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听不懂,而是对这种游戏上瘾了

最近看到一个讨论:

“有些父母为什么听不懂小孩在说什么?就好像设定了一些程序一样,完全理解不了自己的小孩?”

讨论的事情原委是:一位妈妈给孩子做了油炸排骨。但孩子刚拔了牙,明确表达吃不了硬的东西。

这位妈妈似乎没听见孩子的表态,继续劝说。孩子第二次拒绝。

拒绝无效。

这位妈妈做了油炸排骨后,努力劝孩子吃,并且强调是专门给孩子做的。

孩子仍旧拒绝。

到最后,双方陷入争吵之中。

看到这个讨论场景,忽然想笑,这场景怎么这么熟悉?

熟悉的场景

过年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都需要面对。

过年回老家,每天早上,婆婆都会买来包子、馒头等早餐,特意和我说:这是专门给你们买的,很好吃,快吃。

我小麦过敏,婆婆是知道的。

第一天早饭买来时,就和婆婆说过,我不吃,我小麦过敏,过敏症状出来很难受。

婆婆跟没听见似的,一直劝:没关系的,吃吧,很好吃的,我特意买来给你们吃的。

第二天,继续。

同样的对话,来一遍。

第三天,继续。

和讨论中的吵架结局不一样,我们没有吵。

这些早餐,我吃了吗?当然没有。过敏的苦,自己知道。

原来如此

这两天在看李雪的《有限责任家庭》,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

很多父母,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父母,最擅长不经意间通过一些小事来激怒子女。比如,明知道子女不爱吃某个菜,还天天做这个菜。要是子女不吃,他们就开始诉苦:“我辛辛苦苦为你做饭,你还嫌弃我,给我脸色看,你这个没良心的!”再比如,儿媳妇嘱咐婆婆不要给宝宝喂饼干,可是一转头,婆婆就把饼干塞到宝宝嘴里,害得宝宝咳个不停。儿媳妇很生气,但婆婆还一脸哀怨:“我帮你带孩子,这么辛苦不说,还总被你挑毛病!”

如出一辙的场景。

为什么会这样?

《有限责任家庭》说: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激怒别人、自己来扮演受害者的游戏,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

老家的早餐店很多,最近的就在家楼下,下个楼就能吃到,而且还都是我能吃、喜欢吃的,这么方便,我也很乐意自己去买。

为什么婆婆会坚持买我们不要吃的早餐,一直劝我们吃呢?每次劝的时候,都会强调“特意买的”“特意绕远路去买的”“特意和朋友一起绕远路去买的”。

这么多的“特意”,我们不吃,太不领情了。

真的不领情吗?

难道要为了这份“领情”?顾自己的过敏症状而不顾?

当然不行,比起“领情”,自己的命更重要。

破解方式

婆婆是因为“好意”,劝我吃各种麦类食物。曾经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明知我不能吃,为什么跟听不见似的,天天劝、顿顿劝?

《有限责任家庭》里的这个解释,说得通的。

“扮演受害者的游戏,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

那么,如何破?

《有限责任家庭》给了解决办法: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我们要理解他的内心剧情,坚决不上套,也就是:不愤怒,不配合演出。

看到这句话,心中堵着的那口气,忽然就顺了。

跳出剧情,不上套,不配合演出

如此,就好

如此,就好

小结尾

写2遍“如此,就好”,不是打错字,而是真心觉得《有限责任家庭》里给的建议很好用。

跳出剧情,不上套,不配合演出

那些似乎永远不被听见的场景所带来的烦恼,从此,烟消云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育儿   上瘾   游戏   婆婆   有限责任   场景   孩子   家庭   早餐   剧情   都会   儿媳妇   子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