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几十年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如今终于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与市场双重危机。
原本定于4月2日敲定的巴拿马运河港口出售大单,突然临门一脚踩了刹车,签约仪式被无限期推迟。
接着,一连串关于李家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位曾经的“超人”,现在是不是有点后悔了?
事情的起因,是一笔看似精明的商业操作,李嘉诚想卖掉旗下的43个港口。
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神秘。
长实集团秘密推进,甚至安排了闭门协调会,显然是想速战速决,避免节外生枝。
原定的签约日期是4月2日,眼看就要落袋为安。
可就在签约之前,一纸公告,像一颗炸雷,把所有计划炸得粉碎。
市场是最诚实的。
消息一出,李家旗下几家上市公司股价应声暴跌,长实跌了近12%。
短短11天,781亿港元的市值就这么凭空蒸发了。
平均下来,一天就没掉70多亿。
李嘉诚口口声声说,卖港口这事儿不过是场正常的商业交易,没啥大惊小怪的。
但大家可都盯着呢,从长和集团3月4日官宣要卖,到4月2日就准备签约,前后才30天,动作之快,未免太“高效”了点吧!
事后一复盘,李嘉诚这回是真的“踢到铁板”了。
他这几十年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手眼通天、进退自如,谁能想到,居然会栽在一桩看似“普通”的港口买卖上?
但说到底,他这回是撞上了三堵“看不见”的墙。
不是谁给他设的,而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
他那套老牌资本家的算盘,也该重新打打了。
第一堵墙,是来自官方的明示态度。
外界都知道,相关部门说得还算客气:希望“审慎行事”。
这话听起来温和,其实分量极重。
翻译一下就是,你这桩交易,牵涉到的不只是商业利益,更关乎公共资源、战略安全,已经不是你李家的“一锤子买卖”了。
换做其他人,可能听到这话就知趣地踩刹车了,但李嘉诚显然没把这当回事,还一意孤行,结果撞得不轻。
第二堵墙,是来自行业内部的强烈反弹。
香港港口工会火速发声,态度坚决,要求全面审查这笔交易。
他们的立场也很明确:码头可不是谁家的私产,这是香港赖以生存的命脉工程,关乎成千上万港口工人饭碗,怎么能几个人关起门来说卖就卖?
这不是“你情我愿”的小买卖,这是全社会都得参与、都得知情的大事。
而最硬最冷的一堵墙,是香港社会早已积蓄多年的民意反噬。
说白了,很多人早就对李家有怨气了。
从2013年起,李嘉诚开始持续抛售香港和内地资产,几乎把能卖的都卖了,一边清仓一边把资金转投英国、欧洲。
每次香港遇上风吹草动,他第一个撤。
好时候捞得盆满钵满,坏时候拍拍屁股走人。
久而久之,民众心里对他这个“发达就跑的提款机”形象,早就打上了问号。
这次卖港口,只不过是把压抑已久的火药桶点燃罢了。
说是“市场操作”,但在公众眼中,早已变味了。
李嘉诚或许没想到,曾经让他横扫千军的资本和声望,到了今天,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这不是生意场的输赢问题,而是时代信任的崩塌。
市值一下子蒸发了781亿,数字确实惊人,看着吓人,但以李嘉诚的身家底气,这还不至于让他“元气大伤”,顶多是伤了筋、破了相,远不到要命的地步。
可真要说“致命一击”,还得看民心的崩塌。
这回不是钱的事,是人心凉了。
港股跌了还能涨回来,声誉塌了可真就难翻身了。
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稳健老辣的“超人李”,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却成了众矢之的。
就连原本中立的吃瓜群众,也被这股怒火裹挟着,纷纷倒戈。
过去他靠着稳健和远见,赢得了香港市民的信任;现在,一次港口交易,把那几十年累积的情分烧得只剩灰。
最可怕的,不是别人不理解你,而是别人不再愿意理解你。
人设一崩,根基动摇,他在香港这片熟悉又多情的土地上,怕是真正“站不稳”了。
所以,这781亿,与其说是亏损,不如说是学费。
是李嘉诚为自己长期奉行的纯资本逻辑,与香港这座城市的在地情感脱节,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件事给所有大资本家提了个醒:在一个越来越强调身份认同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你不可能永远只把一个地方当成提款机,而对它的未来和民众的情感漠不关心。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或许依然庞大,但那个单凭资本力量就能呼风唤雨,赢得全社会尊重的时代,随着这次的风波,可能真的在香港一去不复返了。
这才是他真正的困境,一条看不见尽头,也无法回头的路。
参考信源
大河报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