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人更长寿?”这听上去像是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经验谈”,但这句话背后的门道远比想象中复杂。
白头发,很多人都觉得只是“老”的标志。看着镜子里的一根根白发,仿佛是时光在头顶下的笔记。但如果说白发的多少,真的能透露出寿命的线索,那就不仅仅是爱美层面的烦恼了。
63岁这个节点为何被特别提及?白发与长寿之间又有没有实际的医学联系?要聊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头发的“根源”说起。

头发之所以变白,是因为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功能减退,无法再正常合成黑色素。这个过程常常与年龄有关,但并非绝对。确实,大多数人在40岁之后开始出现白发,但有些人在30岁就满头银丝,也有人七老八十头发依然乌黑。
关键在于,毛囊黑色素细胞的功能衰退不仅来自自然老化,还受遗传、压力、慢性疾病、营养状态、免疫系统、内分泌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也就是说,白发的出现和“身体全局健康状态”息息相关。

尤其在63岁之后,人体逐渐进入衰老的关键阶段,白发的多寡,有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身体的“内在运行状况”。这也是为什么有研究对“63岁作为判断点”产生兴趣。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研究观察到:在同等年龄段,白发明显较少的人,往往伴随着更低的慢性病发病率,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这并不是说白发“导致”了慢病,而是白发和这些病都可能是“同一个系统”出问题的结果。

慢性氧化应激是加速白发和器官老化的重要机制。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而抗氧化系统一旦失衡,不仅毛囊会受伤,细胞层面的衰老也会随之加剧。这种情况下,白发就像是身体内部“氧化火苗”的外在信号。
白发较少的人往往有较好的营养吸收能力、维生素B族水平更稳定、铁锌铜等微量元素更均衡。这些营养素不仅与头发色素合成有关,更与整体免疫、神经、造血系统功能息息相关。头发“黑”得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身体“撑”得住。

当然不是。这一点必须说清楚。白发本身并不是疾病,也不是寿命的直接决定因素。它只是一个可能的“信号灯”。有些人天生白发早发,但身体健壮、运动规律、心态乐观,一样可以长寿。也有些人头发依旧乌亮,却因心血管意外早逝。
“白发多”可能和某些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但不能直接推导出“白发多=短命”。

关键在于,要看你白发“背后”藏着什么。如果是因为长期熬夜、慢性压力、营养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肝肾功能不佳等原因,那这头发变白其实是在“报警”。这时候,不能只管染发,更要关心身体底层有没有“系统性失调”。
如果白发只是遗传因素主导,没有其它伴随症状,你的健康指标都不错,那白发就只是个“颜色问题”。

从临床经验来看,白发和心血管、代谢系统之间的联系值得特别注意。一项发表在《国际心脏病杂志》的研究发现,在男性中,白发程度与冠心病风险呈正相关。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共同的老化机制有关,比如DNA修复功能下降、氧化应激增加、荷尔蒙水平波动等。
尤其是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它们可能早在症状出现前,就已经通过“白发”这种方式提前“露面”。过早、过快出现大量白发,尤其在63岁之后,的确有必要做一次全面体检,看看是不是有潜在的代谢紊乱或血管问题。

不少人都会问,白发到底能不能变黑?目前来说,主流医学界仍然认为:真正因为年龄或遗传导致的白发,很难逆转。但如果是营养不良、贫血、甲状腺问题、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非永久性白发,通过治疗原发病,有一定概率改善。
比如某些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白发,在补充后确实有恢复色素的案例。

还有一些研究在探讨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铜锌补充剂、甚至局部使用酪氨酸激活剂对毛囊黑色素细胞的刺激作用。但这些方法目前都属于实验性或个体差异较大的干预,不能作为主流治疗手段。
至于市面上一些号称“乌发神药”的保健品,评价要非常谨慎。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权威机构明确认定为“能让白发变黑”的标准治疗。更多时候,还是要从整体健康出发,提升身体对抗自由基的能力,才可能从源头延缓白发的进程。

与其纠结头发黑不黑,不如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真正影响寿命的因素上。现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维持心血管健康、控制体重、稳定血糖、充足睡眠、心理平衡、适量运动,这些才是影响老年健康和寿命的“核心变量”。
有意思的是,很多头发白得慢的人,的确也有这些好习惯。他们可能吃得清淡、作息有序、不抽烟喝酒、爱锻炼,有良好的慢病管理意识。这些“好习惯”不仅养了头发,也养了血管、免疫系统和情绪系统。

与其把白发当作“寿命的预言家”,不如把它看作一面镜子,照出你身体的某些“暗流”。如果发现白发突然增多,尤其伴随体力下降、情绪波动、睡眠变差、皮肤干燥等情况,那就该多留个心眼,可能身体的“引擎”已经在偷偷冒烟。
“白发不是末日警告,也不是长寿护身符,而是身体健康状态的一张‘快照’。”
说到底,白发只是一个现象。染与不染,是个人选择。但如果真的在意,它背后的“健康信号”,那就不能只靠表面功夫。

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情绪调节、定期体检,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建议,其实才是最靠谱的“乌发良方”。如果你63岁了,白发不多、精力还好、吃得香、睡得稳,不妨为自己点个赞。那可能说明你身体的“黑色素工厂”还在努力工作,背后的系统也还运转得不错。
但即便白发早早来袭,也别焦虑。只要查清楚背后的原因,守住健康的阵地,照样可以活得久、活得好。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王春梅.白发与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3):702-705.
2. 陈立新.氧化应激与毛囊黑色素细胞退化机制探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8):596-600.
3. 刘晓燕.中老年人白发变化与营养状况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营养,2022,32(5):112-114.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