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现在的内娱演艺圈可谓是非常的“荒诞”:

一边是,流量爱豆没演技靠滤镜、不会背台词叫“行业常态”;

一边是,老戏骨十年“绿叶”无人知,不争奖、不抢流量只演戏。

于和伟恰好是这类老戏骨的典型

真正的演技,从来不是靠天赋的灵光一现,更不是靠人设的精心包装,而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一刀一刀“熬”出来的。

于和伟的这把“利剑”,磨了太久。从1999年正式出道算起,至今已是2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整整12年,他的身份标签是“配角”,甚至是“龙套”。

28岁,一个男演员本该崭露头角的年纪,他才在电视剧《曹操》里得到一个叫荀彧的角色。听起来不错?可台词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后来的日子,这种“微末”的实践成了常态。《大宅门2》里的白占安,镜头一晃而过,想找个正脸都难。

《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再到《搭错车》里的小角色,三部戏加起来,属于他的表演时间,总计不超过40分钟。

这种看不见尽头的等待,足以磨灭任何人的热情。于和伟也并非圣人,他坦陈,在那段事业毫无起色的日子里,真的动过放弃的念头。

还好,他“熬”下来了。

这份漫长蛰伏期的“熬”,恰恰反衬出当下某些行业乱象的可笑。

当一些流量艺人把不背台词、依赖提词器当成理所当然,把演技的不足甩锅给滤镜和后期时,于和伟用他那12年的冷板凳告诉我们,演员的基本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如果说技艺的“熬炼”决定了一个演员能走多高,那么心性的“熬炼”,则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尤其是在这个浮华的名利场,风骨比演技更加稀缺。

于和伟的风骨,同样是在岁月的熔炉里锻造出来的。这份心性的源头,或许要追溯到他那个贫瘠却充满韧性的童年。

辽宁抚顺,一个普通的家庭,3岁丧父,母亲拖着柔弱的肩膀,靠卖红薯独自拉扯6个孩子长大。

于和伟是老幺,儿时的他,为了买到一本心爱的话本故事书,需要从牙缝里省下好几天的饭钱。

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过早地懂得了精神世界的富足远比物质更重要。这种认知,像一枚价值的锚,深深地扎在他心里。

所以,即便在39岁才开始被观众熟知,50岁才真正站上事业之巅,他依然保持着一种惊人的清醒和克制。

当被问及身为公众人物的意义时,他脱口而出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这份清醒,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他不炒作任何人设,极少参加能迅速提升曝光度的综艺节目,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角色里。

他的微博,不像许多明星那样充斥着自拍、炫耀和商业广告,而是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点,转发英烈事迹,抒发对历史的感悟。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演好一个英烈角色,他会一头扎进史料的海洋,甚至去寻访原型人物的后人,只为更贴近那段历史的真实温度。

这种创作自觉,与那些热衷于在红毯上抢C位、靠营销买“实力派”通稿的现象,形成了鲜明而刺眼的对比。

当整个行业都在用热搜数量、粉丝量、微博数据来定义一个演员的“咖位”,甚至信奉“黑红也是红”的扭曲逻辑时,于和伟用他的坚守告诉我们,一个演员真正的立身之本,是“熬”出来的品格与风骨。

陪跑者的终极逆袭

技艺的磨砺,心性的沉淀,这两股力量长年累月地“熬”在一起,最终沉淀为无可辩驳的质感。

这种质感,能轻易刺穿所有营销的泡沫,在观众心中激起最真实的回响。

于和伟的表演,充满了穿透力。在一部剧中,一句仅有十个字的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他能同时演出文人的风骨与武将的决绝,层次丰富得令人拍案叫绝。

一个雨夜哭戏的片段,在网络上被反复播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不需要任何背景介绍,就能瞬间击中每一个观众的心。

在《援朝防空战》中,他甚至只用一个背影,就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身上那千斤重担般的压力。

这种出神入化的功力,绝非一日之功。它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是那“不足40分钟”戏份的扎实铺垫,是“熬”出来的必然结果。

然而,荣誉的到来总是姗姗来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于和伟是各大奖项的“常客”,金鸡奖、飞天奖……

他一次次获得提名,又一次次与奖杯擦肩而过,成了名副其实的“陪跑专业户”。

直到2021年,50岁的他,凭借在《觉醒年代》中对陈独秀的颠覆性塑造,终于捧起了那座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站在领奖台上,他那句“终于不用再陪跑了”的感言,饱含着一个长期主义者所有的辛酸与甘醇。

这声感叹,仿佛一记耳光,打在了那些热衷于虚假繁荣的宣发模式脸上。

当下的许多剧集,宣传全靠噱头:动辄吹嘘“三亿投资”,煞有介事地晒出“百万预约量”,播放量刚破万就迫不及待地发出庆祝通稿。

可这些“花活儿”,在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无论是早前的《人民的名义》,还是后来的《狂飙》,这些剧王都没有进行过度的营销炒作,它们完全是依靠过硬的品质,在观众中形成了自发的口碑传播。

事实证明,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虚假的流量数据终将被识破,而“熬”出来的作品,它的口碑才是穿越时间、战胜喧嚣的唯一“硬通货”。

央视的两次点名,与其说是表彰于和伟,不如说是借他之名,向整个行业释放了一个拨乱反正的强烈信号。

这个信号告诉我们,内娱的风向真的在变。它正在从那个追求一夜爆红、崇拜虚浮包装的流量时代,艰难地回归到以创作为本、以价值为核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当流量的潮水终将退去,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被泡沫掩盖的“于和伟们”——那些愿意花时间“熬”一碗好饭、用匠心演一个好角色的创作者们,无论他们成名是早是晚,都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是对艺术创作者的最高敬意,也是我们作为观众,最翘首以盼的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娱乐   风向   信号   央视   小时   于和伟   观众   风骨   流量   角色   演技   台词   滤镜   心性   演员   通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