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半,65岁的大爷像往常一样,准备上床睡觉。可刚躺下没几分钟,他又爬了起来,拿起手机翻看新闻。
上周他刚看了一篇文章,说“晚上十点前睡觉最养生”,于是这几天他每天都刻意提前睡,可越早躺下,反而越睡不着。折腾到半夜两点才迷糊过去,第二天头晕眼花、精神恍惚。
去社区医院咨询,医生笑着摇头:“睡觉没那么死板,关键看你怎么睡,不在于几点睡。”一句话,让大爷恍然大悟。
很多中老年人以为,十点前睡觉就是“健康作息”的金标准,但最新研究表明,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
尤其是过了64岁以后,人体节律、褪黑素分泌、代谢速度都发生明显变化,过早或过晚入睡都可能打乱身体节奏,反而影响免疫、心血管和大脑健康。与其盯着“几点睡”,不如掌握“怎么睡”。
事实上,人体的生物钟并不是固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节律有明显差异。60岁以后,褪黑素分泌量较年轻时下降近40%,入睡时间提前、睡眠更浅更易醒,是自然现象。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对2万多名65岁以上老人追踪发现,强行在十点前入睡的人,失眠率反而高出晚睡1小时者的1.8倍。
因为他们的生物钟尚未准备入睡,身体还处在清醒状态,导致“躺得早睡得迟”,质量反而下降。
很多人误以为早睡早起就是长寿秘诀,但医生指出,“早睡早起”这四个字,不能机械执行。过了64岁,若只是照搬年轻时的作息规律,反而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夜间多梦、晨起头晕等情况。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3年发布的《中老年人睡眠健康指南》中明确提出,老年人最佳入睡时间在22:30到23:30之间,此时褪黑素分泌逐渐达到峰值,入睡效率最高。
若在九点前强迫入睡,容易反复醒来;若超过零点才睡,则第二天清晨血压波动风险增加。
首先是“顺其自然”。老年人的生物钟提前,是身体自我调节的结果,不必与年轻人作比较。若每天在固定时间感到困倦,哪怕是11点睡,也完全没问题。
日本东京大学老年健康中心研究发现,保持稳定入睡时间的人群,认知衰退风险比作息不规律者低27%。换句话说,关键在“规律”,不是“早睡”。
第二点是“睡前减压”。很多老人晚上看新闻、玩手机、与子女视频聊天,表面放松,实际上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干扰褪黑素分泌。
医生建议,睡前1小时尽量远离电子屏幕,改为听轻音乐、泡脚或阅读。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睡前暴露在手机蓝光下30分钟,会使入睡时间平均推迟14分钟,深睡比例下降近20%。
第三点是“环境调节”。温度、光线、噪音对老年人睡眠影响极大。理想睡眠环境应保持在18~22℃、湿度40%~60%、灯光柔和昏暗。
很多老年人怕冷,习惯关窗睡觉,但空气不流通会导致血氧降低、头痛。医生建议保持轻微通风,并在床头放一个湿度计,确保空气湿润。
第四点则是“午睡节制”。不少老人午饭后小憩,却一睡两小时,晚上自然难以入眠。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数据,午睡以20~30分钟为宜。
过长会让大脑从浅睡转入深睡,醒后反而更疲倦。医生提醒,午睡不是越久越好,而是短暂补充能量。
除了这四点,饮食和运动也在悄悄影响睡眠。咖啡、浓茶、可乐、巧克力中含有咖啡因,会抑制腺苷(一种促进睡眠的物质);
而过饱或过饿都会增加胃部负担,让身体“忙着消化”而无法休息。医生建议晚餐宜清淡、少油、少盐,距离入睡至少两小时。
至于运动,早晨或下午进行最理想。过晚运动会提高体温和肾上腺素水平,使人亢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饭后散步30分钟、睡前拉伸10分钟的人群,睡眠质量评分平均提高22%。简单的肩颈放松操、腹式呼吸、泡脚都能帮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
从医学角度看,老年人睡眠结构不同于年轻人。年轻人深睡比例约占总睡眠的25%,而老年人往往不足15%。深睡期是身体修复和记忆巩固的关键阶段。
为了延长这一阶段,医生建议保持卧室安静、避免夜间频繁起夜。晚饭后少喝汤水,睡前尽量不大量饮水,以减少夜尿次数。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失眠不是“自然老化”,而是一种可干预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三分之一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约40%可通过调整作息、心理疏导得到改善。
若连续两周以上难以入睡、夜间醒来超过3次或清晨醒后无法再睡,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切勿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以免形成依赖或增加跌倒风险。
睡觉并非“越多越好”。中老年人每日平均睡眠7小时即可,超过9小时反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一项研究对近1.6万名老年人跟踪发现,睡眠超过9小时者的中风风险比正常人高23%。睡得太久,会让血流速度减慢、血压波动、代谢减弱。
因此,“十点前睡最健康”的说法其实并不绝对。对老年人而言,合适的睡眠,是节奏平稳、入睡自然、醒来清爽。
如果你过了64岁,不必焦虑“几点睡”,而要关注:睡得安不安稳,醒来舒不舒服。医生常说:“能安然入睡的人,身体的自愈系统就在工作。”
健康,从不在表面形式里,而藏在身体的节奏中。过了64岁,睡眠不是任务,而是养生的根基。放下“几点睡”的焦虑,找回自然入睡的节奏,或许才是长寿真正的秘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睡觉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 廖亚琴.心脏康复模式对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02-28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