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这家叫Shouk的连锁餐厅,本来是卖植物基中东风味小吃的,开了九年多,却全军覆没,五家店一家不剩,全关了。事情起因就因为菜单上没明确写巴勒斯坦元素,结果被抗议者盯上,骂成文化掠夺,还连带以色列背景,硬是闹到生意做不下去。
这事儿一出,网上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觉得餐厅老板冤得慌,毕竟开店卖吃的,哪想卷进国际纠纷;也有人说这不冤,食物背后有文化身份,忽略一方就是占便宜。

Shouk是2016年开的,第一家店在华盛顿的联合市场区,创始人是俩人,一个是以色列人兰·努斯巴赫,另一个是美国犹太人丹尼斯·弗里德曼。
他俩搭伙的初衷挺接地气,就是想把努斯巴赫小时候在以色列街头吃的那种植物基小吃带到美国来。菜单上主打鹰嘴豆泥、炸丸子、蔬菜汉堡啥的,全是素的,配上皮塔面包和芝麻酱,味道偏中东风。
开张头几年,生意还行,2017年华盛顿邮报就把他们的蔬菜汉堡评为当地最佳,2018年食品网络节目也推荐过。慢慢地,店就扩起来了,到巅峰时候,在华盛顿市区和马里兰州周边开了五家分店,包括乔治城、白宫附近、洛克维尔等地。
店里环境不复杂,休闲风,墙上标识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双写“Shouk”,意思是露天市场,本意是想包容点,让各种人来吃都觉得自在。顾客多是上班族、学生和素食爱好者,旅行网站上好评不少,平均分4.5星以上,有人开车几十公里专程来尝。
疫情那会儿,2020年,他们靠外卖和环保包装撑过去,还加了新菜像蘑菇沙瓦玛。总之,到2022年左右,Shouk算得上当地小有名气的连锁,雇员五十来人,年营收估摸着上百万美元。谁知道,好景不长,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巴以那边一乱,这边店就遭了秧。

转折来得快。冲突一爆发,华盛顿街头抗议就多了起来,尤其是乔治城那家店,挨着乔治城大学和穆斯林社区,位置敏感。起初没啥大动静,就有人问菜单来源,是不是以色列货。
努斯巴赫他们调整宣传,把菜单从“以色列街头风味”改成“地中海菜系”,想避开锋芒。但没用,2024年3月,当地组织“DC for Palestine”搞了个运动,叫“种族隔离?我不买账”,列了个名单,把Shouk放进去,分类是“文化挪用或卖以色列定居点产品的餐厅”。
他们指责店里卖的鹰嘴豆泥、炸丸子这些,本来是巴勒斯坦传统食物,却被标成以色列风格,没提巴勒斯坦根源,这就是抹杀文化。
带头的一个巴勒斯坦厨师叫吉南·迪娜,她在采访里说,这些食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是土地记忆的象征,餐厅这么干,等于是从占领中捞好处。她还强调,不是针对犹太菜,而是分清犹太传统和以色列菜,比如马铃薯球汤那是犹太的,跟这事儿无关。
但名单一出,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更多亲巴勒斯坦的人加入抵制。店里销售额开始掉,乔治城那家最先扛不住,2024年年中关了。抗议者不光喊口号,还贴海报,窗户上粘巴勒斯坦受害儿童照片,户外座椅被涂鸦。
弗里德曼回忆,有家长带小孩进店喊“解放巴勒斯坦”,一边拍视频发网上。员工说,顾客怕事儿,不敢来了。老板雇保安,请警方帮忙,有次街对面还派了个便衣监视,但干扰没停。其他店像洛克维尔也波及,整体收入降了三成以上。2024年下半年,他们关了两家,剩三家勉强撑。

抵制为什么这么狠?根儿上在于文化认同这事儿。吉南·迪娜他们觉得,食物不是随便挪的,尤其是中东菜,鹰嘴豆泥啥的在巴勒斯坦历史悠久,餐厅老板以色列背景,又没标注来源,就被当成文化掠夺。
运动组织说,Shouk进口以色列食材,还宣传特拉维夫风味,这就是间接支持以色列政策。弗里德曼他们辩解,说店从没沾政治,菜单就是植物基,分享儿时味道,标识双语也是为包容。但这些话没说服人,抗议升级。
2025年头几个月,乔治城关后,洛克维尔店窗户被砸,修复花了不少钱。员工开始走人,工作环境差。努斯巴赫在媒体上说,食物没所有权,该共享,但抗议者不买账。社交平台上,负面评论成百上千,销售额掉到高峰期的四成。
组织更新名单,加强指控,大型抗议在店外堵交通,参与者五十多人。老板试过法律途径,雇律师评估,但没挡住势头。最终,2025年10月1日,Shouk发邮件通知顾客,永久关最后两家店。
邮件里说,政治氛围让顾客因以色列关联而走人,感谢过去支持。关闭时,剩三十来员工,全遣散。经济损失大,估摸几十万美元。关门几天后,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结束加沙暴力,但店已回天乏术。

这事儿闹大后,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餐厅冤,生意人卖吃的,扯上政治太倒霉;也有人觉得不冤,文化敏感时代,忽略一方就是问题。DC for Palestine在Instagram庆祝,叫“本地BDS胜利”,说这是针对文化挪用的成果。
但弗里德曼觉得被误解,店本是中立地,专注环保,用可降解餐具,从没参与政治活动。类似案例在美国其他地方也有,犹太或以色列相关餐厅被抗议,凸显地缘政治怎么渗到日常生活。Shouk从一家小店做到连锁,十二年努力,就这么栽在冲突余波上。
抗议者坚持立场,说这是为巴勒斯坦发声,食物标签事关认同。但商业角度看,这提醒企业处理文化元素得小心,不然一不留神就成靶子。华盛顿餐饮圈,有人惋惜少了个素食选项,也有人反思,消费和政治界限在哪。
总的来说,这不光是家店关门,而是文化碰撞的缩影,在全球化时代,食物这事儿越来越复杂。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