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慈禧阻拦,这个人很有可能将日本变成中国的一个省

中国和日本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徐福带领300童男童女去仙岛(当时还不叫日本)求长生不老的药丸,他们也成为日本第一批中国移民的祖先。

长期以来,日本的文化、风俗、习惯深受汉唐的影响。在宋代以前,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的藩属国,需要向朝廷纳贡称臣,直到1879年,日本才彻底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要说起中日战争,大部分国人都只记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的侵华战争,但在封建时期,中国也动过打击日本本土的念头,元朝两次,清朝一次。只可惜天意弄人未能如愿,否则日本可能真的会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宝岛”。

忽必烈二次讨伐日本 神风阻挠无功而返

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面积达到了巅峰,整个欧亚大陆见到蒙古人的铁骑无不胆寒,大多还没等兵临城下就不战而降。可谁说蒙古士兵只有陆军,就比如日本虽然和中国隔着汪洋大海,也一样在忽必烈的领土吞并计划之中。

1274年初秋,东海波涛如怒。元世祖忽必烈的万艘战船从朝鲜半岛南端启航,旌旗蔽日。这支由蒙古骑兵、高丽水师与汉军火器营组成的“混元之师”,带着横扫欧亚的杀气,剑指日本列岛最西端的对马岛。

10月5日,元军先锋已经登陆对马岛海滩,这个小岛因为没有遇到过什么外敌,防备非常薄弱,全岛一共就80个骑兵,都派出来了。

80个骑兵VS15000蒙汉联军,这就是螳臂当车,战斗只持续了一个昼夜便毫无悬念地结束了。

攻陷了对马岛之后,元军乘胜进兵,不费吹灰之力又攻占壹岐岛,距离日本九州岛仅一步之遥。战斗进行到这里,全都在忽必烈的计划之中,可就在元军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日本本土的时候,一阵“神风”降临,把蒙古战船吹的东倒西歪,互相碰撞沉没,直接导致3万兵士葬身鱼腹。

其实按现在科学的说法就是碰上台风了,忽必烈千算万算也算不过老天爷,在荒漠戈壁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面对海浪狂风只能认栽。经过这次沉重的打击,元军无力再战,余部乘船返回国内,忽必烈第一次征讨日本宣布失败。

这次战败并没有彻底打消元朝吞并日本的野心,7年后的1281年,忽必烈再次率领14万大军东征。结果好巧不巧,船队又遇上台风季,负责打探消息的日本探子,前一天还看到蒙古人大兵压境,第二天一早再去看,苍茫的大海上已经空无一物了。

从此日本开始有了神风崇拜,神风也有了护国的含义,后来日本电视剧电影里的“神风突击队”也就是从此而来的。

明治维新形势逆转 中日实力此消彼长

明朝万历年间,中日之间也发生了一次战争,史称“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在统一本土后,为了扩大疆域向朝鲜用兵,剑锋直指大明。明朝为了避免唇亡齿寒,在接到朝鲜发来的求援信后,决定派兵迎战,抗日援朝。

这场战役也被称作“小世界大战”,中朝日三国斗了个三败俱伤:明朝扔出去800万两白银,整个辽东的精锐兵力几乎全军覆没;主战场朝鲜成了一片焦土,人口锐减六成,战后重建成了大问题;日本的丰臣集团元气大伤,被德川幕府取而代之。

明朝的这次中日战争并非中方主动发起,战斗争夺的焦点也不在中日两国本土,也就不再展开赘述。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明治维新运动开始。在天皇的带领下,德川幕府被推翻,日本成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道路,国家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日本曾经的宗主国,大清却开始走起下坡路,闭关锁国,不求进取。在慈禧穷奢极侈,昏庸无能的统治下,各种问题根深蒂固,得不到解决,军费被挪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军事实力不断衰减。

日本正在资本主义扩张期,本国那点资源根本不够用,早就开始觊觎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中日此消彼长,甲午海战就是双方矛盾从量变到质变后的集中爆发。综合对比两国的军事实力,战争结果毫无悬念,1894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殉国,甲午海战以中国溃败为结束。

此役过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日本则国力大增,跻身世界列强。

宋育仁:一心报国的理想主义者

泱泱大国被一个弹丸小国按在地上欺负,立志于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们纷纷行动起来,其中就包括时任驻英公使参赞宋育仁。

1894年深秋,英国泰晤士河畔中国驻英国使馆,38岁的宋育仁从《泰晤士报》上读到了中日甲午海战失利的消息。上面的标题为“清国陆军溃败平壤”“日本舰队炮击威海卫”,此时,窗外突然电闪雷鸣,暴雨滂沱。宋育仁双目含泪,默默来到室外,任大雨从头顶浇下,伴着雷声雨声,大哭不止。

宋育仁百思不得其解,他前段时间回国的时候还专门去了一趟北洋舰队,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一起视察舰船。当时丁汝昌指着定远舰305毫米的舰炮对宋育仁说:“你看我们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威不威猛,日本船队来一个打一个,叫他们有去无回”。

故人的话语犹在耳畔,此时却已经天人永隔,宋育仁想破脑袋也没想明白北洋水师是怎么输的。宋育仁不甘心,他想重建一支水师,为丁汝昌和北洋舰队报仇,把日本重新变成中国的藩属国,或者是一个省。

作为驻英国大使,宋育仁还是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他当夜就驱车赶往阿姆斯特朗造船厂,找到了船厂的经理威廉森。威廉森喝得醉醺醺,看到是个中国人,打着酒嗝询问宋有什么事。宋育仁看着停在船坞里的巡洋舰,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我要买船!”

威廉森哈哈大笑,戏谑地说:“这两艘是智利海军定的7000吨级巡洋舰,航速20节,这艘42万英镑,那艘便宜点,也要37万英镑。听说中国海军都打没了,你们政府还能出得起钱买船吗?”

“做好准备,过两天我来下订单……”放下这句话,宋育仁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船厂,只留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威廉森愣在原地。

当天晚上,英国公使馆的煤油灯彻夜未熄,宋育仁挥毫泼墨,写下一封《购舰募兵疏》:借智利、阿根廷战舰十艘,募澳洲水勇二千,伪装商队自菲律宾南下,直捣长崎……

宋育仁欲效仿三国时期,吕蒙白衣渡江的打法,用外国的舰船和兵士做伪装,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日本海军主力,偷袭日本本土,以此扭转战局。

不得不说他这个想法真的很大胆,但也有些荒谬,且不说智利、阿根廷会不会借给你战船,澳大利亚的士兵能不能给中国卖命,即便顺利攻入长崎,又能取得多大的战果,能坚守几天呢?

关键是日本人也不是傻子,见到全副武装的外国巡洋舰,总会仔细盘查一番,绝不可能轻易允许它们靠近本土。这么一帮乌合之众草台班子,如果遇到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的日本海军,又有几成胜算呢?

宋育仁的想法有些书生气,但他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还是值得肯定的。更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执行力,说干就干。宋知道写信给朝廷,让朝廷拿银子买船是不可能的,即便最后能批下来,只怕黄花菜都凉了,于是他就干脆利用自己大使的身份去伦敦金融城贷款。

犹太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听说宋育仁要贷款200万英镑,问他拿什么担保。宋育仁拿出一份协议,上面写着用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海关税收来做抵押,两人签字画押,200万顺利到账。

这边宋育仁正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打算反攻日本本土,那边李鸿章已经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宋育仁听说《马关条约》签订后,彻底对清廷失去希望,更坚定了凭一己之力报仇雪恨的决心。他到英国利物浦港口,通过退役的英国海军少校艾伦招募了500澳洲勇士,和他们签署了雇佣兵合同,还置办了30箱恩菲尔德步枪。

慈禧得到密报 反攻计划泡汤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宋育仁大张旗鼓购买舰船军械的消息还是传回了大清。1895年正月,京师大学堂和总理衙门接到驻英公使龚照瑗的密折:“宋育仁私购兵舰,勾结洋兵,准备攻打日本,挑起边境冲突!”同时还附上了宋育仁写的《购舰募兵书》。

慈禧一看,火冒三丈,把宋育仁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逢人就说:“造反了造反了,宋育仁造反了,赶紧把他给我撤下来。”慈禧气头上,把她平时最珍爱的翡翠镯子都摔了个稀巴烂。

一天后,宋育仁正在英国朴茨茅斯码头验收新买的鱼雷艇呢,清廷发来的电报到了。宋育仁不敢怠慢,打开一看透心凉,里面写道:“著即解散船队,停购军械,违者以谋逆论处。”

驻英国使馆的中国士兵同步接到命令,将宋育仁带回使馆软禁了起来,反攻日本计划就此落空,500澳洲士兵一哄而散,购入的舰艇后来也改了商船。

1895年4月,宋育仁被押解回国,在返程的轮船上,一夜白头的他将和反攻日本相关的手稿一一焚毁,有《海国兵略》《借筹记》等12卷。

唯独烧到这一页的时候,宋育仁停了下来,里面写道:“购舰费用不过赔款的百分之一,若直捣黄龙,或许……”只是历史来不得假设,堕落的清政府也不是靠一个宋育仁就能反败为胜的。

回国后,慈禧念宋育仁有报国之心,罪不至死,并没有杀他。只是宋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选择解甲归田,淡出了政界。

终点站——长崎

20年后,宋育仁自觉大限将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颤巍巍地打开了一个发黄的旧皮箱,从最下面翻出了几张纸,那是他当年写的《购舰方案》。老人一字一句地读着,突然一张发黄的船票从手中滑落,上面写着:

1894年12月15日,头等舱,终点站——长崎。

1931年,宋育仁病逝于成都,享年74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历史   日本   中国   慈禧   北洋   英国   长崎   水师   中日   明朝   本土   蒙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