和邵华在一大红船上
70年代,毛岸青父子在井冈山博物馆
毛岸青一家在韶山旧居
邵华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爱好写作和摄影,她成了毛岸青的御笔和专职摄影师,毛岸青也非常喜欢妻子的杰作。
他们先后参加编著了几十部著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还策划制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60余部2000余万字,编著和出版摄影专辑、影视作品20余部。
90年代,毛岸青在打台球
90年代,毛岸青在打乒乓球
毛岸青的童年经受了世间罕有的磨难,半生经受病痛的折磨,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幸福的,妻子能干,儿子、儿媳非常孝顺,小孙子十分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
两个妹妹也经常来看望哥哥,他收获了最珍贵的亲情和爱情。
夫妻共舞
2004年,李敏为二哥庆祝生日
2004年全家福
杨开慧牺牲前最担心的三个儿子,幼子毛岸龙4岁夭折,长子毛岸英28岁牺牲,只有饱受磨难的毛岸青活了84岁,而且,有了儿子和孙子,这对杨开慧来说是多大的安慰啊!
祝福这备受全国人民瞩目的大家庭幸福、快乐!祝愿寄托全国人民感情的毛家人健康长寿!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