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开中国准备单干!俄罗斯扔7000亿投资稀土,绍伊古能打破垄断?

前言

稀土这“工业维生素”,早成大国博弈的关键筹码,小到新能源电池,大到军工制导,缺了高纯度稀土寸步难行。

可最近俄罗斯的操作却让人费解,国防部长绍伊古亲自挂帅,砸7000亿卢布要搞稀土全产业链。

要知道它手握2850万吨储量,全球排第五,可今年产量却不足全球1%,多数靠进口。

此前普京还和中美谈过合作,如今为何突然“单干”?中国有顶尖技术,又为何不帮?

7000亿的豪赌

提到稀土,不少人只知它是“工业维生素”,却未必清楚这不起眼的矿产早已成了大国博弈的“战略硬通货”。

小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正极材料,大到隐形战机的涂层、导弹的制导系统,没有高纯度稀土,现代高精尖产业几乎寸步难行。

最近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亲自挂帅,宣布投入7000亿卢布(折合人民币约615亿元),要打造从矿石开采到下游应用的稀土全产业链。

这事儿乍听上去很有“破局”的气势,毕竟俄罗斯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家底:全球第五的稀土储量,高达2850万吨,相当于揣着一座“战略宝库”。

但熟悉俄罗斯产业现状的人都知道,它之前在稀土领域一直是“捧着金碗要饭”。

今年全球稀土产量里,俄罗斯占比还不到1%,大部分需要的稀土制品都得靠进口。

这种“有矿没技术”的尴尬,其实早就让俄罗斯想在稀土上“翻身”了,之前普京还专门和中美分别谈过合作,只是没成想,最后还是得走“单干”的路。

俄罗斯让绍伊古这个“硬核”角色牵头,本身就说明这事的战略优先级。

毕竟稀土直接关联军工和新能源两大未来赛道,交给国防部长来抓,既显决心,也能协调产业和安全的双重需求。

但战略决心之外,现实的挑战才刚开头,7000亿卢布看着不少,可要是了解稀土提纯厂的建设成本就知道,一座标准的高纯度稀土提纯厂,没几百亿人民币根本拿不下来。

这点钱顶多够搭起一两个工厂的架子,想覆盖全产业链,还差得远。

美俄交恶

俄罗斯一开始其实没打算“单干”,毕竟“抱团”总比“单打”风险小,可和中美两国的合作谈下来,才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这背后藏着两层绕不开的困局。

之前美俄还在阿拉斯加谈过共同开发北极稀土资源,当时俄罗斯的算盘很明确:美国有市场需求,自己有矿,正好互补。

可没成想,美国的痛点根本不是“缺矿”,而是“缺技术”。

全球90%的高纯稀土分离技术都攥在中国手里,美国自己没这套技术,就算和俄罗斯一起开矿,最后还得找中国提纯。

更关键的是,美俄关系后来越走越僵,特朗普不仅取消了第二次会谈,还放话要加码制裁。

这种情况下,别说稀土合作了,就算是普通的经贸往来都得小心翼翼,美俄稀土合作自然成了“泡影”。

那为什么不转向中国?毕竟中国既有全球顶尖的精炼产能,又懂稀土产业链的玩法,按理说和俄罗斯“有矿有技术”的组合,应该是天作之合。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中国的稀土技术不是“大风刮来的”,是几代科研人员花了几十年心血,从无到有突破的,当年咱们也吃过“缺技术被卡脖子”的亏。

所以我们早就划下了红线,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严禁出口,不管是对俄罗斯,还是对其他国家,都是一视同仁。

不是中国“小气”,而是稀土技术是产业链的“命门”,一旦外传,不仅会让自己的产业优势受损,还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

其实熟悉全球稀土格局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稀土产业链早就形成了“中国主导技术,多国提供矿石”的模式。

俄罗斯想拿“矿”换中国的“技术”,本质上是想跳过技术积累的过程,但这种“走捷径”的想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对产业链安全的考量。

外国企业想和中国合作搞产能,没问题,但想拿走核心技术,门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这层原因,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只能停留在“浅层面”,核心的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合作自然推进不下去。

自主之路的现实拷问

合作走不通,俄罗斯只能硬着头皮“自主攻关”,但这条路的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至少有三道难关绕不开。

第一道是技术壁垒,中国从开始研究稀土提纯技术,到掌握全球领先的分离工艺,花了整整三十多年,期间投入的科研力量、试错成本不计其数。

而俄罗斯现在几乎是“从零开始”,既没有成熟的技术团队,也没有长期的技术积累,想在短时间内突破高纯稀土分离技术,难度不亚于“登天”。

第二道是市场需求的“反哺”问题,中国能稳坐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头把交椅”,不光是因为有技术和矿,更关键的是有庞大的下游市场。

可俄罗斯现在的问题是,下游产业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光伏产业规模有限,军工对稀土的需求虽然稳定,但不足以支撑全产业链的发展。

没有市场需求的“反哺”,就算俄罗斯能搞出提纯技术,也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成本控制,最后可能陷入“产得出,用不起”的尴尬。

第三道还是资金的“持续性”问题,前面提到7000亿卢布不够搭全产业链的架子,更关键的是,稀土产业是“重资产+长周期”行业,不是投一笔钱建几个厂就完事的。

后续的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培养,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俄罗斯现在的经济状况,能不能长期支撑稀土产业的投入,其实是个未知数。

而且稀土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短则五六年,长则十几年,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种“慢回报”的产业,能不能顶住压力坚持下去,也是个疑问。

结语

俄罗斯选择稀土“自主化”,本质上是想摆脱对外部产业链的依赖,守住战略安全的“底线”,这份决心值得肯定。

但战略选择不能只靠“决心”,还得尊重产业规律,技术、资金、市场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缺了任何一个,都很难走远。

俄罗斯现在要走的路,其实是中国几十年前走过的路,只是现在的国际环境更复杂,产业竞争更激烈,想要成功,不仅需要“铁了心”的坚持,更需要对产业规律的敬畏和科学的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财经   俄罗斯   稀土   中国   技术   产业链   产业   全球   战略   新能源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