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采纳梁思成先生的方案,北京将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千年古都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7.8公里长的“龙脉”成了世界遗产。

可这份骄傲,是带着巨大遗憾的。

我们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腾退居民,又是搞考古,又是用高科技修复,好不容易才把这条中轴线“凑”完整了,捧给世界看。但很多人不知道,70多年前,我们本有机会,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把一整座北京老城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

如果那个方案成了,今天的北京,不敢想到底有多“横”。它绝对是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最宏伟的千年古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这事儿,就得从1949年说起。新中国刚成立,定都北京。可那时的北京城,说难听点,就是个“破落户”。城墙里62平方公里的地方,挤着140万人。全城堆了50万吨垃圾,连故宫里都脏得不行。一下雨,胡同里全是泥汤。这哪有首都的样子?

必须得改。怎么改?当时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张白纸,也是一道世纪难题。

这时候,梁思成先生站了出来。他可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位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城市规划大牛,叫陈占祥。

他俩联手,在1950年2月,拿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这就是后来我们反复提起的“梁陈方案”。

这方案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讲,就是:“保护老城,另建新城”

梁思成说,北京老城,是我们民族几百年留下来的“活的博物馆”。你不能在博物馆里盖工厂、开大会。他建议,把老城完整地保护起来,作为文化和旅游区。而新的行政中心,搬到西郊去,就是现在公主坟到月坛那一带。

一座是完好无损的元明清古都,城墙、牌楼、胡同、四合院,原汁原味。另一座是现代化的新城,政府大楼、宽阔马路、公园绿地,规划得井井有条。

老城是“里子”,新城是“面子”。两者用便捷的交通连起来,互不干扰,相得益彰。

这个想法,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你看现在的巴黎,老城就是用来“看”的,新的商务区(拉德芳斯)建在了城外。

可这个“完美方案”,却遇上了强劲的对手——苏联专家

新中国刚成立,老大哥派来了专家团。他们刚搞完莫斯科的重建,经验丰富。他们一看北京,思路完全相反。

苏联专家的意见是:就在老城基础上改。 他们认为,天安门是政治中心,新的政府大楼就该围着天安门盖。长安街必须拓宽,变成宽阔的政治大道。城墙?那是封建的玩意儿,挡路,拆了!老城里还得建工厂,北京要从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你看,这两种方案,是骨子里的冲突。

梁思成为什么拼命要保老城?他1951年写过一篇文章,说北京的壮美秩序,就来自这条中轴线,“前后起伏,左右对称”。他看的是几百年的文化“秩序”

苏联专家看的是什么?是“效率”和“政治”。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梁思成在会上苦口婆心地解释,把行政中心放老城里,几万人上下班,车流人流一来,老城根本受不了。而且高楼一盖,故宫的黄瓦、景山的轮廓,全完了。

可苏联专家也有他们的“杀手锏”:

1949年,国家穷到什么地步?国民生产总值才3.8亿元(按当时币制),北京城里光失业的就30万。

苏联方案算了一笔账:利用老城现成的水电、道路,拆迁成本只占30%,总投资能省一半。 梁陈方案呢?在西郊那片荒地上从零开始建一座新城,盖楼、铺路、拉电线、挖下水道……那得花多少钱?

这个经济账,太现实了

新中国百废待兴,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是要一个“未来可能很美”的文化古都,还是要一个“马上就能用”的工业化首都?

最终,决策的天平倒向了苏联方案。行政中心,就设在天安门。

梁思成急了。他去找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彭真:“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历史,根本没用五十年。

从1952年开始,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被拆。1957年,梁思成夫妇拼死想保住的永定门,也以“妨碍交通”为由被拆了。接着,是整个北京的城墙,那些几百年风雨的城楼、箭楼、角楼,一个个倒在了推土机下。

北京,走上了一条“摊大饼”的路。

工业区建起来了,高楼起来了,环路一圈一圈往外扩。北京确实“现代化”了,但也变得面目全非。梁思成预言的“交通堵塞”、“古建被淹没”,几十年后,一一应验。

他晚年,再也不提城市规划。他只是默默地带着学生,去研究那些还幸存的古建筑,写书,整理资料。他好像想用这种方式,给那些逝去的美好,留个“遗言”。

时间快进到2014年,北京宣布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把市级的行政单位,往东边迁。 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设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这不就是“梁陈方案”里“另建新城”的思路吗?

把行政功能搬出去,给老城“减负”。

梁思成先生在天上如果能看到,估计会叹一口气。

再看咱们开头提的中轴线申遗。这几年为了申遗,我们做了什么?

2022年,修复了鼓楼的券洞。把占用了景山寿皇殿几十年的少年宫请了出去。把正阳门箭楼里的商户腾退了。为了恢复永定门那一段的中轴线视野,甚至对一些居民楼进行了“降层”改造。

我们现在正做的事,就是拼命地“找回”梁思成当年想“保住”的东西

因为那个完整的、被城墙环抱的、格局严谨的、独一无二的北京老城,永远消失了。我们现在复建的,就像梁思成当年说的,是“假古董”。

如果当初采纳了梁陈方案,北京会是什么样?

它会是两个城。一个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样本,胡同里是原生态的京味儿生活,中轴线上的宫殿坛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没有任何高楼遮挡天际线。

另一个是高效、现代、绿色的新城,是国家的“心脏”。

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未来。两者并存,互为映照。

那样的北京,才配得上“世界上最宏伟的千年古都”这个称号。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不能苛责前人,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背负的压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选择了“生存”,而不是“完美”。

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守好中轴线这“最后一点家底”,别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参考文献:

梁思成. (1951).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陈占祥. (1980s). 《关于“梁陈方案”的几点回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0).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

新华社. (2024). 《“北京中轴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历史   宏伟   古都   北京   当初   千年   方案   梁思成   苏联   城墙   天安门   行政   新城   专家   箭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