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犯张琨因商业间谍行为被判六年监禁,13名工程师同样被定罪,涉及金额近亿元。这起事件揭示了一个涉及资本运作、技术盗窃和道德崩塌的复杂故事。

一家刚成立几个月的公司,凭何能获得并复制出大企业三年时间精心研发的核心技术?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
张琨的创业故事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典型案例,2021年,正值中国半导体行业热火朝天,投资人们把钱投向了任何看上去有潜力的项目。

张琨凭借曾在华为与高通的经验背景,成为资本眼中的“风口浪尖”的人物,2021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尊湃通讯”公司。
仅两个月后就获得了高榕资本近亿元的天使轮融资,随后更多知名投资机构加入,融资额接连突破亿级。
在短短一年内,尊湃通讯的研发速度让人惊叹,这个成立不久、办公室甚至还在装修中的初创公司,竟然在几个月内宣布完成了Wi-Fi6芯片的研发。

对比行业巨头华为海思,后者花费了数年时间和上亿元的资金才完成类似的技术突破。
如此短时间内的“突破”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然而资本市场却为这种“奇迹”疯狂下注,可谁也没想到,这并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一场简单的“复制”。
测试数据的完美表现,引发了行业内的质疑,而随着后来的调查揭示,尊湃的芯片技术在多个关键点上与华为海思的未公开技术高度重合。

张琨并非单纯依靠记忆复刻技术,而是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窃密行为来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在华为工作期间,他凭借自己的职位和人脉,开始暗中策划一个人才和数据的盗窃网络。

离职后,他用双倍薪资和诱人的股权奖励来拉拢华为的核心技术人员,最终吸引了20多名在无线通信、芯片架构、测试验证等领域的关键人物加入尊湃。
更为隐蔽的是,张琨并没有直接从华为偷取文件,而是通过“蚁群式”手段,组织下属用各种方式窃取技术资料。
对于无法直接下载的核心文件,他们通过截屏、手动抄录、拆解文件等方式,将重要的技术文档一一盗走,并通过私人网盘、邮箱等途径秘密转移至境外服务器。

这些做法几乎突破了华为内部严格的防泄密系统,导致整个数据泄露过程变得几乎无法防范。
最终,这些经过零散转移的技术文档被尊湃通讯快速整合和重构,形成了他们声称的“自主研发”成果。
这不仅仅是对华为的背叛,更是对中国半导体行业诚信底线的严重破坏。

尽管华为在初期就已经察觉到一些异常,怀疑尊湃的技术与自己未公开的技术高度相似,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案件一直无法立案。

直到2023年,警方通过几个月的秘密侦查,终于搜集到足够证据,揭露了这场持续了近三年的窃密行为。
2023年12月,警方在尊湃的办公室查获了七台存储着大量窃密数据的服务器,张琨和他的14名核心成员被立即带走,公司的资金也被冻结,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场法庭上的严厉审判。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琨犯有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以300万元罚款,五年内禁止从事相关行业。

其他13名从犯也分别被判刑2至4年不等,并被罚款,最初被资本追捧的尊湃通讯,最终因为技术被认定为盗用而彻底失去了生存基础。
这个曾经的“独角兽”企业,如今只剩下被冻结的资金和销毁的技术资料,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一段惨痛教训。
张琨的案例不仅仅是个人失败的写照,也为中国芯片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和行业突破的过程中,诚信和职业操守始终是最为关键的基石。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