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坐火箭破千港元,年内涨幅300%,创始人放话“店效要超10亿,低于5亿的店直接关”——最近老铺黄金这波操作,简直把“国货奢牌”四个字焊在了脑门上。可转头问问二手奢侈品店,人家眼皮都不抬:“老铺黄金?回收啊?跟别的金饰没区别,按今天金价称重算钱。”一边是对标LV、爱马仕的豪言壮语,一边是二手市场“按克称”的致命暴击,老铺黄金这“封奢”之路,到底是真·国货崛起,还是一场自嗨式的资本狂欢?
一、老铺黄金的“奢牌妆造”:高端商场+高店效,这红毯走得挺像样
要说老铺黄金会“搞人设”,那是真没冤枉它。人家上市第一年就敢在年报里写“要和国际奢侈品对位竞争”,这话要是从周大福嘴里说出来,估计得被网友笑掉大牙,但老铺黄金还真拿出了点“证据”。
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店效”——2024年36家店卖了85.3亿,平均每家店2.4亿。这数据一摆出来,确实唬人:要知道很多国际奢牌在中国的门店,一年也就卖1亿多。老铺黄金还特意强调,自己的“坪效”(每平方米销售额)比几乎所有国际珠宝品牌都高,甚至超过了大部分一线奢侈品。听着是不是特有底气?就像班里差生突然考了全班前三,恨不得举着成绩单满操场跑。
选址也往“高奢圈”里挤。SKP、万象城这种高净值人群聚集地,老铺黄金一口气开了16家;今年6月新开门店,一家扎进上海国金中心(奢侈品地标),另一家直奔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全球顶流商场)。这选址逻辑,跟爱马仕进恒隆、LV驻太古里如出一辙:先把场子搭起来,让人一看就觉得“这牌子不便宜”。
股价更是给足了面子。从年初的200多港元,一路飙到1000港元,成了港股市场的“黄金股王”。要知道同期周大福、周生生们的股价都在跌,老铺黄金却逆势暴涨300%,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但问题来了:高端商场+高店效+高股价,就能等于“奢侈品”吗?这就好比一个人穿了高定西装、住了五星酒店、开了豪车,就能说自己是贵族?还差得远呢——贵族得有祖传的爵位、几代人的声望,不是靠几件行头就能装出来的。
二、二手市场的“卸妆水”:品牌溢价为零,卖的还是黄金本身的重量
奢侈品的核心是啥?不是材质,是品牌。你花10万买个卡地亚手镯,二手市场能卖8万,因为人家认“Cartier”这个Logo;你花10万买个老铺黄金手镯,二手店说“先把钻石拆下来,金子称重,今天金价450一克,算下来3万”——这差距,比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还大。
记者跑了好几家二手奢侈品店,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黄金回收不认品牌,老铺黄金跟周六福、金六福没区别,都按克算。”只有一家店勉强说“能整件收,价格稍高”,但补充了一句“得看实物成色”——翻译过来就是:“别抱太大希望,主要还是看金子有多重。”
反观国际珠宝奢牌,人家的经典款在二手市场是“硬通货”。比如梵克雅宝的四叶草项链,只要成色还行,原价15万,二手能卖12万;宝格丽的弹簧戒指,戴两年再卖,亏不了多少。为啥?因为消费者买的不仅是珠宝,更是品牌背后的“故事”和“身份象征”——戴着卡地亚出门,别人知道你买的是“奢牌”;戴着老铺黄金出门,别人只会问“这金镯子多少克?”
更扎心的是材质差异。国际奢牌珠宝大多用18K金(含金量75%),为啥?因为18K金硬度高,能做更复杂的设计,品牌溢价主要靠设计和工艺。老铺黄金全是足金(含金量99.9%),足金软啊,能做的款式有限,所谓的“工艺”更多是在錾刻、花丝这些传统技法上使劲,但这些技法能撑起“奢牌溢价”吗?二手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不能。
说白了,老铺黄金现在的高售价,本质上还是“黄金+工费”的升级版。你花5万买它的花丝吊坠,其中4万是金价,1万是工费;而你花5万买卡地亚,可能2万是材质成本,3万是品牌溢价。这两种“贵”,根本不是一回事。
三、“古法工艺”不是祖传秘方:全班同学都在抄作业,老铺黄金的学霸人设要塌
老铺黄金最常吹的“王牌”,是“古法黄金”。它说自己是“率先推广古法黄金概念的品牌”,产品要用“至少两种中国传统手工工艺”。这话听着挺唬人,好像这些工艺是它家祖传的秘籍。
但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花丝、錾刻、烧蓝这些“古法工艺”,根本不是老铺黄金独有的。早几年周大福、老凤祥就有古法金产品线,甚至深圳水贝的小作坊都能做——你去水贝逛逛,1000块一克的古法金手镯,工艺跟老铺黄金差不了多少,价格却便宜一半。
更要命的是,老铺黄金的“独家秘籍”正在被同行疯狂抄袭。周大福去年推出“定价黄金产品”,主打“设计+工艺”,也是一口价销售,结果这部分业务营业额暴涨105.5%,毛利率直接拉到29.5%;六福集团更狠,一季度定价黄金同店销售增长79%,靠这招在黄金熊市里硬生生翻盘。
现在的黄金市场,已经不是“谁先喊出古法工艺谁就能赢”的时代了。就像当年喜茶靠“芝士奶盖”火了,结果半年内所有奶茶店都上了芝士奶盖,喜茶只能靠不断出新品维持热度。老铺黄金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当周大福、六福们都学会了“工艺溢价+一口价”,它的优势在哪?
更尴尬的是“稀缺性”。奢侈品之所以贵,很重要的一点是“稀缺”——爱马仕Birkin包要配货排队,梵克雅宝高定珠宝一年只做几件。但老铺黄金呢?除了定制款,大部分产品都是批量生产。有拍卖行业内人士说得很直接:“批量生产的东西,只能算普通商品,谈不上收藏价值。”
你想想,当满大街都是“古法黄金”,当老铺黄金的产品既不稀缺、二手又不保值,消费者凭啥花高价买它?难道就因为它开在SKP?
四、高金价催出来的泡沫:消费者买的是“故事”,但故事总有听腻的一天
老铺黄金为啥能在2024年逆势增长?销售业绩暴涨167.5%,净利润飙253.9%,毛利率41.2%碾压同行。很多人说“这是国货崛起”,但真相可能没那么美好——它更像是高金价时代的“特殊产物”。
2024年黄金价格一路涨,消费者对“按克卖”的黄金越来越敏感:“一克涨50块,一个手镯就多花几千,不划算!”这时候老铺黄金站出来说:“别管克重,我这是古法工艺,有文化,有故事,一口价!”一部分消费者还真吃这套——买黄金不仅是买贵金属,更是买个“文化情怀”,买个“与众不同”。
但这招能持续多久?悬。因为“故事”这东西,讲多了就不值钱了。当年潮玩火的时候,泡泡玛特说“每个娃娃都有IP故事”,股价一度涨到千亿,现在呢?故事听腻了,消费者不买单了,股价跌回原形。老铺黄金现在讲的“古法工艺”“国货高端”故事,跟泡泡玛特的IP故事本质上没啥区别——都是靠概念撑起溢价,一旦概念被稀释,溢价就会崩塌。
更危险的是,它把“对标国际奢牌”当成了营销话术,却没学到奢牌的核心。国际奢牌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立品牌壁垒:LV的旅行箱工艺、香奈儿的斜纹软呢、爱马仕的马鞍针法,这些都是别人学不来的“独门绝技”。老铺黄金呢?工艺是公共的,设计容易被抄,品牌历史才十几年——就像一个刚出道的演员,演技没练明白,先学了流量明星的耍大牌,能走长远吗?
五、国货“封奢”,别只玩概念:真要对标LV,先搞明白奢侈品卖的是“信仰”
老铺黄金的野心,其实代表了很多国货品牌的心声:想从“卖产品”升级到“卖品牌”,从“平价替代”变成“高端标杆”。但这条路,从来不是靠股价暴涨、店效高企就能走通的。
真正的奢侈品,卖的是“信仰”。消费者买爱马仕,买的是“极致工艺+身份象征”;买茅台,买的是“社交货币+收藏价值”;买李宁高端线,买的是“国潮崛起+文化自信”。这些“信仰”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品质打磨、文化沉淀、品牌积累。
老铺黄金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信仰”。它的产品确实好看,工艺确实不错,但离“让人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还差得远。二手市场不认、同行疯狂模仿、稀缺性不足,这些都是硬伤。
或许老铺黄金该醒醒了:股价300%的涨幅,可能只是资本吹出来的泡沫;店效2.4亿,可能只是高金价下的昙花一现。真想成为“国际奢牌”,别忙着对标LV,先把“品牌信仰”的地基打牢——比如做出别人学不来的独家工艺,比如让消费者觉得“戴老铺黄金就是身份的象征”,比如让二手市场抢着收你的产品。
不然,现在吹得有多狠,将来摔得就有多疼。毕竟,奢侈品的门槛,从来不是开几家高端门店、股价涨几倍就能迈过去的。老铺黄金的“封奢”路,恐怕比它想象的要远得多。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