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胡乱支持!七家官媒批评董明珠,这就是官方对海归的态度

董明珠一句话,引起全网争论。这肯定是董明珠始料不及的。她应该知道自己的话会有争议,但可能想不到争议如此之大。

从目前来看,支持董明珠的,基本都是自媒体,尽管不乏大V,比如孙绪闻、项立刚、罗富强等,非自媒体有红色文化网。

但是反对董明珠的,既不乏自媒体大V,如胡锡进、褚殷等,还包括好多正规媒体,其中,目前最重量级的当属青年报。

下面先来罗列一下哪些媒体批评了董明珠的言论:

第一是新京报:

新京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1年9月1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京报的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最先报道的是第一财经,但是第一财经没有表达态度,只是客观报道。而最先表达态度的,应该就是新京报,新京报正是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进行评论的。

第二是经济观察报:

这里说明一下,从经济观察报开始,排序是随机的,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经济观察报》的主办单位是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诞生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而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是经中共济南市委同意、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挂牌成立的。

经济观察报发表署名文章,作者是陈白。由于陈白是经济观察报的专栏作者,所以,陈白的观点应该可以代表经济观察报的观点。陈白的题目是《董明珠的“间谍”论令人害怕》,其观点不言而喻。

第三是青年报:

《青年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出版的青年报纸,创刊于1949年6月10日,当年由邓公亲自批准出版。1950年毛主席为《青年报》题词,1964年题写报名。

青年报直接用“污名化海归”,来给董明珠的言论定性,其态度、观点是非常清楚而且直白的,甚至可以说是严厉的。

第四是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是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经济日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而北京日报是创刊于1952年10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的机关报。毛主席曾于1952年和1964年两次为《北京日报》题写报头。

北京商报报道的题目是《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错误”一词是定性,“危险”一词是警示。这与我的观点是一致的。我此前的文章里详细说明了董明珠言论的危险性,不仅在于挑起对立,更在于把海归为国效力的路堵死。

第五是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创刊于1929年9月9日,原名《新民报》。

新民报的题目是《董明珠犯了“以偏概全”的常识错误》。“错误”一词也是定性。“常识”一词说明这个错误很低级。

董明珠犯的这个错误,新民报说是以偏概全,我认为用“以点带面”形容更合适。

第六是潮新闻:

潮新闻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倾力打造的新闻传播平台。而《浙江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的机关报。

潮新闻的文章作者是评论员王彬,题目是《对董明珠的“间谍论”,没必要太当回事》,文章标题意思是说,不要大惊小怪,也不必担心什么负面影响。

但文章反对董明珠的态度是鲜明的,认为董明珠言论逻辑上站不住脚,而且漏洞百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能打败董明珠的只有董明珠。

第七是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山东第一财经媒体。大众报业集团以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为母报,大众日报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员会的机关报,创办于1939年。

经济导报的观点,认为董明珠在搞流量。文章里有这样两段话:

据报道,对于网上的一些过激的负面言论,格力内部有人建议“处理一下”,董明珠对此并不在意,“你管他干嘛,这个也是流量。”

用争议吸取流量对吗?一个经常陷入争议的企业家IP对企业品牌好吗?“黑红也是红”还有前路吗?短期流量红利能撑起企业未来吗?

我也有类似看法。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董明珠也打爱国牌,反正在这民族情绪上升期,爱国牌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

以上,总结了近日七家媒体对董明珠言论的批评。这七家媒体,背后都是官方,影响可见一斑。最起码,这说明,各地官方在对于董明珠言论的态度是是一致的。到现在虽然央媒还没有发声,但其实央媒对海归的态度,早就有过表达!

请看新华社与人民日报曾经的文章。

2007年,人民日报发文《回顾中国五代“海归”:不同的时代同样的选择》。文章介绍了中国五代海归,说他们是“同样的选择”。文章说:

百年来,五代海归尽管面临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但回国之后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曾经那么需要海归,海归也是那么渴望为国效力。如今,董明珠的言论有拒海归于国内之外的危险,支持她的人还浑然不知,还沉浸在董明珠激起的民族情绪中不能自拔,丧失理性。

2021年,新华社发文《百年前,有这样一个海归“天团”》。文章里附视频,介绍了当年的留法学生筹划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文章里写留法学生蔡和森写信回国,第一个提议建立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回信同意,次年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

当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等人都在法国留学,正是他们在当时更加先进的欧洲社会中,探寻救国真理;学习科学技术,为当时的中国谋一条希望之路;坚定选择了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

所以,说没有海归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与未来就不需要海归了吗?如果说不需要,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让海归回国效力,难道让他们学成之后为外国效力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建议,禁止中国人去外国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海归   中国共产党   态度   机关报   媒体   青年报   中国   批评   言论   官方   财经   经济   文章   董明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