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互联、恒生互联和恒生科技,谁是更好的投资选择?

其实这个话题我在2023年10月就写过长文,最近中概互联和恒生科技大热,有朋友提议目前很多数据可能不一样了,希望能更新一下。本周正好有空,就重新整理了一下相关数据,做一次新的分享。

以在香港和境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主要成分股的指数有5个,详见下表。

这5个指数都有什么不同?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它们进行投资?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三个“中概互联”成份股基本一致,差别主要体现在个股集中度上,回报特征也有明显不同

5个指数中,被统称为“中概互联网”的指数有三个,分别是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 (H30533)、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 (930604)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 (H11136)。

这三个指数的成分股基本上是相同的,差别在于权重因子的计算细则和个股权重上限,尤其是个股权重上限的不同。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个股最大权重为30%,腾讯和阿里就占到了总权重的差不多一半,前十大权重个股的占比达到了91.87%。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个股最大权重为15%,阿里、腾讯和美团的权重都超过了10%,前十大权重个股占比为86.70%。

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个股最大权重为10%,个股权重更为均衡,前十大权重个股占比为60.25%。

三个指数的前十大持仓及权重详见下表。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在个股权重因子调整方面,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规定有点特别,只要权重超过5%的个股合计权重超过40%,就要逐级调减权重靠前的每个个股一个百分点的权重(直到占比为5%的成分个股调减到占比为4%为止),将调出来的权重往剩余的尾部分散,实际上进一步提高了尾部个股的权重。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像满帮集团和BOSS直聘这样在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成份股权重中居于尾部的个股,进入了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重仓个股前十。

进一步分析三个指数的详细持仓可以发现,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的持仓个股完全重合,区别只在个股权重上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持仓个股比前两个指数少一只,就是小米集团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个股权重上限越高,头部企业对指数的涨跌影响越大,尾部企业对指数涨跌的影响越小;反之亦然。

互联网是赢家通吃、强者恒强的格局,按理说个股权重上限越大、头部企业占比越高,指数的回报就应该越高。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

三个指数的基日相同,基点是1000,所以它们的累计回报对比从指数点位就能一目了然。

2025年2月17日,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分别收盘于9065.22、10281.47和5412.72,三个指数自基日以来的累计回报分别是806.52%、928.15%和441.27%。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明显好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又显著好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

持仓最为分散均衡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累计回报确实是最低的,但回报最好的却是持仓个股集中度居中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

下表是三个指数详尽的年度回报、不同阶段的累计回报对比。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很明显,不同统计阶段的累计回报都遵循了“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回报规律。

更有意思的是,在2013年以来的13个统计年度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的有6个年度回报是最好的,而且没有出现一个年度垫底的情况;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仅2个年度回报最好,却有9个年度垫底。

这些数据说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在三个指数中优势较为明显,而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明显较差。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编制规则给了尾部成份股较高权重,应该想博一博“乌鸡变凤凰”的机会,但过去十多年这样的机会并没有出现,而未来是不是也一定没机会,似乎也不能下这样的定论。

02 恒生科技和恒生互联与中概互联有一定重合度,回报差别也比较明显

与中概互联有一定持仓重合度的另外两个指数,就是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HSIII)和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前者选择在港股上市的“资讯科技”上市公司作为成分股,后者则选择更宽泛的“科技”类上市公司作为成分股。

很显然,无论“资讯科技”企业还是“科技”企业,其中的互联网企业占比都比较高。

两个指数前十大持仓中,都有7家企业与前述的“中概互联网”指数成分股重合,属于“互联网”上市企业。

不过与前述三个中概互联网指数相比,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都少了一家较为重要的、但只在美股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拼多多。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除了占比最高的互联网企业外,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成分股还有软件开发、IT服务等“软科技”企业。虽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持仓个股重合的只有10家,但这10家企业在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权重却高达81.76%,其余20只成份股的合计权重则仅18.26%,因此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互联网”属性是很高的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还有造车新势力、消费电子、半导体、医药卫生等“硬科技”企业。恒生科技指数与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持仓重合的个股有12家,但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的总权重占比仅50.66%,因此恒生科技指数在5个指数持仓更分散均衡,泛科技属性也更明显

而恒生科技指数自2021年10月新增“智能化”作为科技主题纳入指数,在5个指数中目前的AI“含量”也是最高的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从过往回报水平看,恒生科技指数好于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但还是不如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相关数据详见下表。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恒生科技指数的个股权重上限为8%,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个股权重上限为12%,持仓集中度并不能解释它们的回报差异;它们回报差异的原因,更多在于行业构成不同。

2021年中概见顶以来,5个指数到目前的下跌幅度差不多,都是50+%的水平。

最大回撤方面,5个指数也差不多,2018年以来都是70+%的水平。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个股权重上限仅10%、前十持仓集中度最低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最大回撤竟然是最大的,说明尾部个股的波动更大

03 当前中概互联和恒生科技的大涨主要受海外对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推动

我在上一篇文章《牛市进行中?持续性几何?》中说过,Deep Seek在全球的爆火触发了海外对中国科技资产进行重估并做多中国科技资产的热情,而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概科技类个股是海外资金做多的主要方向,因此推动了中概互联和恒生科技的大涨。

这种大涨来自于“价值重估”而不是基本面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判断行情能够走多远既要参照中概互联和恒生科技的历史估值,也需要参照美股科技板块现在的估值。

5个指数最新PE-TTM居于20.38-25.14之间,基本上都处于近十年20%以下分位区间,因此目前还是明显低估的。

(统计日期:2025.02.17,数据来源:WIND)

而与纳斯达克指数当前45.62倍的PE值相比,5个指数估值只有一半或一半不到的水平,性价比明显是更高的。

因此,从横向和纵向的估值对比来看,这种“价值重估”行情应该还有不小的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当然还需要看基本面。我们都知道,再怎么高大上的技术创新包括AI创新,最终都需要通过实际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一旦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我们都有碾压性优势。因此我对这几个代表中国科技最好资产的指数的基本面未来走向总体持比较乐观的观点。

但基本面发生明显变化需要时间,在当前主要靠价值重估推动行情阶段还是多一份谨慎为好。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投资还要考虑非经济因素,西方今天肯定你、说你行,明天也可以否定你、说你不行,他们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从做多转手做空,引起中概互联和恒生科技的大幅波动。

虽然我并不喜欢阴谋论,但也要警惕可能再次出现像去年国庆假期里外资在美股和港股大肆喝多并做多中国资产、等内地股市10月8日开始交易时高开甚至涨停开盘来一波大大的收割的情形。

04 选择哪个指数进行投资,要看投资者的偏好

回到哪个指数是更好的投资选择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却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1、看好互联网头部企业尤其腾讯和阿里的朋友,可以选择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

跟踪基金来自易方达的中概互联ETF及其场外联接基金。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2、过往长期回报更好的是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不高不低的个股权重上限也是中庸投资者更好的选择。

不过这个指数目前只有场内的ETF产品,还没有场外联接基金,像懒人养基这样习惯在场外购买的投资者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了。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3、权重向尾部成分股倾斜的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好像没啥亮点,跟踪基金管理费还有点小贵。不还没买的不建议买,已经买了的也不建议马上更换,未来到底谁更好也说不一定呢。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4、3个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持仓前十的头部互联网企业大都是2021年之后才陆续回港股上市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也是2021年起才将它们陆续纳入成份股,从个股权重占比来看,2021年之后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与3个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重合度较高,但2021年之后的累计回报却是垫底的,应该主要是受到没有重合的其他“资讯业”个股的拖累,因此如果从投资中概互联网的角度,应该优先选择3个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

但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中的软件行业企业占比较高,会不会在之后的“算法”竞赛中跑出优势也未可知。截至1月17日,今年以来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回报又是5个指数中最好的。

跟踪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基金有几只,不过目前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及其联接基金规模比其他基金大得多。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5、5个指数中,恒生科技显得不那么“互联网”,它的成分股除了互联网企业,还有造车新势力、消费电子、半导体等“硬科技”企业,AI“含量”也相对较高,是稍微宽泛一点的科技指数,适合对科技主题尤其是AI主题感兴趣的投资者。

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基金也是5个指数中数量最多、合计规模最大的,下表是规模靠前的一些基金详情。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基金梳理不构成投资推荐。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恒生   科技   权重   上限   个股   指数   来源   海外   数据   财经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