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观察|拒绝老板标签,主理人能否重新定义热爱?

近来,“主理人”一词风头正劲。

许多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扎堆进军咖啡馆、服装买手店、独立书店、手工烘焙坊等颇具“品位属性”的行业,弃用“老板”的称呼,给自己加上了“主理人”的头衔。

音乐厂牌主理人、美发沙龙主理人、婚纱礼服主理人……主理人这个带着年轻气息的称谓,像一阵风似地吹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从潮牌工作室飘进路边酒馆,从文创小店爬上烧烤摊的灯箱。

主理人为何越来越多?主理人现象又为何引发热议?

今天,政前方就和大家聊聊这个新词儿。

称谓,是时代的缩影。

“主理人”,现代都市冒出的“新物种”,说到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到世纪之交的“老板”“经理”,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总监”……每个称呼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商业文明,是商业语言对市场需求的自然呼应。

而今,“主理人”这一新称谓的流行,再次为我们打开观察时代的窗口。

这个最初在潮流圈使用的词汇,如今已拓展到零售、餐饮、文旅等各个领域,甚至入选“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被称为“城市调性塑造者”。

称谓有多种,为何用“主理人”定义身份?

有人说,“主理人”这个称呼显得更时髦、更柔软、更有文化气息。或许,更深层的答案在于,“主理人”正成为新型商业关系的文化符号。

有别于一般的“店主”“老板”“负责人”,主理人往往集创意、决策、运营于一身,是品牌的人格化,也是品牌核心竞争力和提升消费粘性的重要组成。

在标准化服务唾手可得的今天,人们为何愿意为差异化体验付费?

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恰恰印证了新消费的趋势演变:商品买卖,使用价值与情绪价值并重。

社交媒体时代个人IP的价值激活,消费群体年轻化带来的审美转向,“主理人经济”应运而生:特调咖啡、跨界茶饮、新意文创……非标产品满足差异化体验,消费者买单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审美趣味。

称谓的嬗变,从来都是时代精神的注脚。

如果说,“个体户”代表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拓精神,“老板”映照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景象,“总监”体现互联网时代的扁平化管理。

那么,今天“主理人”的兴起,则蕴藏着年轻一代创业者对商业本质的新思考:他们不甘于做单纯的商人,更渴望成为新锐品牌塑造者、生活方式提案者。

创新,是主理的内核。

今年5月,贵阳咖啡师彭近洋斩获“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的消息,让这座西南城市成为咖啡爱好者瞩目的焦点。

回溯“咖啡冠军之城”贵阳的崛起历程,主理人群体可谓功不可没。

过去十多年间,从这里走出了十余位世界及全国咖啡赛事冠军,一批批主理人从街巷小店起步,在日复一日的研磨冲泡中精进技艺。

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主理人经济往往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最鲜明的特质是:与众不同。

折耳根、木姜子遇见咖啡豆,咖啡+粉面、咖啡+戏剧升腾四季烟火……在地风物邂逅精品咖啡,形成了全时段、全场景的咖啡消费生态体系,广受市场追捧。

今年6月,贵阳先后召开“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政企协商座谈会、咖啡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乔治队长主理人彭近洋、对的咖啡主理人胡颖等咖啡品牌主理人成为“座上宾”。

官方邀请主理人共商发展大计,听取吸纳塑造时尚气质、提升城市活力的“金点子”,一座城对“主理人”的礼遇与尊重可见一斑。

细细想来,“主理人经济”的壮大,固然离不开主理人的专注坚守,更需要一座城培育的厚实土壤,也正是这份同频,才成就“为了一杯咖啡来贵阳”的佳话。

当新一轮文旅消费热潮兴起,主理人能否带来全新流量?“咖啡冠军之城”给出了答案,更多鲜活实践还在路上。

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联合主办“贵州省2025年第一届文旅主理人创新创业大赛”,这是贵州首个聚焦文旅主理人的大型赛事。

文旅市场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捕捉新需求、打造新场景、讲好新故事,关键在“人”,主理人是个中关键。

乡村民宿营造、非遗活化传承,数字科技赋能、内容营销推广……大赛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其目的就在于发掘、培育和汇聚文旅主理人,以人才之“新”驱动产业之“新”。

呵护创新活力,贵州捧出满满诚意:给予最长3年、每月500元的场所租赁补贴;对前50强项目提供一对一导师辅导、商业模式打磨等支持;为参赛者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当更多主理人获得成长空间,城市必然能汇聚更多创新活力。

从街边小店到世界舞台,从单一业态到产业融合,主理人经济的故事始终围绕创新展开,在注重差异化和体验感的文旅浪潮中,好故事才刚刚起笔。

主理人创业赛道很火,有人欣然拥抱,有人心存怀疑。

文学创作有“语言陌生化”之说,新闻表达也有“新语料”的追求,“主理人”概念之所以流行当下,也与新鲜语料、吸引消费不无关系。

商业世界里,语言可以制造短暂惊喜,但只有品质能创造稳定预期。

当“猪肉铺主理人”“煎饼结构主义主理人”成为趣谈,或许该思考:商业形态可以千变万化,但本质从未改变,真正让顾客推门再来的,从来不是时髦称呼,而是产品温度、服务诚意。

透过主理人现象,我们看到了多元业态,也感知到纷繁复杂的经营心态。

有的店铺用情怀包装平庸,以故事替代商品品质和服务标准,这种本末倒置反而消解了“主理人”商业进步性。更令人遗憾的是,某些顶着这个名号的人开始摆谱:服务冷冰冰,规矩一箩筐;产品很平平,价格涨不停。

将心比心,顾客多掏了钱,东西没见得多好,还得看人脸色,这样的心理落差,只会让语言策略的“小心思”适得其反。

有一个案例,或许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

贵州“念乡人”团队将直播现场搬到农产品生产一线,以“溯源直播”让消费者直观看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实现“所见即所得”。没有精致剧本,有的只是浓浓乡愁,没有唯美画面,只有质朴土味。

相比于在意你如何定义自己,顾客更在意的是你如何对待他们。

什么是真正的主理人?有位网友说得好:对专业主义的敬畏,对原创精神的坚守,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一家民宿、一家精酿酒馆也好,一家潮流品牌、一个工作室也罢,当一名优秀的“主理人”从来不是件简单事,要求可能比过去更高。

小到从哪进货、产品配方,大到发展定位、团队搭建、标准制定,互联网时代,还有电商营销、线上推广的新课题,每一件都马虎不得。

新兴的经济业态,需要关注,更期待理解。

当更多年轻人把爱好当成事业,以“主理人”称呼自己,一味调侃不可取。梦想从来不该被轻易调侃,简单“贴标签”,也是对真正专注事业年轻创业者的不公平。

大江南北,人们常会看到这样一幅标语“本店离百年老店还有N年”,不少人会心一笑。面对“主理人”热议,我们也不妨多一点多几分客观与冷静、包容与耐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晗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美食   定义   老板   标签   咖啡   贵阳   称谓   时代   商业   贵州   品牌   更多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