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
《左宗棠收复新疆》
开播
该纪录片以电影级质感
还原历史细节
让观众直呼“泪目”“震撼”
雨花区作家协会的作家们在观看后
亦生出诸多深切感悟
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在笔耕者心中激荡起别样的波澜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今年初,我在编辑出版《岳阳传》时,其中第四篇章便是“左公记”,这位以举人身份投笔从戎的晚清名臣,其收复新疆的壮举不仅是军事传奇,更是一曲中国士大夫“为天地立心”的精神绝唱。前不久在重庆参加全国书展期间,翻看最新修订的统编历史教材,收入书中的近代史湘籍人物屈指可数,左宗棠的事迹占了不小篇幅。
新近播出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编导巧妙地将收复领土的地理意义,升华为文化边疆的守护,把左公的西域征程通过荧幕复活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镜头中河西走廊那抹杨柳新绿穿越百年,恰似中华文明在绝境中勃发的顽强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雨花区作协主席 曾散
收看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让我回想起去年在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的左宗棠墓前,我写下的“四面青峰,埋忠骨于斯,梦塞外春风,忆柳庄烟雨;一生正气,铸英魂在此,添城南胜迹,留白竹清名。”的对联。这部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让我们重温了历史,左宗棠白发出征,舆榇出征,以一腔荡气回肠的决绝,写下“寸土不让”的爱国誓言。这部纪录片深刻记录了民族英雄左宗棠是如何将“新疆”之大地重归祖国版图,生动描绘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惊涛中再次稳住了根基。“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面对国家危难,他挺身而出,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想,左宗棠的这种爱国情怀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只有好好地传承和弘扬,才是对英雄最崇高的致敬。
——雨花区作协副主席 何漂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全景式的视角展开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细节,比如《申报》刊载左宗棠的消息,军费和粮草是如何筹措的,左宗棠留下的两张照片等。最让我感叹的是,当时左宗棠已经64岁了,在多年征战中落下一身疾病,五年内妻子、长子、两个女儿及胞兄先后离世,身心疲惫,他本来可以解甲归田安享晚年,但他却毅然挑起重担。
当时收复新疆可谓困难重重,清政府国库空虚,西征路途遥远,左宗棠想尽办法,筹集军费,筹集粮食,还要在政敌攻讦、谤声四起的逆境中承担政治风险,他面前的道路荆棘丛生。他迎难而上,舆榇出征,收复新疆。人到暮年,依旧有豪情和热血,难怪清末有这句名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的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并不考虑个人的得失。
左宗棠曾经在长沙与林则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流放新疆时的笔记,收集的全部资料给了左宗棠。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也适用于左宗棠。
——雨花区作协副主席 高求忠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建功无数,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从湘江夜话,到收复新疆,他用一件又一件的实绩,完美地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为后人树立起伟大的典范。后人在任何时候谈及左宗棠时,不能忘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朝政混乱,庸臣当道,同僚倾轧,内忧未平,外患四起,在这种的处境中,左公可谓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一个文臣、一员武将的历史作用,他不计个人得失,不在乎外人评判,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目光长远,胸怀天下,英雄之名实至名归。看过《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后,我为左公百折不挠、有勇有谋的精神所折服,更为其身上所流淌的热血所激励。
——雨花区作协副主席 李砚青
中华有左宗棠是幸运,是骄傲。左公更是我们湖南人的自豪,光荣。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湘人,我无上崇拜左公!左公不仅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且雄才大略,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64岁舆榇出征,不畏强敌,浑身是胆,闪烁湖南人的一身骨气、傲气,不惧任何强虏,收复新疆,令世人敬佩!试看,不是左公的雄才壮志,新疆早就分割了,现在想去新疆得要签证了。新疆这片富饶的土地早就不是我大中华的了。左公的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无可估量。左公生于湖南岳阳,葬于湖南长沙雨花区跳马镇,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住跳马,连续三次拜谒左公墓,就是一个心愿,无限崇拜左公为国为民之壮举。
今天再观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更令我热血沸腾,景仰左公。左公千古,精神永存,永远激励我辈爱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雨花区作协 刘建成
左文襄公年过六旬仍以舆榇出征的斗志,以武力收复新疆。充分说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今看来左公之高明绝非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近代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国家主权与边疆治理的一次深刻重塑,其意义远超一城一地的得失。通过实践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宿命论。在国库空虚、列强环伺的背景下,他通过“筹饷于商”“借债强军”等手段,将有限资源转化为边疆治理的执行力,完全证明了即便在国力衰微时,坚定的国家意志与系统的治理方案,仍能捍卫核心利益。国家对边疆的掌控,从来不仅仅只是军事存在,更在于能否让边疆民众共享时代发展红利,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
——雨花区作协 曾万波
《左宗棠收复新疆》自4号开播以来,以高规格的精良制作、高还原的场景再现,全景式呈现了左宗棠率领军民收复新疆的壮举,短短三集激起暑期收视热潮,引得无数观众在线催更。
纪录片以电影级运镜、小说式叙事的创新处理,将山雨欲来的压迫和复杂的历史局势,完美融入极具东方美学特征的画面之中,更为全片镀上一层悲壮的底色。而利用大数据模型对历史人物进行精度还原,依托AIGC算法模拟超高清场景的制作手法,也为同类型纪录片拓展了一种新的可能。
维新变法失败后,湘人杨度写下《湖南少年歌》:“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左公舆榇出征,克复新疆,早已为此言写下一道哀壮而豪迈的伏笔。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有清一代,谥号中以文正第一,而文襄最隆,咸丰三年以后,“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自此“襄”字不轻启。左文襄公以举人身份入仕谥“文”,因开疆拓土之功得“襄”,文武咸服,实至名归。
——雨花区作协 何真棒
古人说得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啊!每逢中华民族危难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总是有人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清朝重臣左宗棠将军便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英雄豪杰之一,在国土沦陷,人民生灵涂炭之际,左将军以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挥师西征,收复了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
左宗棠力排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众议,为收复遭列强霸占和欺凌的新疆,年愈六旬的左将军为了民族大义,不顾年事已高,在亲人都不幸离他而去的境遇下,他强忍悲痛毅然临危请命。出征前,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与慕僚们仔细商议战略战术和枪炮及粮草供应等事宜。因朝廷腐败,仅支付西征军每年军费开支五百万两白银,尚缺三百万两白银。左将军心急如焚,为此四处奔走筹划军响,在开明绅士胡雪岩先生的引荐下,通过交涉,不惜以百分之十点多的高额利息向英国两家在华银行贷款,解决了八万西征军的军费开支缺口,挥师向千里之外的新疆进军,展示了视死如归收复新疆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左将军此举极大地振奋了官兵们收复新疆的斗志。果然,在左将军的周密部署和指挥下,经过官兵们三年来英勇作战,步步为营,接连收回失地,打得侵略者丟盔弃甲,终于赶走了侵略者,并迫使列强们乖乖在谈判桌上签字,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将新疆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后被清政府命名为新疆省。
如今,中国大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中华民族巨人般屹立于东方之颠。纪念爱国将领左宗棠将军仍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深深敬佩之际,为悼念这位中华民族大英雄左宗棠老将军,特将2024年冬某日与长沙市作协三位文友到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拜访左将军墓地所作一首小诗为本文结尾:
凛烈冬日结伴行,慕名而至拜左公。
墓前石级似天梯,景仰之情由然生。
舆榇西征收新疆,功劳盖世泣鬼神。
而今国泰民安逸,欣闻左公笑出声。
——雨花区作协 梁国亮
END
来源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吴祎玮 雨花区作家协会
编辑丨吴求花 一审丨唐杰
二审丨高兴
三审丨李蕾
-END-
分享
在看
留言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