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五年一生还债,“广场协议”为何不应替日本衰退背锅?

五年内花天酒地,五年后还债一生,这个选项摆在你面前,你答不答应?历史上的日本政府,曾替全部日本人做出过这样的选择

日本是有统计数据以来,唯一一个人均GDP曾超过美国的人口大国,1990年到1996年

日本人均GDP长期高于美国,并在1995年创下了1.51倍于美国的历史峰值,当时的日本人在全球疯狂消费,仅东京一城的财富,就号称能买下整个美国

在日本人怀念这繁荣的八九十年代时,他们经常会痛斥美国人用广场协议,抢走了他们半个世纪的发展成果

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广场协议的本质,是美国在面临与当下相同困境时的一次失败自救,这份协议的唯一作用,就是让日本人走上了虚幻的经济巅峰

广场协议

随着冷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白热化状态,1981年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要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持美国在西方世界的地位,阻止苏联的继续扩张

为了让美国在冷战竞争中不落下风,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他开始推行以减税、放松管制和扩大军费开支为核心的“供给侧经济学”

这些手段虽然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但导致了两个简单且直接的结果,第一,在里根经济学的推行过程中,美国军费开支大幅增加,财政赤字急剧扩大,政府债务激增

第二,为配合里根经济学,美联储的高利率又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并最终导致美元汇率飙升

自1980年至1985年,美元对英法德日等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汇率升值了约50%

汇率升值虽然有利于美国购买境外产品,但对于美国本土工业而言,却是灭顶之灾

里根经济学让美国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彻底从当别人债主的债权国,转为欠别人钱的债务国

而美国工业的持续衰弱以及美元的大幅升值,也让西方阵营中的工业国,尤其是西德与日本吃足了油水

在看到特朗普粗暴的关税政策之后,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国政府的一贯作风是允许你们喝汤,但绝不允许你们吃肉

于是在美国的贸易逆差,由1980年的360亿美元飙升到1985年的1485亿美元之后,美国政府坐不住了

他们在当时想到的解法并没有比今天高明到哪去,既然日本与西德利用最近五年的美元升值,通过外贸赚了太多的美元,那么就在汇率上开倒车,不让他们再如此轻松地赚美元不就行了

于是1985年9月22日,美国将英、法、西德以及日本四国财长与央行行长请到了纽约广场饭店

并签署了一份各国货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协议,这份协议,就是后来为日本衰退背锅的“广场协议”

接受逻辑

虽然很多人总认为是美国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但实际上,接受这份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是日本人自己做出的选择

回到广场协议签订之前,当美国要求日元相对美元升值的消息传到日本时,日本国内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美国让日元升值,是在伤害日本作为立国之本的制造业,为了保证日本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协议签不得

可另一部分人认为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支持广场协议的日本人给出了两个理由,首先,当时的日本过分依赖于出口贸易,日本人的消费水平,完全无法消化日本国内的产能

如果想让日本进一步发展,那么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脱实向虚,而通过货币升值提升日元购买力,能快速释放日本人的需求,这就会加速日本经济转型的速度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老大,客观上承担了应对苏联威胁的绝大部分成本

如果美国因长期贸易逆差破产,那么西方阵营的小国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日本政府最终决定接受美国的要求,事实上不仅日本政府接受了美国的要求,西德、英国乃至一直宣称独立自主的法国,都接受了广场协议

然而后来的故事,是英法德似乎都没有被这份协议影响,只有日本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这并非美国在暗中算计亚洲人,而是日本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主动选择了“潇洒五年,还债一生”

巅峰

实际上,1985年的日本经济并不好,准确的来说,当时的日本完全没有人均GDP超越美国的条件

自1973年开始,日本的常住人口出生率就一路下降,同时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日本在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有且只有当时的日本公司在拥有较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技术层面短暂超过了他们的美国同行

以正常逻辑来说,当时的日本应该在改善人口结构的同时,维持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至于脱实向虚,是足以动摇日本国本的选择

但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当时的日本政府却选择一脚油门踩到底,他们认为只要通过货币政策将大量日元投入市场,日本企业就能通过更加值钱的日元快速扩张,同时日本人也会因日元升值而一夜暴富

于是从1986年开始,日本央行五次降息,将基准利率在1987年降低至2.5%这一当时的历史最低水平

同时在日元快速升值之后,日本人一夜之间发现他们拥有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在美元相对日元快速贬值50%之后

不管是来自国外的奢侈品还是出国旅游,在当时的日本人眼里都像便宜到免费一般了,大量日本人拿着日元满世界购买各种奢侈品

大量日本公司拿着日元购买境外资产,这些钱实际上大多数不是日本真正创造的财富,而是日本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创造的贷款

在尝到高汇率带来的甜头之后,整个日本国内的消费意愿空前上涨,同时脱实向虚在短期内带来的巨额财富,也令过去通过制造业立国的日本企业,开始瞧不起制造业

1986年到1990年,日本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速由10%大幅下降至3%,那些因汇率波动而面临亏损的出口企业,为了挣钱开始争相参与股票炒作

巨额的资金流入,先是让日本股市在短短五年内上涨了五倍左右,在股市上涨之后,大量资金又开始涌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

金融经济的本质是财富的转移,在日本于广场协议后走向泡沫的年代,第一批进行投资炒作的人赚的盆满钵满

那些即将步入日本社会的年轻人,在看到炒作富三代,实业毁一生的现状之后,也纷纷选择进行投机游戏

通过贷款购买抵押物,再用抵押物再贷款的循环逻辑,许多日本人在过热的经济中透支了一生的信用

另一方面,则是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日本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幅上升,然而银行体系与资产价值深度绑定,信用无法无限制扩张

日本政府自己也知道,这种左脚踩右脚上天的经济泡沫不现实,但是日本人的内心压抑的欲望已经被过热经济彻底激发了出来,如今日本政府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这场闹剧如何收场

一地鸡毛

在1989年,日本政府估算当时的日本土地总市值已经达到全美地价的四倍,股市的总市值居然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5%

之所以能到达如此的高度,是因为日本国内的投资者都相信资产价格还会继续上涨,自己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傻子

可是疯狂的金融泡沫最后总会有一个傻子接盘,为了控制资产价格无休止的上涨,日本政府决定要做就做绝

既然经济泡沫的起因是降息导致的货币泛滥,那么直接掐断货币泛滥的根源,提升利率不就行了

1989年,日本央行又开始通过一系列加息,在一年内将利率快速恢复到6%的高水平

而在日本央行出手之后,所有投机客都意识到不会有新的傻子进来了,谁走的慢谁就是最后一个傻子

于是自1990年到1992年,日经指数相较于最高点腰斩再腰斩,曾经被炒到天价的东京地产价格,也打了三折

在投资者争先恐后地将金融资产换回日元之后,那些跑得快的人依然通过泡沫赚到了之前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但跑得慢的人,则背上了一生都还不清的债务

到这时,日本人才开始重新拾起被一度抛弃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老本也足够厚,在泡沫破裂之后,日本GDP依然在制造业的余晖中维持增长到1997年

随着日本老龄化与少子化的继续加深,后继乏力的日本经济终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彻底熄火,在日本人看来,泡沫经济似乎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而广场协议又是泡沫经济的起点,但这一切,不过是一场金融幻梦后,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日本   协议   广场   里根   日本人   美国   日元   日本政府   制造业   潇洒   美元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