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母亲:无貌无才,丈夫爱,子女孝,培养四博士,她凭啥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四岁开始教儿子认字,一年教了三千个,一个只念过私塾、裹过小脚的女人,凭什么让五个孩子都成才?

答案藏在合肥战乱中的教堂门前,藏在昆明西北郊的龙院村里。

教堂门口的退路

1923年春天,杨武之在儿子9个月大时,通过公费留学考试,独自赴美读博,留下罗孟华,一个人,一个娃,在枪炮声里过日子。

合肥那时候总是枪炮声不断,每次听到枪响,罗孟华就抱着儿子往外跑,要么躲乡下,要么往教堂钻。逃命是一回事,心里更慌的是另一件事。

那年头传得沸沸扬扬,留洋的男人,有的再没回来过,有的回来就抛妻弃子。那些女人没地方去,只能躲进教堂,靠"吃教"活着。

罗孟华一想自己,小脚,没文化,只认得几个字,丈夫在国外五年,信都难寄到,她开始给自己找后路。她去找教堂的修女打招呼,要是有一天不得不离开杨家,教堂就是她和儿子的归宿。

想明白了,反倒安心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五年怎么过的?罗孟华靠杨家每月寄来的钱度日,数额不多,还得接济娘家

1929年,罗孟华(左一)与丈夫杨武之、儿子杨振宁合影

她的父亲罗惟慎是清末秀才,家道中落,需要女儿补贴。罗孟华从不抱怨,精打细算,带着儿子住在杨家老宅里。

儿子三岁时,罗孟华带他"跑反",回来看到墙角有个子弹洞,她没吓唬孩子,只是抱紧了他。这个女人心里清楚,枪炮声会停,孩子的教育不能停。

1928年,杨武之写信让她带儿子去上海接他,罗孟华这才松了口气。丈夫回来了,西装革履,博士头衔,听到六岁的儿子流利背诵《龙文鞭影》,两口子对视一眼,眼泪都下来了。

五年分离,这个女人没耽误孩子。

杨武之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任教,后来转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一家人搬进清华园,生活终于安稳下来。

杨武之-1934年清华大学算学会合影

罗孟华第一次住进有自来水、有电灯的房子。她学着用新式厨房,学着跟教授太太们打交道。

那些太太,有留洋的,有大学毕业的,罗孟华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她不爱出门,不爱应酬,把心思全放在家里。

三千个字的地基

杨振宁四岁时,罗孟华开始教他认字,花了一年多,教了三千个。她自己只念过私塾,识字全靠自学,转头就拿来教儿子。

这三千个字怎么教的?罗孟华有自己的办法。她把字写在卡片上,每天教几个,第二天复习前一天的,再教新的。儿子记不住,她就耐心重复,没有打骂,没有威胁,就是一遍遍地教。

五岁时,她给儿子请了私塾先生,先生教完的字,罗孟华一个一个带着儿子复习,丝毫不松懈。她不懂什么叫"教育理念",但她知道重复,才能记牢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母亲没读过多少书,对数学物理一窍不通,她给孩子的是性格、是习惯。她的沉稳、她的坚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到了清华园,日子稳定下来。罗孟华又生了杨振平、杨振汉、杨振玉、杨振复四个孩子。五个娃,老大跟老小差了十几岁,杨振宁自然成了二老师,每天晚上给弟妹讲故事、辅导功课。

这不是罗孟华偷懒,是她聪明,她知道自己文化有限,教不了高深的东西,就让老大带着弟妹一起学

杨振宁小时候骑车带杨振平在清华园疯跑,结果摔了,额头开裂,他吓坏了,赶紧买金钱酥哄弟弟别告状。

1935年,杨振宁在清华园西院十一号院中留影

这种兄弟情谊,都是罗孟华一手营造的家庭氛围带来的。

清华园的教授夫人,大多是大学生或留洋博士,罗孟华知道自己文化不高,难免埋怨自己。

有次学校通知杨武之开会,罗孟华只记住地点没记住时间,杨武之说她"文化低,一个通知都转述不明白"。

几天后,杨武之发现妻子胳膊上有咬的血印,罗孟华说她恨自己家穷,没钱供她读书。杨武之后悔了,再没说过刺激妻子的话。

她不是没自尊,只是把自尊都藏在孩子身上

1957年,杨振宁和父亲第一次在日内瓦团聚时合影

罗孟华不爱出风头,家里来客人,她招呼完就躲进厨房。杨武之跟同事聊学术,她在一旁默默听着,从不插话。这些教授太太聚会时,罗孟华能不去就不去。她怕自己说错话,给丈夫丢脸。

这种谨慎,杨振宁都看在眼里,他后来说母亲的谦逊,让他学会了低调

昆明八年的账本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大学内迁,杨武之一家辗转来到昆明,西南联大成立,杨振宁考进去读书,一家七口挤在昆明西北郊的龙院村。

那时候真穷,战争导致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杨武之的薪水杯水车薪。米价一天一个样,今天买得起,明天就买不起。罗孟华每天一睁眼,就得算账,今天吃什么,菜怎么配,钱够不够。

在杨振宁印象里,母亲没表现过痛苦绝望,她精打细算,艰难维持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她学会了做各种杂粮饭,玉米、红薯、土豆,能填饱肚子的都行。孩子们吃得不好,她就想办法变着花样做。

有次杨振汉生病,罗孟华翻遍家里,找出一点积蓄,去买了鸡蛋和肉,她自己不吃,全给病孩子补身子。杨武之看在眼里,心疼妻子,说:"你也吃点。"罗孟华摇头:"我不饿。"

杨振宁说:"抗战时全家能在苦日子中撑下来,与我母亲的操劳、跟坚强的意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喊苦,不抱怨,账本清清楚楚,孩子个个吃得饱。这种女人,搁现在叫"持家有方",搁那时候叫"活命本事"。

昆明的房子简陋,下雨就漏,罗孟华拿盆接水,水满了倒掉,再接。孩子们晚上做功课,她就坐在一旁缝补衣服。灯光昏暗,她眼睛都看花了,还在一针一线地缝。

这种日子,她过了八年

1945年,杨振宁获得留美公费,即将赴美读博,临别前,父亲杨武之高兴地说艰苦的抗战快过去了,家里七口人都身体健康、学业有进,儿女孝顺、兄弟姐妹和睦,这非比寻常。

罗孟华没读过什么书,但她让这个家在战争里没散

儿子要出国了,罗孟华心里五味杂陈。二十多年前,丈夫出国,她提心吊胆了五年。现在儿子也要走了,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

杨振宁的公费留学生证书

送行那天,罗孟华没哭,只是握着儿子的手,说:"好好学,别惦记家里。"

杨振宁走后,罗孟华常常看着儿子寄回来的照片发呆,她不识英文,只能看图猜儿子过得好不好

五个孩子的各自路

罗孟华的五个孩子,走了五条不同的路。

老大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消息传回国内,罗孟华激动得一整夜没睡,她不懂什么叫"宇称不守恒",只知道儿子给国家争光了。

1957年,杨振宁回国探亲,罗孟华看到儿子,眼泪止不住地流,儿子离家十二年,终于回来了

杨振宁在60岁时,在《论文选集》扉页上写"献给母亲"四个字。70岁生日做报告,谈到母亲时,掩面而泣,他说:"我这辈子最感谢的人,是母亲。"

老二杨振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2018年去世。

他回忆说,小时候大哥带他骑车在清华园疯跑,结果摔得额头开裂,赶紧买金钱酥哄他别告状。兄弟俩感情好,都是母亲教的

老三杨振汉,上海交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后历任上海柴油机厂总工程师、厂长,上海市对外经贸委常务副主任。

他创建了上海航空公司,引进花园饭店、哈根达斯。走的是实业路线,跟两个哥哥完全不同。

老四杨振玉,女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神经生物系博士,中科院上海生理所研究员。她是罗孟华唯一的女儿,从小跟着哥哥们一起学,没人把她当弱者。

老五杨振复,1937年出生,1985年去世,杨振宁曾写父亲、母亲和振复都已长眠于苏州东山。

罗孟华没培养出"四个博士",但五个孩子,个个成才。科学家、教授、企业家,各有各的路。

杨振宁说过:"母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她从来都把丈夫与孩子放在第一位,对她来说,这是绝对的。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变成绝对化以后,就变成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是什么?是她在合肥枪炮声里不松手的那三千个字,是她在昆明八年不喊苦的那本账,是她从不把自己放第一位的那股劲儿

1982年与母亲在香港中文大学

1987年,罗孟华去世,享年91岁,她这辈子没念过大学,没出过国,裹着小脚走完一生。

临终前,她躺在床上,五个孩子都在身边。杨振宁握着母亲的手,说:"妈,您辛苦了。"罗孟华笑了,说:"不苦,看着你们好,我就好。"

她凭什么?凭的不是学历,不是才华,是那种把自己完全交出去的决绝

今天的人可能不理解,一个女人,凭什么要为家庭牺牲一切?罗孟华没想过这个问题。她只知道丈夫在外拼搏,孩子需要长大,她就得撑住这个家。

这不是悲剧,是她的选择,她选择了这条路,就走到底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客户端·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妈妈们 是如何改变孩子命运

澎湃新闻·杨振宁和他的母亲

新浪网·8位华裔诺奖得主的中国妈妈:既有文盲也有留美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子女   丈夫   母亲   博士   杨振宁   儿子   孩子   昆明   教堂   清华大学   上海   私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