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娱侃圈
编辑 | 芒果粉
央视最近披露了一起间谍案,这个向境外泄露大量新能源机密的人。
身份曝光,原来他是新能源企业里普通的技术资料整理员,掌握着企业多项核心项目的关键信息。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试图通过报考机关单位洗白过往。
如此缜密的盘算,让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还好最后被抓了。
那这究竟是怎一回事呢?
余某三十多岁,在一家新能源公司工作,就是个普通职员,他平时干的活儿,虽然不涉及核心研发,但能接触到不少企业内部资料,像技术文档、项目规划这些。
没进这家公司前,余某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学、找工作,和身边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
进了公司后,每天朝九晚五,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同事们对他印象也普通,工作也说得过去。
改变发生在他入职第三年,一个周末,他参加了户外徒步活动,活动中,几个外国游客主动和他搭话,其中一个自称A某的人特别热情。
知道余某在新能源公司上班,A某一下子来了兴趣,从行业发展趋势聊到前沿技术,俩人聊得热火朝天,活动结束时,A某主动要了余某的联系方式,说以后多交流。
刚开始,余某没把这事儿放心上,就当认识个新朋友,可后来,A某经常联系他,隔三岔五约他吃饭、喝茶。
时间一长,余某警惕性就没了,真把A某当朋友,聊天时也不设防,公司最近在搞啥项目、进了什么新设备,都一股脑说出来。
这样的朋友交往持续了大半年,有次A某突然神秘兮兮地提了个要求。
说自己那边做研究需要新能源行业资料,想让余某帮忙弄点。
还直接掏出一叠现金,说是辛苦费。
余某当时就懵了,一下反应过来这事儿不对劲。
毕竟,公司培训时反复强调过,泄露内部信息是违法的。
他本能地拒绝了,说这些资料不能外传。
可A某不着急,笑着打圆场,说只要基础技术文档,不算机密。
还保证以后报酬更高,能让他生活改善不少。
那几天,余某心里特别纠结,A某给的钱,抵得上他好几个月工资,心里就开始动摇。
没几天,A某又联系他,把报酬加码,还说这事儿神不知鬼不觉,就是举手之劳。
在金钱诱惑和侥幸心理作用下,余某没守住底线,答应了下来。
从那以后,余某开始利用工作便利,偷偷复印、拍摄公司资料。
一开始,他只敢拿些公开过的文档,A某虽然没说啥,但暗示他可以弄点更有价值的。
在利益驱使下,余某胆子越来越大,项目规划书、没公开的实验数据,只要能接触到,都想法传给A某。
每次交易完,A某都会给一笔不少的钱,余某拿这些钱换了新车,租了大房子,表面上日子过得风光,实际上已经走上了违法的不归路。
随着泄露资料越来越多,余某心里的恐惧也与日俱增,总担心事情败露。
又一次送完资料后,余某实在扛不住心理压力,主动联系A某,说不想干了。
A某又是挽留又是威胁,说手里有他把柄,但余某心意已决,直接换了手机号,断了和A某的联系。
为了彻底摆脱过去,余某从公司辞职,跑到另一个城市。
听说有个机关单位招人,他觉得这是洗白自己的好机会,进了机关单位,别人就不会知道他的黑历史,生活也能重回正轨。
报名后,余某心里直打鼓,他知道政审要查个人经历,但侥幸地想,自己之前做得隐蔽,只要不说就不会被发现。
填履历、接受询问时,他把和A某的事儿全隐瞒了,笔试、面试都顺利通过。
眼瞅着就要入职,结果在最后前置审查时出了问题。
机关单位审查人员核查余某社会关系时,发现他和境外的A某资金往来频繁,联系也密切。
这一下引起了警觉。
调查人员找到余某询问,刚开始他还死鸭子嘴硬。
说A某就是普通朋友,资金往来是借钱还钱。
可当调查人员拿出聊天记录、资金流水。
还有他传递资料的证据时,余某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老老实实交代了违法事实。
经过调查,余某泄露的资料可不简单,有企业技术参数、生产工艺,还有没公开的研发项目细节和市场布局规划。
这些信息要是被境外势力利用,很可能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制定竞争策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布局。
现在,余某已经被依法控制,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这起案件经央视报道后,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
不少网友觉得,余某作为行业内的人,肯定知道保密的重要性,却为了钱出卖国家利益,实在可恨。
也有人感慨,境外势力渗透手段太狡猾,防不胜防,必须时刻提高警惕,还有人呼吁,企业和相关部门得多加强保密教育,让大家都清楚危害国家安全的后果。
这起案件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着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大局。
像余某这样的普通员工,因为工作能接触行业信息,很容易成为境外势力拉拢的目标。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手段极具迷惑性,先靠小恩小惠拉近距离,等取得信任后,再用金钱诱惑或者抓住个人弱点胁迫。
这就提醒我们要长点心眼儿,平时遇到陌生人突然献殷勤,千万别觉得占了大便宜,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别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不然等踩了红线,后悔都来不及。
企业和单位也得重视起来,定期开展国家安全和保密培训,让员工清楚泄密的严重后果。
对个人来说,要学会识别风险,发现有人打探敏感信息,一定要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国家安全不是光嘴上说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上心,科技、能源、金融等各个领域,都可能成为境外势力觊觎的对象。
类似余某的案例还有不少,这说明境外间谍的渗透从未停止,目标也从高官到普通员工,范围越来越广。
防范间谍活动,光靠国家层面努力不够,需要每个公民都参与进来,工作中严守保密规定,生活里谨慎交友,发现可疑情况别犹豫,直接拨打12339举报电话。
只有大家都把国家安全放在心上,才能共同守护好国家利益,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来源:给境外间谍当“线人”后欲公考“上岸”,最终倒在审查这一关……——2025-08-20 07:33·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