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泛黄的影像,凝固了1945年湘西小城芷江的沸腾与庄严。八十载光阴流转,指尖抚过那些定格的瞬间——硝烟散尽的喜悦、历史抉择的肃穆、和平奠基的荣光,依然穿透岁月,直抵心扉。
八十年前的今天,“一纸降书落芷江”;八十年后的此刻,让我们循着老照片的纹路,重回那个见证胜利、拥抱和平的历史现场。
欢庆胜利:古城沸腾,喜泪交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电波,如同惊蛰春雷,瞬间点燃了神州大地。
在战略要地芷江,消息以最原始也最迅捷的方式传递开来:飞虎队员们的吉普车卷着烟尘冲入小城,扬声呼喊;无线电通讯员刘道民与战友们抬着站里最大的收音机走上街头,将日本投降录音一遍遍播放,声音响彻每一条街巷。
(飞虎队员驾车至芷江宣传日本投降的好消息)
“日本投降了!中国胜利了!”压抑太久的狂喜如火山喷涌。芷江民众涌上街头,泪水与笑容交织,鞭炮声震耳欲聋,大街上很快贴满了庆祝胜利的对联和横幅,人们奔走相告,用最朴素也最炽热的情感,将喜讯传遍古城内外,告知四海五州——我们赢了!
8月17日,经过慎重考虑,军事重镇芷江成为中国战区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之地。胜利的喜悦迅速转化为迎接受降签字典礼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精心准备。全城动员,装扮一新。松枝、鲜花、彩旗,为小城披上盛装。
(装扮一新的龙津风雨桥迎受降)
家家户户在门前挂起旗帜,安放“V ”字装饰。县城各重要场所都建起大型牌楼,如在进入主要街道口处建有彩楼,书有“胜利之门”四个大字;在东门城墙口牌坊贴有巨幅对联:“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 ”;在龙津风雨桥两端搭起青松翠柏牌楼,上书“正义大道 ”“和平桥梁 ”。
(装扮一新的县城迎受降)
整个芷江,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而热烈的节日气氛中。大街小巷,满是观看新妆市容、等待历史一刻的民众,欢呼、拥抱、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张张扬眉吐气的面孔,被镜头定格。
历史时刻:降书落定,山河铭记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举行,标志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1945年8月21日,约瑟夫·德摄于芷江机场)
21日上午11时10分, 日本降使专机到达芷江上空, 低飞三圈以示敬意。11时15 分,飞机降落芷江机场,舱门开启,降使今井武夫一行现身。
今井武夫,侵华日军总参谋副长,卢沟桥事变制造者之一,芷江保卫战(日方称芷江攻略战)主要组织者。侵华日军发动芷江攻略战的目的就是要夺取芷江机场,威逼重庆,今井武夫做梦都想作为征服者踏入芷江。然而,历史对这些侵略者露出了冰冷的微笑——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却是以战败国降使的身份。
(1945 年8月21日,约瑟夫·德摄于芷江机场)
芷江受降,盛况空前。芷江本土加上来自周边县市甚至相邻省份的民众数千人聚集机场。插着白旗的美式吉普载着日本降使,在无数道灼热目光的注视下缓缓绕场。照片上,那些曾经高昂的头颅此刻低垂,历史在这一刻,为他们的狂妄画上了休止符。
下午3时许,新六军士兵持枪肃立,将日方代表押至七里桥飞虎队营地的受降会场。这栋黑鱼鳞板覆盖的西式平房内,长桌相对而设:上方为受降代表席,下方为投降代表席,两侧设有观礼席与记者席,简洁庄重。
(中方受降代表,左起:王武、柏德诺、萧毅肃、冷欣。)
(日方投降代表,左起:桥岛芳雄、今井武夫、前川冈雄。)
3时25分,今井武夫一行步入会场。历史影像清晰记录:日方向中美代表深深鞠躬,而中美代表神情凝重,并未还礼。当桥岛芳雄将那份日军侵华兵力分布图呈上时,空气几乎凝固。中、日、英三种语言宣读投降备忘录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像一把把无形的锤子敲打着失败者的神经,今井武夫的紧张不安与桥岛芳雄频频拭汗的恐慌被镜头一一捕捉。
(芷江受降典礼会场桥岛芳雄不断擦汗)
随后,两份《受领证》与笔墨被置于今井武夫面前。笔尖颤抖着划过纸面,一枚椭圆的朱红印章,像一滴凝固的血,也像一个迟来的句点。无数镜头对准这一瞬,将这永恒的耻辱与荣光,一同镌刻进民族记忆的丰碑。
199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步入馆区,形似“血”字的牌坊映入眼帘,这座1947年落成的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上唯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中国的“凯旋门”。
芷江,这座因受降而永载史册的湘西小城,也由此化身为一座穿越时空、照亮后世的和平灯塔。人类对和平的信仰,在此生生不息。
(此图为受降纪念坊竣工落成典礼时的正面照片。芷江受降纪念馆提供)
民族丰碑:和平之城,薪火永续
八月的芷江,天蓝如洗。风拂过㵲水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仿佛无数跳跃的和平音符。
站在这片曾被烽烟灼痛,如今浸润在宁静阳光下的土地,耳畔仿佛能听见时光深处传来的回响——那是铁与血激烈碰撞的悲鸣,是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层层巨浪。然而,这悲鸣最终渐渐消散,归于一个民族对和平最深沉、最炽热的渴望,和最坚韧、最执着的守望。
如今,漫步于“国际和平城市”芷江,和平的气息已悄然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和平大桥横跨碧波,连接两岸烟火;和平剧院的帷幕后,演绎着对安宁的礼赞;和平广场上,孩童的欢笑与白鸽的羽翼一同翱翔;和平大道两侧,绿树成荫,指引着通往希望的方向。一个个以“和平”命名的场所,如同镶嵌在小城版图上的珍珠,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灵魂所系。
“充分发挥芷江丰富独特的和平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展系统性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这是我们的使命。”深耕和平文化研究20余载,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吴和平的话语里,透着学者的执着与深情。
于是,芷江的土地上,和平文化研究所、和平文化研究会相继生根。研究者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悉心打捞着关于受降的每一个碎片记忆,将它们织入和平文化的锦缎。
(焕然一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芷江融媒提供)
走进焕然一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㵲水河的粼粼波光与纪念馆的庄严肃穆融为一体,新的游客中心迎接着八方来客,这里已然是集历史、生态与文化一体的和平圣殿。
馆内,时光仿佛在光影与实物的交织中倒流。泛黄的电文、斑驳的军装、沉默的武器……三千余件珍贵文物静默陈列。现代科技的光束穿透历史尘埃,生动复原着一个个受降现场的细节。
馆长吴建宏的目光坚定:“我们不仅要讲述战争的惨烈,更要传递和平的珍贵。”这份信念,已化作跨越国界的桥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与法国二战胜利纪念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与美国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结成国际友好馆,和平的共鸣在世界回响。
友谊的根系,早已深扎土壤,蔓延向远方。芷江与法国诺曼底格朗康迈西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松鹤市、俄罗斯列宁格勒州基洛夫斯克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五届和平文化节,如同五场盛大的和平交响,亦成为经贸合作的鹊桥。
时光悠悠,和平已深深沁入芷江人的血脉与呼吸。这座小城以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那束在1945年点燃的和平薪火,正由千千万万芷江人民悉心守护,代代相传。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欣 通讯员 张智勇)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