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迁太后于雍萯阳宫,杀其二子。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之阙下!”死者二十七人。齐客茅焦上谒请谏。王使谓之曰:“若不见夫积阙下者邪?”对曰:“臣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之来固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者也!”使者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尽负其衣物而逃王。王大怒曰:“是人也,故来犯吾,趣召镬烹之,是安得积阙下哉!”王按剑怒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徐行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陛下欲闻之乎?”王曰:“何谓也?”茅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乃解衣伏质。王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起就衣,今愿受事!”乃爵之上卿。王自驾,虚左方,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
为得富贵名利——如飞蛾扑火——达28人之多。
1、谏成功,则得大富贵。
2、谏失败,则身灭。
区别是,前27人失败了,第28人成功了——成功率只有3.5%。
这是立足于死、走向生。这些人试图把危机简化为机,但是,
1、绝大多数人把危机,简化为了危。
2、只有很少的人把危机,简单为了机。
这真是用命拿富贵——而做不到这一点的,连富贵的门槛都不容易入。——而做不成这一点的,则只是27这个数字里的一个。
以死生存亡——对方所有浓厚兴趣的东西,来铺垫——这也几乎是人人所感兴趣的东西——这是求同。
可见——凡游说,多是从求同开始。这是,
1、立足于同、走向异。
2、因为异,所以,要补充同。
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这是建立反面教员,建立与反面教员的比较。
1、或者不想让自己成为反面教员。
2、或者想让自己成为正面教员。
只有立了反面教员或者正面教员,才能产生这样的需求——从而产生驱动。
可见——凡游说,多从树立反面教员、正面教员下手——引发比较——而比较会产生很强的驱动力。
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
接着,
1、以利、害和业来说动秦王。
2、天下人不认同秦王的做法。于是,
给秦王的正确做法提供了两个理由或者说两个台阶——为了秦国、天下人认为之前的做法不对。
3、并且选择死法——以求生。
这是给足了秦王足够的面子,于是秦王就可以改错了——事实上,迎太后,本身就是秦王的需要的可能——所以,才有28人死谏。
只是秦王的这种需要和可能,需要成立的条件,
1、不迎太后,不符合秦国的利益和需要,而不仅仅不是符合秦王的需要。——这是补充了集体的需要,或者“公”的需要。
而秦王的需要(与母亲和好)是个人的需要、是“私”的需要。这是需要的个人和集体的兼具,是需要的公和私的兼具。
2、服从了秦王的命令。(伏质受死)
爵之上卿。
这是赏加于言,而不是赏加于功。这种赏还是比较存疑的——像六国之赏,不似秦国之赏。
赏加于言,则激励的是言,赏加于功,则激励的是功。秦国正是因为赏加于功,激励功,才使其越来越强大。
小结,
1、游说时,要先求同。
2、游说时,要树立正面教员、反面教员,以引发比较。
3、要符合对方的需要,要使这个需要成为公和私的兼具,个人和集体的兼具。
4、游说时,先死后生——于是得生。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