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那么我们前半段的人生哲学应该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应该是“不后悔”。——奥格·曼狄诺,《读者》2025年第7期2025年6月17日,华语流行乐教父陈彼得的儿子陈与钟,在他的微博账号上发了一张图片。那是一则讣告。
人们惊觉,那个总在舞台上抱着吉他笑眼弯弯的老人,真的离开了。
记忆里的他才华横溢、精神矍铄……堪称老当益壮的代表。谁能想到,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谢幕了。
这位音乐教父,用40年光阴,写下了一整代人的情歌:《迟到》《一剪梅》《阿里巴巴》《一条路》……
他的歌,捧红过费玉清、刘文正、凤飞飞……他创作的歌曲唱响了春晚的舞台,也回响在KTV的旧曲单里。
陈彼得一生热爱音乐,他把自己的终生都献给了音乐。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还在录歌,还在计划新专辑。
如今,他匆匆地走了,在音乐的最深处,轻轻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家境普通,他靠一把吉他闯进了歌坛
1943年,成都城里战火纷飞,彼时,陈彼得呱呱坠地。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哭声嘹亮的孩子,日后会凭着一副好嗓子开创了华语流行乐的先河。
两岁那年,陈彼得随父母迁去了台湾,开始了在眷村的生活。
小时候的陈彼得,虽然家境清贫,却会苦中作乐,一下课,他总是飞奔着跑回家里。
一进家门,他就钻进卧室收听旧收音机里播放的各种音乐——摇滚乐、布鲁斯、R&B,还有从远洋传来的猫王与披头士。
他沉迷在音乐的世界里,忘了缺衣少食,也忘了生活艰难。
他没有学过英语,却凭着一腔热爱,背下了几百首英文歌,只要一有空,他就一边模仿别人的唱腔,一边琢磨音乐的旋律。
小小年纪的他,似乎在音乐里,看见了未来的自己。
从成功大学毕业后,他从事机械工程专业工作,每天负责擦飞机、给客户运送行李,这些工作很繁忙,待遇也不好。
做不完的工作和每月仅1000元台币的待遇,让他在这份不喜欢的工作中受尽煎熬,为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开始经常请假去电视台参加节目录制。
虽然音乐让他找到了和生活和解的办法,但因他频繁请假,单位领导对他极为不满,开始针对他,处处给他穿小鞋。
现实的压力逼得他最终选择了辞职,开始了他的职业音乐人生涯。
就这样,他借着一副好嗓子,靠着一股拼劲,凭着自己对音乐的天分闯进了五光十色的歌厅世界。
20世纪70年代,正是民歌风靡的时候,台湾流行乐坛兴起了一股自己创作歌曲的风潮,《童年》《橄榄树》唱出了清新婉约的校园风。
然而,“大言不惭”的陈彼得觉得这些歌“太软”了。
他决心自己写歌,写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声音。
说做就做,他将摇滚和R&B等欧美元素融合到中国民谣中,开创了一种新曲风。
1972年,一首《含泪的微笑》横空出世,陈彼得正式成为词曲创作者。
这首糅合了摇滚、迪斯科、乡村摇滚等节奏的歌曲,一经发布就排在台湾流行音乐的榜首,让他硬生生在甜美情歌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正是由于他的大胆尝试,陈彼得在台湾缔造了一首歌捧红一个人的神话,费玉清凭一首《一剪梅》在歌坛大红大紫。
之后,《迟到》《阿里巴巴》《也是情歌》……一首首风格各异的作品迅速占领电台排行榜。
最夸张的时候,他包揽了流行乐曲前三名,堪称现象级人物。
他捧红了无数人,却一直身居幕后
从20世纪70年代起,陈彼得就像一座稳定运转的金曲加工厂。
他写的歌,不仅旋律朗朗上口,还极具穿透力。
他在音乐上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在幕后悄然成为众多明星背后的推手。
他捧红了众多明星,费玉清、窦唯、崔健等都受过他的影响,他为张行创作的《一条路》,更是成了他事业巅峰的代表作。
那个年代流传一句话:哪个歌手不红,只要找陈彼得写一首歌,他(她)就能很快红起来。
虽然他捧红了一个又一个艺人,但自己却始终低调得让人记不起他是谁。
媒体评价他“歌红人不红”,他笑笑说:“这正好。”
他喜欢当那个“躲在音符后的人”,不必解释,也无需迎合。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台湾男演员待遇极低。他们生活困难,连家庭的温饱都快成了问题,面对这种困境,陈彼得自掏腰包,成立了艺人工会。
在他的生活都自顾不暇时,为了改变艺人们的困境,他四处奔走呼吁。
那时候,他除了创作、演出,还经常坐着火车从台北到高雄,又从高雄到台南,说服有影响力的艺人加入工会。
在陈彼得和工会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艺人的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出场费从1千元台币提高到了1万元台币。
在这样不停歇的连轴转里,没多久,陈彼得就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很快他的身体就撑不住了。
1985年,他在欧阳菲菲的演唱会后台突然发病,他当场扔下一句“不唱了”,提前离开了舞台。
他一个人到医院挂了急诊,抑郁症加上重压下心脏的超负荷运转,让陈彼得几度昏迷,经过医生的急救,陈彼得才转危为安。
在医院那一段痛苦的经历,让他觉得生不如死。
他曾对朋友说,他宁愿“死在家里,死在舞台上,也不想死在医院里”。
或许是大病一场后,更觉健康可贵。此后,他开始穿布鞋、吃素,背背包、持藤杖,尽情享受山水。
那两年,他鲜少回家,这也使得他的第一段婚姻越来越糟糕。
最终,妻子受不了他对音乐的痴迷和对家庭的忽视,带着两个儿子决绝地离开了他。
这无疑是陈彼得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痛苦不堪的他并没有放弃音乐。
1988年,台湾开放探亲,他从日本转道飞回大陆。当飞机在上海上空滑行时,看着窗外掠过的白云,他竟控制不住地泪如雨下。
之后,他在成都、重庆、武汉连续举办20场“归乡演唱会”,场场爆满,他仿佛用音乐穿越海峡,完成了自己的回归。
此后,他在广州开了工作室,写歌、教学,为内地乐坛输送创作血液。
再往后,他在北京创立录音棚“喜鹊棚”,亲自下厨招待年轻音乐人。
何勇、窦唯、谢天笑……中国摇滚“老炮儿”们的成长记忆里,背后总是有一个默默捧场、无条件信任他们的“陈老师”。
一生专做一件事,深爱一个人
陈彼得一生创作了无数的歌,他的音乐世界广袤、丰富,不拘一格。
可是他的前半生,人们都是只知其歌却不知其人。
直到晚年之际,他参加了央视的《经典永流传》节目,演唱了自己谱曲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才被许多年轻的观众真正认识,因而一度爆火。
陈彼得能在晚年、在身体每况愈下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二婚妻子巴度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20世纪90年代初,离异后的陈彼得,孤身一人在广州教学生写歌,这时年轻的巴度闯入了他的生活。
在和巴度的交往中,陈彼得重新焕发了新的创作力,之后二人结婚并育有一子。
为了照顾好陈彼得,曾是重低音歌唱家的巴度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陪着陈彼得开启了流浪生涯。
从北京到台中,再到成都,巴度陪着陈彼得就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在几地都留下了他们爱的踪影。
巴度深深地爱着、敬着自己的丈夫。
陈彼得说他不想死在病床上,巴度就默默地替他备好药,叮嘱他牢记医疗方案。
他不喜欢被音乐以外的事情影响,巴度就把他的一切生活琐碎都揽在了身上。
年事渐高,陈彼得饱受“三高”、严重失眠、抑郁症的折磨,身体一度虚弱到站不稳。
在这些备受煎熬的日子里,巴度始终陪伴在他身边,陪着他走过了每一段艰难的路。
她陪他沿着成都的马拉松步道缓慢前行,陪他在篮球场练习投篮、做伸展,也陪他熬夜创作,为节目录歌,为了他的演讲一遍遍打磨词句。
公园的长椅上,时常留下他们依偎着坐在一起的身影。
正是有了巴度无微不至的照顾,2024除夕夜,81岁高龄的陈彼得才能站上B站跨年晚会的舞台,献唱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片尾曲《不由己》。
他的声音虽微微颤抖,却情绪饱满,一句“他人不由我,枉费执着”瞬间便击中了无数人的心。
陈彼得和巴度,一个在台上闪闪发光,一个在台下静静守望,他的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今年年初,陈彼得发布了新歌《这次我想抱紧你这样的你》,这首歌由他作词作曲,而出品人正是妻子巴度。
这是陈彼得留给爱妻的最后一首“告白情歌”,里面饱含了太多他对妻子的爱。
“我该怎样回报你,我的爱人”,每当看到巴度那忙碌的身影,陈彼得总是发自内心想把更多的爱给自己的妻子。
可是,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
就在今年4月份, 82岁的陈彼得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新歌,为杜甫《客至》谱曲,然而他却因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6月14日那天,他带着遗憾永远地在成都离开。
那里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选择落叶归根的地方。
写在最后
陈彼得的一生,像是一首横跨古今、穿越时空的歌。
他用旋律串联起华语流行的谱系,从费玉清、张行,到窦唯、崔健;从《迟到》《一剪梅》到《青玉案》《不由己》,他的音符穿梭在不同时代,也安放在无数人的心里。
而如今,这位唱了一辈子情歌的男人,终于安静谢幕。
灯光灭了,人群散了,他却留下一片回响。
正如他说的那句:“曲未终,人不散。”
我们终将老去,但他写的歌,还将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
作者:红衣飞舞,25年语文教师。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