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有位叫黄亚生的教授,是个挺有名的学者。今年3月24号,他在新加坡的媒体上扔出来一个观点,说白了就是给中国“支招”:要想经济继续往前跑,就得干两件事,一是跟俄罗斯“拉开距离”,二是把南海的主权“让一让”。
他这话说得挺直白,意思是中国这么干,就能跟西方缓和关系,换来投资和技术。他还拿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当例子,说你看,当年中国调整了姿态,不就换来了几十年的发展机会吗?
他这套说辞,乍一听挺唬人,但仔细一扒拉,你会发现,这里头至少有三个地方,逻辑上是拧巴的。
第一个拧巴的地方,是他自己跟自己打架。
黄教授现在劝中国让步,说这样能换来和平发展。可有意思的是,就在2019年,他自己的研究里还白纸黑字地写着:美国对中国的高压政策,只会激发中国更强的民族主义情绪,最后把关系搞得更僵。
你看,几年前他还明白,压力越大,反弹越大。现在他反倒劝咱们主动“放气”,好像只要咱们一退,人家那边就会立马笑脸相迎,握手言和。这可能吗?现实政治里,你弱一分,人家只会进一丈。他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更像是在完成某个命题作文,而不是严肃的学术推演。
第二个拧巴的地方,是他拿历史打的比方,完全对不上号。
他说要学70年代中美建交的“智慧”。这话听着真不错,历史是面镜子嘛。但镜子不能乱照。当年中美建交,背景是什么?是美国主动调整对华战略,承认“一个中国”,并且终止了和台湾当局的所谓“外交关系”。咱们这边,可没在任何法理主权上做过一分一毫的让步。
现在黄教授让咱们干什么?一是切断和一个重要战略伙伴的关系,二是放弃我们自己家门口的核心利益。 这跟当年的历史背景有半毛钱关系吗?这哪是学历史,这简直是把历史当成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第三个拧巴的地方,是他把经济胁迫,包装成了学术建议。
他说中国的发展空间被西方挤压了,所以得“背俄弃海”来换空间。这话术,听着真挺为咱们着想的。但咱们看看现实。
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了新高,达到2448亿美元。这不只是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能源和技术合作。就拿天然气来说,今年,中俄东线的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了,一年能给咱们输送380亿立方米,占咱们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8%。这不光是买卖,这是战略能源安全。
黄教授说要甩掉俄罗斯,那这每年几百亿立方的天然气缺口,去哪儿补?是去求那些随时可能卡我们脖子的国家吗?
再看金融。这些年,中俄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做了什么?推动扩容,成员从几个一下子增加到了25个。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搞“去美元化”结算。现在,这套体系已经覆盖了全球40%的国际能源贸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在慢慢摆脱单一货币的控制,手里能花的钱、能用的路更多了。
这种合作,是中国整个经济战略布局的支柱之一,是用来分散风险的,结果到了黄教授嘴里,成了需要甩掉的“包袱”。 这不是劝人自断臂膀吗?
聊完了他逻辑上的问题,咱们再来看看他提到的两个具体问题:南海和中俄关系,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先说南海。黄教授的说法,好像南海是个火药桶,咱们天天在那儿惹是生非,挡了自己发展的路。
可事实呢?
第一,咱们的主权红线,从来没含糊过。 今年3月27号,就在黄教授发表言论后没几天,咱们外交部的副部长陈晓东,在博鳌论坛上说得清清楚楚:“南海主权不容交易!” 这话掷地有声。他说南海主权的“千年经纬”,不是空话,背后是从古代文献到今天的实际巡航,一整套完整的证据链。今年,咱们在黄岩岛的常态化巡逻,就是把法理和现实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咱们的行动,合理合法,有理有据。 有数据统计,从2015年到现在,咱们在南海拦截驱离外国军舰超过百次。这里头,94%的行动都发生在离咱们本土200海里的范围内。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国际法赋予的合法防御空间。美国在关岛、在迪戈加西亚,不也这么干吗?怎么到咱们这儿,就成了“激化矛盾”?
第三,咱们在南海,不是搞零和游戏,是谋求共同发展。 黄教授好像忘了,中国和东盟之间,有个“海上合作基金”。到今年2f月份,这个基金已经支持了很多项目,比如海洋环保、海上搜救、科学研究。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合作,帮着大家降低风险,分享红利。这才是南海故事的主流。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南海是咱们未来的发展空间,不是累赘。 今年1月份,咱们在南海的可燃冰商业化开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了全世界第一个能自主搞深海能源开发的国家。这不光是挖出了能源,更是掌握了技术,是未来的饭碗。黄教授让咱们放弃南海,这是让咱们把未来的饭碗,亲手送给别人?那些在深海里奋斗的科研团队,那些指着这条产业链吃饭的企业,他们怎么办?
所以你看,黄教授嘴里的南海,和现实中的南海,完全是两码事。他看到的,或者说他想让别人看到的,只有冲突和麻烦。而我们看到的,是祖宗留下的基业,是现实的合作共赢,是未来的能源希望。
说完了南海,再聊聊中俄关系。
在黄教授和一些西方媒体的叙事里,中俄合作好像是中国被“拖下水”了,是个负担。
但咱们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非同盟,胜同盟”的深度战略协作。
能源上,刚才说了,天然气管道就是生命线。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绑定,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科技上,更是如此。咱们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CR929宽体客机,今年已经进入了适航认证阶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终于有机会打破波音和空客几十年的垄断了。还有高超音速技术、量子通信这些尖端领域,都在合作攻关。
黄教授说,放弃这些合作,就能换来西方的技术支持。这话听着就更像天方夜谭了。人家本来就在技术上围堵你,会因为你自废武功,就大发慈悲地把核心技术送给你? 历史上有这样的先例吗?没有。历史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求不来、等不来的。
所以,无论是南海主权,还是中俄合作,这都不是简单的外交选择题,而是关系到咱们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基石。黄教授的建议,本质上是让咱们拆掉自己的承重墙,去换取别人一个虚无缥缈的笑脸。这买卖,划算吗?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黄亚生好歹是麻省理工的教授,他为啥会提出这么不着调的建议?
咱们不搞阴谋论,就看看事实。黄教授经常发声的平台,像《金融时报》这些,本身就有自己的立场。另外,有资料显示,他所依托的一些研究机构,比如威尔逊中心的基辛格研究所,在2024年从美国国务院拿到的资助,翻了一倍。
我不是说拿了钱就一定会替人说话,但学术研究,如果背后有太强的政治或资本的影子,它的独立性,确实要打个问号。
更有意思的是,他这套“中国退让论”一出来,在短短12个小时里,网上就冒出了三百多个关联话题,什么“普京拖累论”、“中国战略失误论”,一套组合拳打得虎虎生风,像精心策划过一样。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叙事陷阱。他们想塑造一种氛围:你看,连你们华裔的顶尖学者都这么说了,中国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但咱们自己心里得有杆秤。中国的发展空间,到底从哪儿来?
是靠别人施舍来的吗?显然不是。从1950年代我们被全面封锁,到今天我们能在南海深处开采可燃冰,靠的是自力更生和战略坚持。
是靠牺牲核心利益换来的吗?更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是靠割地赔款、出卖朋友换来的。你越是想交易核心利益,别人就越觉得你软弱可欺,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咱们的发展空间,就在咱们自己的脚下。在南海那片深蓝的国土之下,蕴藏着未来的能源;在和俄罗斯等伙伴的合作之中,构建着我们自己的供应链和金融安全网;在我们自主研发的C919、CR929的机翼上,承载着我们产业升级的希望。
中国的发展空间,在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心中的信念里生长。
所以,当再听到类似“中国必须放弃什么,才能得到什么”的论调时,咱们不妨多问一句:这是真心实意的建议,还是包藏祸心的陷阱?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