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令禁止!买前一定要看!

逛超市时

货架上“零添加”“不添加”的标签

是不是看得你越发心动?


先别急!

今年3月

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手

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和9项标准修改单

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给这些营销话术踩了刹车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

“零添加”背后的真相


“零添加”标签为何被禁?


01

“零添加”≠绝对没有

✅ 某些食品虽未主动添加防腐剂等,但原料本身可能自带防腐剂。

✅ 以酱油为例,其“零添加防腐剂”的宣称可能仅代表未人为添加。然而,大豆在发酵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苯甲酸,而苯甲酸(通常以苯甲酸钠形式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因此,这类酱油中依然存在具有防腐功效的天然成分,“零添加”的标签容易对消费者构成误解。

02

制造焦虑,误导认知!

✅ “零添加”标签无形中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号:“添加剂=有害”。这过度放大了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忽视了其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 例如,合理使用防腐剂能有效抑制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反而提升了食品安全性。一味追求“零添加”,可能适得其反。

03

零添加”可能暗藏健康陷阱!

✅ 为了达到宣称的无防腐剂效果,一些产品可能转而采用高盐、高糖、烟熏等传统但未必健康的方式来防腐或保鲜。

✅ 例如,某款标榜“无添加”的番茄酱,其主要成分除了番茄就是白砂糖。长期摄入这类高糖、高盐的“零添加”食品,反而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得不偿失。

食品添加剂 ≠ 洪水猛兽!


提到食品添加剂,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化学合成”“有害健康”的标签。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来源多样,天然亦是添加剂:许多食品添加剂提取自天然动植物。例如:

✅ 明胶(赋予果冻、软糖Q弹口感):主要来自动物骨骼、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类似于家庭自制的“肉皮冻”。

✅ 茶多酚(常用抗氧化剂):直接提取于绿茶。

现代食品的幕后功臣: 正是有了科学、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我们才能:

✅ 吃得安全: 防腐剂延长保质期,降低食物腐败变质风险;抗氧化剂防止油脂氧化变质。

✅ 吃得美味: 乳化剂让冰淇淋口感更顺滑细腻;增稠剂让酸奶质地更稳定。

✅ 吃得营养: 营养强化剂如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保障婴幼儿正常生长。


如何科学理性地选择食品?


1

必看“身份证”:配料表

看长度: 配料表越简短,通常意味着成分越简单,添加的辅料和添加剂相对越少。比如纯牛奶的配料通常只有生牛乳。

看排序: 配料表中的成分是按添加量由多到少降序排列的。前三位通常是该食品的主要构成,看清它们是什么至关重要!



2

关注“体检报告”:营养成分表

✅ 这张表直观反映了食品的核心营养构成。重点关注五项基础指标: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

✅ 学会看每100克(毫升)的含量以及营养素参考值%(NRV%),这是判断食品是否适合自己的关键依据。


3

理性解读营销话术:警惕文字游戏!

0蔗糖≠无糖:可能含有果糖、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其他糖分。

0卡≠无热量:根据国标,只要每100克(毫升)食品能量≤17千焦(约4千卡),即可标注0卡。

0反式脂肪≠ 绝对不含:国标规定,每100克(毫升)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0.3克,即可标注0反式脂肪。

新规叫停“零添加”标签

绝非否定健康饮食的理念

而是为了终结误导性营销

推动食品标签信息更加真实、科学、透明

这恰恰是件好事!

它促使我们回归本质:

真正的健康饮食

是建立在均衡营养、适度摄入的基础之上

是对食品成分的科学认知

而非盲目追求某个营销标签


以后购物

当“零添加”试图吸引你的目光时

请记住:转身!翻面!

仔细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依靠信息而非噱头做出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明令   食品   防腐剂   标签   反式   食品添加剂   成分   脂肪   吃得   营养   添加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