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郎咸平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做出这样的预言,他表示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50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5.8亿,不到当前14亿人口的一半。
毕竟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比2017年的1758万几乎腰斩,而且2024年虽微升至954万,但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全年净减少139万人,最为主要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那么,为何生育率下降这么厉害?我们又该如何提升生育率呢?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时,中国迎来了一个小小的生育回暖,单年出生人口达到了1883万,好景不长,此后五年,中国的出生率宛如滑梯般飞速下坠:2017年只有1765万,2018年跌至1523万,2022年则彻底跌破了1000万关口,仅有956万。
到2023年,这个数字再度降低到902万,这不是逐年减少,而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速缩小,更可怕的是这一年死亡人口达1093万,导致全国净减少人口139万。
如果这一趋势保持不变,50年也用不了那么久,我们可能就会直面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没人工作,没人消费,没人创新。
尤其是当80后、90后以及部分00后逐渐成为生育主力时,他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与上一代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养不起”就能解释的。
根据《中国生育报告2024》数据显示,养育一个0-17岁的孩子,平均开销高达53.8万元,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总费用68万元起步。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保守估计翻倍,奶粉、尿不湿这些都只是“开胃菜”,真正让家庭神经紧绷的,是各种育儿项目。
稍微上点档次的幼儿园每月费用就过万,再加上额外补习班、兴趣班,从钢琴舞蹈到编程英语,每年的开销轻松攀升到数万。
这些孩子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精英教育”的标签,家长被逼着参与到育儿焦虑的竞赛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父母的使命。
然而,这些数字背后更折射出的是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家庭住房贷款以及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让许多人感到喘不过气来。更不要提职场女性在生育之后所承受的额外考验。
与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伴随而来的,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老龄化加速,2023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9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以上突破2.1亿,占比高达15.4%。
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便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接下来的事情会更严重。中国预计将在2031年迈入“超高龄社会”,届时,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
这意味着劳动力的剧烈断档。2023年,老年抚养比已达到22.5%,也就是说,约4.5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
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飙升至48.8%,也就是两个劳动力就要养一个老人,劳动年龄人口的迅速减缩,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工资暴涨,还有产业崩塌,没人种地,没人盖楼,没人照顾老人,整个社会进程都将被迫撬开重新书写,面对危机,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
2025年1月起,中国将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对养育三岁以下的小孩给予3600元补贴,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大力出台生育支持政策。
此外,一些专家还提出更大胆的建议:如动用GDP的3%-5%进行全民补贴,具体措施包括一孩家庭每月补1000元,二孩家庭补2000元,三孩家庭个税全免。
然而,效果是否能如愿以偿,仍需等待时间验证,许多年轻人对这些政策持观望态度,毕竟,一个娃的育儿成本远远超过补贴金额,背后还有职场、生育焦虑和文化观念的转型问题需要解决。
这场人口危机并非中国独有,从邻国来看,韩国也正在面临类似问题,2030年,韩国人口或将跌破4000万人,即使韩国政府投入相当于近年GDP的2%用于生育补贴,也依然收效甚微。
日本则尝试通过托育职业化、延长男性育儿假来改善出生率,但文化观念的限制,造成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这些现成的国际案例都提醒我们,单靠经济补贴无法逆转人口下降的趋势。
但中国社会的优势在于地方性政策的灵活性,类似湖北天门的尝试,以及广东、湖南等地基于教育和户籍资源倾斜的政策,都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方向。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