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长江三峡
1984年11月20日,由李鹏亲自起草,并以李鹏、杜星垣、黄毅诚、宋健4人联名方式,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摘要如下:
【三峡地区考察报告】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投资巨大、工期较长的建设项目,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仅从防洪角度看,“150方案”防洪库容100亿立方米,“180方案”防洪库容220亿立方米,百年一遇洪水可以得到控制,千年一遇洪水亦可大为减轻对下游的灾害。
一旦水库建成,再配合下游堤防整治和少数蓄洪区,即可基本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消除心腹之患。
三峡大坝模型
像三峡这样大的工程,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比较突出的是泥沙淤积、移民、施工通航和大型水电设备制造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对于三峡工程来说,还是属于具体问题,总是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国力问题。据长办粗略估计,按“150方案”,整个工程(包括输变电)需要投资200亿元;按“180方案”,则需投资300亿元。“七五”期间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有限,还要进行价格体制改革、调整工资。因此,从宏观上看,需要中央和国务院决策的是,按我国现有国力是否有力量建设这样大的工程。
三峡坝址
这次调查,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用过去的老办法,全部由国家投资来上三峡工程是不行的。要上三峡工程,必须改革,成立三峡开发公司,使之成为自负盈亏的、既管建设又管生产的、责权利结合的经济实体。国家只需负责工程的初投资。当第一批机组开始发电,公司即可用发电收益进行其余的建设和移民。
而且可以用移民费开办的企业获得的利润补助其后的移民资金。用这种以工程养工程、以电养电、以电养移民的办法,可以大幅度减少国家的资金投入。粗略估计只占全部资金的1/3。工程的初投资还可以从葛洲坝电厂的利润和由地方与群众集资中解决一部分,直接由国家负担的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水电建设上的一大改革,可能是解决上三峡工程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经过这次调查,大家更加坚定了信心,建议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用改革的办法来建设三峡工程。
●关于泥沙问题
三峡工程建成后泥沙淤积是否妨碍航运,是这次考察的重点。按“150方案”, 水库回水变动区在长寿至忠县一带,按“180方案”则移至重庆至江津一带。在这400或600公里库区内将形成深水航道,有利于航运是没有疑问的。不少人担心的是回水变动区(库区尾部150公里左右)的一些浅滩河段,在遇到气象、水文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会使航道变浅,出现碍航。大多数专家认为,建库后某些航段可能会因淤沙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碍航,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但影响到什么程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则必须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做出确切的回答。这些方法主要是:加强对葛洲坝及三峡地区原型航道的观测和分析;继续做好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对国内外类似条件的已建水库的淤沙情况、资料进行考察和分析。目前按“150方案”在变动回水区100多公里内已选4个典型河段,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清华大学和天津水运科研所进行淤沙物理模型试验。我们在武汉参观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模型,听了汇报。为了互相验证,专家们提出再搞一个大的模型,对回水变动区全河段进行整体试验,投资大约700万元,看来这个钱还是值得花的。
黄毅诚
解决泥沙淤积碍航有好几种办法,除上游水土保持、河道自然来水冲沙外,还可通过水库调度拉沙、航道整治清淤等多种手段。我们认为,如果努力去探索和掌握泥沙冲淤规律,然后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理,争取在水库建成后做到大部分航道有较大改善、少数浅滩的航运条件至少不恶化是可能的。4个典型河段泥沙试验明年上半年拿出成果,然后由国家科委召开专门会议,对泥沙淤积是否碍航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关于“180方案”问题
重庆市提出三峡大坝宜按“180方案”建设。随行的大多数专家认为,“180方案”有更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如可以完全控制长江中下游百年一遇的洪水,大为减轻千年一遇洪水受灾面积,发电装机增至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增加到900多亿千瓦时,重庆以下川江航运条件大为改善。其不利条件是淹没面积增加1倍,移民总数增加2倍。
宋健
经过这次实地考察,感到有些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如淹没损失问题,“180方案”淹没面积虽然大体增加1倍,但损失程度却不相同。重庆汛期水位经常达到180米,1981年最高达到193米。自1958年以来,重庆市的主要建设项目都安排在180米以上;“150方案”涪陵市基本不淹,“18 0方案”淹没约2/3; “150方案”万县将淹掉50%,“180方案”则淹掉80% ;万县以下的县城,“150方案”已几乎全部被淹。所以,淹没的实际损失并不与淹没区的扩大成比例地增加。如果从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上看,水位增加30米所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又远远高于“15 0方案”。至于投资的增加,正如前述,如以改革的精神,用发电养工程的办法又是可能解决的。
“180方案”出现新的问题是回水变动区将上移到重庆及以上,可能出现又淤航道又淤港的复杂情况,这是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我们已部署各方面做好准备,拟于明年上半年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科委协助,组织各有关方面对“180方案”作深入的比较论证,再权衡利弊决定取舍。
●关于移民问题
这次考察所到之处,省、地、县负责同志一致拥护开发性移民方针,认为这是总结30多年移民工作经验教训得出的好办法。三峡沿岸地区总的说来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改善。但各地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相对于沿海地区,其经济发展都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国家应该作出这样一个决策,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但使工程顺利建成,还应该使沿江地区的国民经济有个较大的发展,使当地人民较快地富裕起来。
杜星垣
搞开发性移民,要多种办法、多种资金渠道同时并举。首先,可以利用移民经费兴办一些见效较快的企事业和资助乡镇企业。其次,按同等优先原则由国家在这些地区安排一些建设项目。这不但能增加该地区的工业比重,还可以吸收移民劳力。第三,改变农业结构。现沿江各地粮食已自给有余,部分粮食外运,但带来的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鉴于涪陵、万县和宜昌地区是全国有名的柑橘产地,应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并开发宜林山地,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木,发展畜牧业。粮食生产不强调自给,甚至可以部分调入,对于贫困地区则实行免征农业税。通过上述办法也可以安排一部分移民后靠。第四,组织当地群众大力开发公路和水上运输、旅游等服务业,参加三峡工程辅助性生产劳动等等。关于利用多种资金渠道,主要是:国家拨一部分移民费用,中央和省拨付一定的建设项目资金贷款和工厂企业技术改造费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银行低息或贴息贷款等。也可以吸收华侨或外商投资开发当地资源或旅游事业。
搞开发性移民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而三峡工程因泥沙淤积和坝高方案尚需论证,开工时间可能后延。为了抓紧时机,建议在三峡工程未正式开工前,把库区开发工作先搞起来,对国家计划内的一些大项目先做前期工作。如化工部考虑在涪陵建设尿素厂,国家建材局考虑在宜昌和涪陵建设水泥厂等。三峡工程上与不上,这笔钱肯定是不会白花的。
●葛洲坝船闸通航问题
有不少同志担心葛洲坝影响长江航运。我们这次听取了葛洲坝船闸管理处的汇报。川江航运量的发展还是很快的,过闸航运量1982年为350万吨,1983年为460万吨,1984年预计可达550万吨;而葛洲坝船闸的设计通过能力按标准船型远期为5000万吨,裕度还是很大的。当前,由于船闸部分设备经常发生故障、管理不善、船型复杂、船舶吨位偏小等因素,致使船闸通过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确实出现碍航情况。
为了提高船闸通过能力,减少汛期停闸时间,经商定停止开闸的流量由4.5万立方米/秒提高到5万立方米/秒。同时要求工程局加快船闸建设,争取提前投入运行。还要求船闸管理处加强对现有船闸的管理,增加日过闸次数,航船逐步向标准化发展。葛洲坝船闸应能适应长江航运的发展需要。葛洲坝船闸是三峡工程的一面镜子,研究它对航运的影响,总结它的经验,对正确解决三峡工程的过船闸方案有直接意义。
●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安排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三峡工程建设要慎重决定,不宜急于求成,但又要采取积极态度。为此,拟作如下安排:
1、年内成立三峡行政区筹备小组,明确规定筹备小组的任务、人选和主要职责,以便使筹备小组及时开展工作。
2、关于“180方案”的论证,现在开始作准备,明年上半年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科委协助,组织有关方面进行论证并向国务院提出报告。
长江三峡
3、已经安排的4个典型河段泥沙试验,争取明年上半年拿出成果,然后召开专门会议,对泥沙淤积是否碍航做出回答。
4、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推迟到明年下半年进行。上半年可就几个重大问题组织专题预审,为全面审查做准备。
5、三峡行政区的建立时间, 可以考虑明年泥沙会议如对三峡工程作出肯定回答后,再考虑是否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式建立三峡行政区。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