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书展上,能感受到很多黄浦的街巷与记忆。
书展设在黄浦,也“写进”了黄浦
今年的上海书展采用“双主场”模式,分别设在上海展览中心与黄浦的上海书城·福州路店。
但有趣的是,除了场地上的“设在黄浦”,还有更多“写进黄浦”的时刻。
走进展馆,你会发现,黄浦不只存在于展区地图上,更频频出现于书页中。它是咖啡香,是刺绣器物,是银行钟楼的圆顶与徽章;它是回忆、是场景、是认同。那些关于黄浦的故事,被一页页写下来,也一页页被翻出来。
南京东路的咖啡香,从书页飘来
在展台上看到《上海咖啡》时,有读者一眼就翻到了关于沙利文咖啡馆、马尔斯咖啡馆的章节。
这些曾开在南京东路上的西式咖啡馆,是老上海文人墨客的精神驿站,也是都市生活方式的引路者。
书里写道:沙利文咖啡馆由美国女经理打理,点单是朱古力、四季春、“亚美利亚姑娘”(特制的果汁冰淇淋)。马尔斯咖啡馆则坐落于江西路一角,精致优雅、藏书丰厚,常年成为职场人和华人经理的聚会地。
这些被时光带走的风味地标,今天在书展中悄然重现。
历博展品“现身”书页,引人共鸣
不少读者翻开图文集《物华天宝》,停在那张红底“百子大礼轿”的图片前驻足良久——“这个我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见过!”
这顶礼轿出自物华号贵器店,由十位浙江象山绣工历时十年完成,寓意吉祥繁荣,如今就收藏在黄浦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而《物华天宝》不仅讲工艺,也讲图像背后的文化逻辑——从“百子”意象到吉祥纹样,它不仅是展品,更是一种黄浦的文化密码。
外滩不只是风景,也是金融文明的“正文”
《阅读苏河左岸》中,不只讲了苏州河两岸的文化演进,还系统梳理了黄浦江畔的万国建筑群金融史。
从交通银行总部迁至上海,到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等建筑的设计理念与使用功能,书中把外滩看作一块浓缩近代金融文明与城市秩序的“活地图”。
比如那张1935年《交通银行条例》封面照,一台蒸汽机车作为行徽,象征着效率与现代化的力量。
这些细节提醒我们:黄浦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城市发展的“正文”。
不只是区名,是最浓的黄浦记忆
这届书展中,你或许奔着文学新作、美食地图、城市摄影而来,却在翻书的过程中——突然停在了一张你熟悉的地图页、一个你走过的街角,或者一座你认得出的历史建筑下。
黄浦,不再只是区名,更是走进文字记忆的入口。
你的“黄浦一页”,是哪一页?
你是否也在这届书展中,
遇见了属于你记忆中的黄浦?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你在哪本书里,与黄浦不期而遇?
记者 / 王子吟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王子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