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眼科 住院医师 解萌萌
10月15日,第41个国际盲人节如期而至。自1984年设立以来,这个节日始终以“关注视力健康、助力视障群体”为核心,既提醒着社会对盲人群体的关怀,更敲响了大众守护视力的警钟——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超28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问题,其中至少10亿人的视力损伤本可通过科学防护与早期干预避免。保护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需要我们细心呵护,从认识致盲风险、建立科学护眼意识开始。
在我国,致盲性眼病的分布正随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变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几类高发眼病构成了主要的视力威胁。白内障以其高发病率位居致盲眼病首位,初期表现为视物模糊、辨色能力下降,后期逐渐发展为“眼前蒙雾”,甚至仅存光感。紧随其后的是青光眼,作为“不可逆致盲杀手”,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毫无症状,仅能通过眼压监测发现;闭角型青光眼则发病急骤,伴随眼胀、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黑暗中长时间刷手机、在昏暗环境下用眼,会显著增加房角关闭风险,最终因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逐渐缩小,直至失明。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糖尿病眼病已成为中青年群体致盲的“新威胁”。
早期干预是防盲治盲、扭转视力命运的关键。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例,若在早期(微血管瘤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配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可使病情进展延缓;但若是拖延至玻璃体积血阶段,即使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视力恢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青光眼的干预同样强调“早”——通过常规眼压测量发现异常后,及时使用降眼压药物或激光小梁成形术,可有效保护视神经,避免视野缺损的不可逆损伤。即便到了白内障成熟期,如今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也已十分成熟,手术切口仅2-3毫米,术后次日即可恢复清晰视力,成功率超98%。
守护视力,更需建立“筛查+干预+预防”的全链条护眼意识。常规筛查是抵御眼病的第一道防线:健康成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检,包括视力测试(排查近视、远视、散光)、眼压测量(预警青光眼)、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晶状体状态)和眼底检查(评估视网膜、视神经健康);而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家族史者、高度近视人群及60岁以上老人等高危群体,需将筛查间隔缩短至3-6个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预防环节则是降低眼病风险的“根本之策”。外出时佩戴防紫外线墨镜、宽檐帽,可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伤,降低白内障发病率;控制血糖、血压稳定,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眼病与高血压相关眼底病变。此外,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叶黄素(菠菜、羽衣甘蓝)、玉米黄质(玉米、蓝莓)的食物,也能为视网膜提供营养,延缓光损伤。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如今,科技正为视力健康保驾护航: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清晰呈现视网膜各层结构,早期发现微米级的黄斑病变;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通过眼底照片自动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提升筛查效率;对视障群体而言,“点明视界”“看见”等助盲APP可识别文字、颜色并播报路况,智能导盲杖通过激光雷达避障、连接手机导航,帮助他们更安全地出行。
但是,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及主动防护的意义重大——眼睛的损伤往往不可逆,一次延误的检查、一段过度用眼的时光,都可能成为视力衰退的导火索。国际盲人节的意义,不仅是关怀已失去光明的人,更是提醒每一个人:光明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被精心守护。守护光明的细节,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们共同重视视力健康,呵护“心灵的窗户”,让更多人能长久共享这个清晰、明亮的世界。
审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主任医师 廖良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