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把中国当榜样?羡慕“百年规划”,美国公司季报改革引热议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最近又在公开场合对中国“点赞”了。这一回,他把焦点对准了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的财报制度,直言中国企业能有“50到100年的管理眼光”,而美国企业却被季度财报“牵着鼻子走”。他甚至提出,美国应该效仿中国,取消强制季度财报,改为半年报,以便让企业管理层能把目光放长远些。

“中国公司不披露季报”?事实并非如此

特朗普的“羡慕”,其实建立在一个并不准确的认知之上。中美两国的证券法律都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财报,中国A股公司同样需要披露季度报告。这一点,稍加查阅便一目了然。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抛出“中国不披露季度报”的说法,显然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核查。

或许有人会说,特朗普不过是借中国的“长远规划”来敲打美国企业的短视思维。但如果连基本政策都搞不清楚,这样的对比本身就难免失真。

美国短视困境:季报只是表象?

美国公司是否真的被季度财报“束缚”?不少专家认为,季度财报确实让企业管理层更关注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投入和创新。美股市场“看天吃饭”,季度业绩好坏直接影响股价和高管奖金。这种压力下,企业更容易选择短线行为,推迟研发、压缩成本,甚至通过财技美化报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季度财报提升了信息透明度,更有利于投资者及时获知企业经营动态,减少内幕交易和信息不对称。有观点认为,问题不在于披露频率,而在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短视心态和选举政治的周期性影响。

为什么特朗普屡屡“羡慕中国”?

特朗普对中国的“羡慕清单”远不止公司管理制度。近几年,他多次公开称赞中国高铁速度、基础设施现代化、甚至司法效率。比如,他曾感叹中国高铁“让人不敢相信”,转头又批美国基础设施“老破慢”;近日,他还拿中国司法速度和美国法庭的“拖延”做对比。

或许有人质疑,特朗普的“夸中国”,更多是服务于他的政治诉求——一方面表达对美国现行政策的不满,另一方面借此为自己的改革主张找理由。在美国政坛,批评国内短板、对比国外经验,常常成为推动政策辩论的重要抓手。

基础设施与司法改革:中美分野在哪里?

基础设施领域,中美差距确实明显。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多年来频频给美国基础设施打出“D级”分数,公路、桥梁老化严重,拨款效率低下。2024年,美国军费高达八千多亿美元,但修桥铺路却屡屡卡壳。

对比之下,中国高铁里程超4万公里,世界前十斜拉桥中国占七座,县城高速全覆盖,这背后是连续数届五年规划的“接力赛”。

司法领域同样如此。美国司法程序复杂,案件常因动议、证据、排期拖上数年。中国则更强调效率与公正并重,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平均审限仅十天,民事纠纷“一站式”调解,互联网法庭远程审理等新模式不断落地。

长远眼光,真能靠“改财报制度”实现吗?

特朗普提出取消季报,改半年报,能让美国企业变得更有“百年眼光”吗?不少分析认为,财报频次只是企业治理的一个表层因素,真正决定企业能否做长远规划的,是国家治理能力、政策延续性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高铁、基建、司法等领域的“高效推进”,归根结底在于政策目标的连续稳定和执行力,而非单一制度创新。美国企业的短视,既有资本市场体制因素,也有政治周期和利益集团博弈的深层结构。

制度改革应以本土实际为基础

对于“季报改革”这一议题,外界看法并不一致。有观点担心,减少财报披露频率,反而可能降低市场透明度,影响投资者信心。也有声音认为,改革应聚焦资本市场长期激励机制,比如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激励研发创新,而不是简单调整报表频次。

特朗普对中国经验的“羡慕”,其实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自身政策短板的警觉。美国如何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发展,是一道复杂的系统性难题,远非一句“改半年报”就能解决。

特朗普的新一轮“中国夸夸模式”,激发了中美企业治理、基础设施、司法效率等多维度的热议。看似一句称赞背后,实际映射出美国社会对自身制度短板的深度焦虑。与其迷信“别人家的经验”,不如扎实推进本土改革,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财经   季报   美国   中国   榜样   羡慕   公司   季度   企业   基础设施   短视   司法   中美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