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关税暂缓即将到期,喜欢“大赢特赢”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哪还能稳得住?
7月3日特朗普就公开表示,美国政府最早可能会从4日开始向贸易伙伴发函,通知他们将面临的新关税税率。
印度这次成了最“头铁”的,干脆撸起袖子准备对美国实施报复!
是谁给莫迪的勇气?
7月3日,特朗普对媒体表示,“我们可能会从明天开始,每天给大约10个国家发送信件,告诉他们若想与美国做生意将需要支付多少关税。”
特朗普认为与超过170个国家签订协议太复杂了,所以他打算提高效率,直接致函告知贸易伙伴“在美国做生意要付的费用”,“我认为他们会接受的”。
他抛出了20%、25%和30%的潜在关税税率,但具体对应哪些国家,特朗普没有具体说明。
自从美国4月2日宣布对所有美国的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又为了给谈判留出时间,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面对的关税税率暂时降低到10%,设置有效期90天至7月9日后,国际上反对声音此起彼伏。
欧盟明确反对,表示如果美国强征汽车关税,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争分夺秒地推进谈判,希望赶在最后期限前达成初步协议。
相比之下,中国抱有绝不低头的态度,看似是最难和美国达成和谈的国家,却逼得美方最先连连退步。
据报道,在6月底的日内瓦会谈后,中美双方达成初步协议,美国同意放宽对中国部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包括芯片设计软件技术支持、喷气发动机和乙烷等商品。
这份协议虽未公开细节,但被认为是一次实质性让步,也意味着中美在此轮“关税博弈”中进入某种缓和阶段。
这一结果对尚在谈判中的一些国家,提供了不小的底气。
7月4日,印度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拟对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印度称,美国近期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预计将影响其价值29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导致印度出口商需承担额外约7.25亿美元的关税。
作为回应,印度将对原产于美国的产品征收“等额关税”。
在此之前,美国一直对外表示和印度的和谈取得重大成果,印度的这一反应就等于“打脸”美国。
并且印度这次还是有备而来。
印美两国一早就开始推动贸易协议谈判。
美国提出一系列市场开放要求,内容之一是让印度全面放开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并为美方企业在印度本土销售转基因产品开绿灯。
然而,印度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在多次公开场合明确表态:农业和乳制品是印度的“两条红线”,绝不会轻易让步。
这两大领域之所以成为“红线”,背后也是有现实原因的。
农业虽然在印度GDP中占比有限,但从业人口却接近一半。
这部分人群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也是影响选票和政治走向的关键群体。
如果在农业市场开放上妥协,意味着印度小农户将直接面临来自美国产业化农业体系的巨大冲击,社会代价极高。
乳制品问题则与宗教、文化和市场体系交织在一起。
印度拥有庞大的本地乳品企业网络,多数由小规模农户供货,一旦开放,美国高效率乳业将迅速压低价格,重塑市场格局。
这对印度政府来说,不啻于一场社会和经济层面的“政治豪赌”。
除了农业和乳制品,美国还在谈判中加入了众多“非关税议题”。
据媒体报道,美国希望在环境标准、碳排放、性别平等、劳工权益、政府采购等领域设立明确条款。
印度方面对此高度警惕,认为这些本不属于传统贸易协定范畴的议题,正在被美方作为谈判条件强行推进。
其中政府采购尤其敏感。
印度政府一直利用本国采购系统扶持中小微企业及初创产业,尤其是在制造业刚刚起步的关键阶段。
美国要求给予美企“国民待遇”,意味着外资企业可与本地企业同等参与印度政府招标,这对本地产业保护机制构成实质性冲击。
更令印度不爽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协议干预印度内部产业政策。
例如,要求放开跨国电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限制,削弱印度对外国资本在电商领域的管控。
又如反对印度仿制药专利保护期延长措施,限制印度制药企业继续大规模出口仿制药。
这些要求看似经济问题,实则已触及印度自主产业发展的根基。
在这一系列压力下,印度政府一方面延长代表团在华盛顿的停留时间,继续寻求谈判可能,另一方面也在国内酝酿政策底线,准备迎接谈判破裂的可能后果。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加紧与美方的谈判。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表示,希望在7月9日前达成一项“原则性协议”,以避免美国对欧出口汽车征收20%的高额关税。
日本则面临24%的税率压力,尚未完成谈判。
可以看出,美国目前的策略是“划线设税”,一刀切推进,将贸易谈判工具化,转化为外交筹码。
这种“先设税、后对话”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美方充耳不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透露,截至目前,大约100个国家将被征收最低的10%对等关税。
贝森特还表示,“我们会按照特朗普的意愿行事,他将判断对方是否在真诚谈判。”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要表现到特朗普满意的程度,美国才会认为你在真诚的与其谈判,然后狠宰一笔。
至于印度会不会在高压下向“现实”低头,如今还不好说。
但是印度松口就是在断送自己的优势产业,其下场也不难预测。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