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可到了一座山前转头就走,刘伯温:保命要紧

前言

世人都说:“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这句话说的正是辅佐朱元璋的一代军师刘伯温,他精通诸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朱元璋对他颇为看重。

据传,朱元璋命他斩断天下龙脉,以保明朝江山,刘伯温领命斩断了几十座龙脉,但是到了一座山面前转头就走,众人不解,刘伯温只说了一句:“保命要紧!”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刘伯温会这么说,这座龙脉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堪比“诸葛”的刘伯温

刘伯温,自幼便天资聪颖,据说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能够一目七行,12岁便成为了四里八乡唯一的秀才,父老乡亲们都说他是“神童”。

在它十七岁那年,刘伯温遇到了名师郑复初,郑复初教授他一段时间后,对刘伯温的父亲直言道:“祖上福泽深厚,荫庇了子孙,这个孩子的才学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复门楣。”

自此,刘伯温遍览全书,尤其是对天文地理很是精通,而且他不用人教,自己琢磨不过几日便十分精通。

1333年,刘伯温跋山涉水来到京城,参加会试,一下便考中了进士,但是那个时候,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战火连天,他们这些新晋官员无事可做,只能闲赋在家。

直到三年后,他才被授予了一个县丞的职位,他上任后执法十分的严明,更是一点贿赂都不收,一心为百姓干事,为此,得罪了当地不少官员和地方豪绅。

后来,那些地方豪绅便拧成了一股劲,找事陷害他,幸亏他的上司对他十分信任,刘伯温这才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暗害。

从这以后,刘伯温的仕途十分的坎坷,无论是到地上上任还是入朝为官,都得不到支持和接纳,刘伯温很是苦恼,只好辞官回乡。

几年间,刘伯温一直隐居山中,静静等待元朝乱世结束。

1360年,朱元璋派人三请刘伯温,刘伯温献计朱元璋,朱元璋大喜,奉他为谋臣,并委以重任。

后来,朱元璋在他的建议下,将陈友谅和张士诚逐个击破,又在危难之际,拨开前方的迷雾,为朱元璋指正方向,一举灭了气势嚣张的元朝。

多年来,刘伯温在朱元璋身边献计献策,成为了朱元璋身边最得宠的军师,一路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先是让刘伯温制定军卫法,而后又因为他的功绩,想要废丞相李善长,改立刘伯温,刘伯温知道后,连连拒绝,表示自己不能担当大任。

在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这才放弃了授予他丞相一职,但仍旧对刘伯温十分重视。

找寻龙脉

朱元璋虽然成功登基称帝,但是他总觉得要想江山稳固,就必须将所有的可疑的祸患除去。

于是,他找来了刘伯温,问道:“如何能保江山稳固?”刘伯温一眼看出朱元璋所担心的,便回答道:“皇上可曾听说过“龙脉”?”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只见刘伯温又说:“相传天下龙脉万千,龙脉聚王气、龙气,育帝王,要想保大明江山稳固,就需要将其他龙脉全部斩断。”

朱元璋听后,当即便下令让刘伯温去斩尽龙脉,刘伯温领命,踏上了斩断龙脉的路程。

其实,所谓的“龙脉”指的就是山的走势、脉络,是堪舆学常见的一个概念,堪舆学有言:“有了龙,才有形势、明堂、朝案、穴位等等”。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龙有着莫名的崇拜,自然对龙脉有着深深的执念,世人皆认为龙脉就是出“天子”的“龙穴”,是帝王家族想要极力保住的风水宝地。

但是他们只允许他们认可的“龙脉”存在,其他的想要生存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这才有了刘伯温斩断龙脉的行事。

据说,刘伯温途中夜观天象,看到阶州(今天的陇南市武都区)方向有一条龙脉若隐若现,闪着微光。

于是,他马不停蹄的奔赴阶州,最终在阶州境内找到了一处龙形山脉,远远望去,气势恢宏,弓腰伏首,状若奔腾,与江南的凤凰山脉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副龙飞凤舞的景象。

刘伯温见到此景象,都不禁感慨道:“凤飞文县,龙出武都;凤已去矣,真龙降生。”

既然得知此处会有真龙天子降生,刘伯温当即便下令,掘断龙头山脉,捣毁所谓的龙穴,又一力改变了整个龙脉的走向。

但是在斩断龙脉的过程中,因为龙脉太盛,挖了两次都没能成功,龙脉又自己恢复成原样,刘伯温也没有恼怒,接着下令往深处挖。

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挖出了“龙筋”,刘伯温废了好大的力气才将“龙筋”斩断,砍断了龙筋,刘伯温又将水流引入了江河,让所谓的“水龙”变成了“旱龙”。

而斩断“龙筋”的鲜血沿着江河而下,正好冲撞了正在河边洗菜的农妇,龙胎最终流产,而顺路留下的龙血,被人们以草木灰和黄土覆盖。

于是,便有了“灰崖子”和“黄家坝”的地名,这一带也因为整个传说而得名。

这只是刘伯温斩断的其中一处龙脉,据传徐州还有一处龙脉,就在云龙山。

在云龙山的龙脉,是由九个山头组成,从远处望去,就好像在云中腾飞的巨龙一样,民间传言,当初秦始皇来到徐州的时候,发现这里有水龙之势,便将自己的佩剑埋在了这里,希望能够斩断“王气”。

后来,到了大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也知道了这件事,还曾派刘伯温来道云龙山,刘伯温来到此处后,先是在龙头上打了一口深井,而后又将龙脑打塌。

又在半山腰修建了两个亭子,想要以此压制住龙眼,且断掉“龙脉”,护佑大明江山。

还有一次,据说是在扬州,刘伯温也发现一条龙脉,这条龙脉正好就在大运河的旁边,吸收着天地灵气,而且其龙背挺拔高耸,是个绝佳的风水宝地。

为了斩断这一处的龙脉,刘伯温先是在龙头砌了一座水关来镇压,然后又在龙背上打了一口井来死死钉住。

如今,这座水关就叫做“龙头关”,而那口井也位于古天宁寺内的青龙泉,而那段龙背就是北柳巷的一带高坡,那里正好是扬州最高的地方。

如此反复,刘伯温带着人几乎斩断了全国的龙脉,但是有一处,刘伯温只见了一眼,便匆匆带人离去。

未斩断的龙脉

据传,当刘伯温一行人来到长白山的时候,原本是想着斩断这里的龙脉,但没想到刚到,天气就发生了变化。

顷刻间,狂风大作,还时不时电闪雷鸣,看着天空中降下的一声声巨雷,刘伯温心里也开始发怵,自己斩断了这么多条龙脉,难道还怕这一条吗?

于是,不管风雨继续带着众人前进,但是没想到他们的人只要往前走一步,天空中便雷声大作,脚下的大地似乎也在隐隐震动。

刘伯温心下暗叫不好,天降异象,恐怕是不吉之兆,于是,刘伯温慌忙下令:“撤退!”

众人面面相觑,都感受到了山间的变化,急忙跟着刘伯温下了山,斩了这么多条龙脉的刘伯温也乱了,或许这最后一条龙脉不该绝。

要是自己一意孤行,恐怕会害了这一群人,虽说刘伯温已经斩了几十条龙脉,早就有违天理,但这一次,变化实在是太大,他不敢赌,更不能赌。

后来,有人猜测刘伯温早就算到了这条龙脉不能斩,但是为了给朱元璋一个交代,自己决不能先说后退,正所谓“天命不可违”,刘伯温不敢不从。

还有人说,刘伯温是觉得自己斩断了这么多条龙脉,实在是伤天害理,为了保住后代,这才编造了一个谎言,故意引来天象,让众人绝了斩断龙脉的心思。

但无论怎样,在长白山的这条龙脉保留了下来,可惜福祸相依,大明终究没有躲过祸患。

多年后,从长白山一带出身的女真族带着大军灭了明朝,建立了自己的朝代,现在看也真是造化弄人。

作为臣子,刘伯温必须谨遵圣命,斩断所有龙脉,但是天机不可泄露,更不是人力可以更改的,刘伯温只能顺势而为。

最后一条龙脉没有斩断,朱元璋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大发雷霆,刘伯温更是性命难保。

于是,等到刘伯温回去后,便上报朱元璋,声称:“天下的龙脉都被斩断了!”朱元璋闻之大喜,赏赐了刘伯温。

因为朱元璋十分信任刘伯温,再加上刘伯温之前斩断龙脉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一次朱元璋自然也是信他的。

但恰恰是这条龙脉的存活,才成为了大明江山颠覆的转折点,努尔哈赤一举攻占大明,开创了新的王朝。

其实,关于刘伯温斩断龙脉的说法有很多,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刘伯温的踪迹,黄河边、青海、徐州等等,无论是哪里,刘伯温总能算出来。

而刘伯温也不是古往今来第一个斩断龙脉的人,相传在南京的龙脉传说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楚威王发现南京地界的“龙气”极其鼎盛,他害怕对楚国的政权不利,便以厌胜之术,在那里埋下了一个小金人,予以压制,故此南京才有了金陵之称。

再来,便是秦始皇斩断龙脉,当初他巡幸金陵的时候,也见到金陵龙气颇盛,便命人挖断了方山、狮子山、马鞍山的龙脉,后来又引入了秦淮河的水贯穿了金陵。

如此一来,便改变了整个的风水走向,将“龙气”推到了一边,同时他还将金陵改名为秣陵,以此镇压。

那么,龙脉为何会这么难以斩断呢?就算是道行高深的刘伯温,都不能逆天改命。

其实,龙脉只是传说,人们对于龙的迷信观念,才给龙脉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事实上只不过是帝王想要天下人信服他们才是真正的王者,因此以龙脉护住江山,护住皇位。

结语

几千年来,真真假假,或许龙脉真的存在,也或许龙脉真的预示着“天子”的降生,不然古往今来,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去寻找龙脉。

参考资料: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研究---温州大学

龙行江苏②|民间传说里,江苏为何屡屡被断“龙脉”---扬子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天象   长白山   山脉   大明   金陵   明朝   堪舆   徐州   江山   山前   军师   要紧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