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芯片领域一位顶级专家,在洛杉矶机场被FBI逮捕,罪名竟是经济间谍!
这一幕,拉开了他长达九年炼狱般生涯的序幕。
他曾是芯片突破的希望,却沦为中美科技战的牺牲品。
如今,所有指控撤销,他终于挣脱枷锁,凯旋归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博弈和个人抗争?
对于一个从小就对拆解收音机着迷的湖南男孩来说,电路板上那些复杂的线路,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吸引力。
童年的好奇心,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高中时,他在物理电学部分的过人天赋,几乎是毫不意外地,将他推向了电子工程的专业道路。
这段旅程的终点,是在2006年,他从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殿堂里,手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证书走了出来。
他的研究方向听起来有些拗口——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但正是这项技术,决定了他未来人生的跌宕起伏。
在攻读博士期间,他把自己泡在了硬件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滤波器版图,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实验,那些枯燥重复的操作,为他积累了射频滤波器设计的宝贵经验。
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美国公司担任工程师,继续在滤波芯片的开发领域深耕。
几年后,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依旧从事射频器件的研发。在美国的工作经历,不仅让他技术精进,还让他名下多了好几项技术专利。
然而,在2009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
回国后,他接受了天津一所高校的聘书,从工程师变成了一名教师。而他也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他很少讲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反复强调实验数据和动手能力。
在他看来,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种务实的精神,也贯穿在他后来的创业历程中。
2011年,他和大学同学在天津共同创立了一家微系统公司。他们从最基础的材料研发开始,一点点搭建生产线,购置昂贵的设备,再从头学习并摸索优化工艺流程。
那是一段艰苦但充实的岁月。经过几年的埋头苦干,公司手里握有的专利数量超过了200项,第一批能够实现量产的滤波器样品也成功问世。
在那个5G概念刚刚兴起的年代,他们的产品恰好填补了国内市场的巨大空白,对整个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正是这项技术的突破,引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2012年,一家美国公司的高管来到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参观。
当他看到那些先进的设备和性能优异的样品时,眼中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当场提出了收购意向,但被公司的创始人们婉言谢绝了。
没人想到,这次礼貌的拒绝,竟成了一切风暴的起点。
那位高管离开后不久,便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递交了一份举报,声称这家中国公司复制了他们的技术。
2015年4月1日,美国大陪审团发出了一份起诉书。指控他在美国工作期间下载了技术文件,回国后用这些文件复制了生产线。
当然这些消息张浩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当年接到国际微波会议邀请时,张浩变没有犹豫的带妻子一起抵达了洛杉矶机场,结果飞机刚落地,他就被FBI逮捕了。
被捕仅仅三天后,美国司法部网站上就公布了长达32页的起诉书,罪名是经济间谍和窃取商业机密。
他被关进了看守所,日子变得漫长而煎熬。
原定的听证会,一次又一次因为检方要“补充证据”而被推迟。他的保释申请,也屡屡遭到驳回。整个司法程序,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
直到2015年7月,法官终于批准了50万美元的保释金。
可当他以为自己能暂时重获自由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刚走出法院大门,就被国土安全部的人员再次带走,直接转入了移民拘留所。
直到7月30日,他才最终获释,但代价是必须佩戴电子脚镣,活动范围被死死限制在硅谷的一小块区域内。
幸运的是,在他个人陷入困境的同时,远在天津的公司团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做了一件大胆而关键的事情:拆解了那家美国竞争对手卖给某科技巨头的芯片。
结果令人震惊。他们发现,对方的芯片里,竟然使用了自家公司的专利技术。
这一发现,成为了整个案件的转折点。公司决定主动出击,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清白和权益。
2017年9月28日,公司在天津的法院,正式起诉那家科技巨头侵犯其专利权。这一下,战火被彻底点燃。
2018年,美国竞争对手也在天津反诉,声称专利权属有问题。同时,那家科技巨头则在北京,试图挑战公司专利的有效性。
一场错综复杂的法律大战,在中美两国的多个法院同时拉开帷幕,之后一打就是好几年。
在这期间,天津大学的师生们自发组织了捐款,共筹集了35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用于支持他的律师团队。
2019年10月,美国的刑事案件终于在圣何塞开庭审理。检方提交了所谓的证据,而辩方则拿出了公司多年来独立的实验记录、完全不同的工艺路线图,以及那200多项自主专利。
2020年6月26日,陪审团的裁决下来了: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机密罪成立。
同年9月1日,法官判处他18个月监禁及47.7万美元的赔偿。
好在,因为前期的羁押时间可以折抵刑期,他无需再次入狱,但依旧不能离开美国。
转机出现在2024年。3月,公司在国内的部分专利案件中取得了胜诉。到了7月3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
公司与那家已经更名的美国竞争对手达成了全面和解,双方撤销所有诉讼,并签署了交叉许可协议。
和解协议签署的第二天,他登上了回国的航班,而美国那边,针对他个人的所有指控也随之撤销。
回国后,他没有开新闻发布会,也没有接受长篇累牍的采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了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听着仪器发出那熟悉而悦耳的嗡嗡声,对他来说,这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看完张浩的经历,感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个为科技发展奋斗的人,竟然要经历这样的磨难。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国际科技竞争中,中国的科技人才究竟该如何自处?
某些国家一边高喊着维护公平竞争,一边却处处设限打压中国科技人才,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科技大国,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