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这趟亚洲行可真是自带流量,刚一出门,中美谈判那边就传出了“大新闻”。美国财长贝森特抢先跳出来接受采访,说双方已经谈妥了一个“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恨不得直接昭告全世界“好事将近”。
但大家都懂,这种级别的谈判哪有这么快“大结局”?果不其然,贝森特翻来覆去就只透了一个具体内容:美方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的关税。而这也算是美国退让的第一步,放弃了由特朗普主动挑起的对华“关税战”。

咱们再看中方这边的回应,那叫一个严谨。中国商务部李成钢直接点出了谈判的真实氛围:“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中美两天的磋商是实打实的“唇枪舌剑”,每一个议题都得掰扯清楚。
而且李成钢还透露了个关键背景,过去一个月中美经贸关系波动特别大,这可不是中国愿意看到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谁在背后“搞事情”,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更重要的是,根据央视新闻10月26日的独家视频报道,李成钢明确说了,双方只是就关税、出口管制等多项议题形成了“初步共识”,还得各自履行内部报批程序,远没到“谈成”的地步。
等到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也出来回应了,说双方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具体细节还要进一步确定。这和贝森特那套“非常实质性框架”的说法一对比,温差简直不要太明显。就像同一部剧,美方发的是“圆满结局”片花,中方发的却是“未完待续”的剧情梗概。

其实从之前的报道就能看出,这次吉隆坡磋商是10月25日到26日举行的,由中方的何立峰副总理和美方的贝森特财长牵头,是今年5月以来双方第五次面对面谈判。
议题也远比想象中复杂,不只是农产品、稀土这些老话题,还包括美国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甚至还有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这些硬核诉求。

但这些议题谈得怎么样呢?答案是“建设性探讨”。这四个字可太有学问了,说白了就是“聊了,但没完全聊透;有进展,但没到落地”,所以之后中美还会继续进行详谈。
并且,这次中美贸易谈判,对美国来说似乎更着急。今年上半年,中国还买了美国大豆,可从5月分开始,美大豆对华出口直接归零,这对靠大豆出口吃饭的美国农民来说,简直是“断粮”级别的打击。

要知道,中国可是美国大豆的重要买家,往年光是9月的出口量就可能达到几百万吨,今年这个“零”字,背后是无数美国农户的焦虑,不少农场已经破产,农民只能卖设备维持生计。
从这就能看出,到底是谁更希望谈判顺利了。而李成钢也强调,中方一直在落实之前的共识,是美方的一系列操作才让经贸关系出现震荡。这话可不是空口说白话,10月以来美方的动作确实不少:14号起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中方也没惯着,直接对等反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还加码了稀土出口管制,这才有了后来重返谈判桌的戏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直接戳破了真相:特朗普想要“极好的”中美协议,就得退回贸易战之前的状态。
这话可太实在了,现在双方谈不拢的很多问题,本质上都是贸易战留下的“后遗症”,中美不解决根源问题,光靠贝森特喊“达成框架”根本没用,谈判也无法继续进行。

这么一看,谈判节奏其实早就被中方的“稳扎稳打”带着走了。中国根本不急着签协议,毕竟该要的利益没到手,多谈几天反而能把细节抠得更到位。但美国耗不起啊,农民的选票、企业的压力,每一样都像催更短信,天天往白宫里发。
贝森特之所以急着“报喜”,说白了就是想稳住国内情绪,毕竟11月1号原定的加税措施取消了,10号还有个关税休战协议要到期,这节骨眼上必须给外界一个“积极信号”。可中方的官方回应一出来,直接露出了背后真实的博弈。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可现在双方的局面就是,美方想要快速“交作业”拿结果,中方想要“把作业写扎实”保利益。
说不定过段时间,中美磋商就又有新消息了,毕竟这种级别的谈判,跟连续剧似的,反转和细节才是最有看头的。但有一点肯定没错,中国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是虚头巴脑的框架,美国要是想靠画大饼蒙混过关,估计没戏。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