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一家工厂里,每天有数以万计的 Moto X 智能手机走下生产线。
这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对 "美国制造" 智能手机的一次豪赌,彼时,苹果正依赖中国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效工厂横扫全球市场,而谷歌高调宣称要打破 "美国造机不可能" 的定论。
然而,这场看似里程碑式的尝试仅持续一年便戛然而止。2014 年,谷歌出售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关闭美国工厂,成为大型科技公司在美国生产智能手机的最后一次尝试。
如今,在特朗普施压苹果将 iPhone 生产线迁回美国的背景下,谷歌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正成为解读美国造机困局的关键注脚。
谷歌的底气源自对 "差异化" 的押注。Moto X 主打 "定制化",消费者可在线选择数十种颜色、材质(甚至竹子、胡桃木背板)及个性化雕刻,而美国本土组装能将交付周期压缩至 4 天,大幅优于海外生产的物流时效。
为配合这一策略,谷歌选择由合同制造商伟创力运营沃斯堡工厂,厂房面积相当于 8 个足球场,巅峰时期雇佣近 3800 名员工。
但现实的裂痕从一开始就存在:
供应链依赖海外:工厂仅负责最终组装,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亚洲进口,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三倍;
熟练工短缺:伟创力不得不从匈牙利、中国等全球工厂调集工程师,斥巨资解决美国本地熟练技工不足的问题;
市场反馈不及预期:尽管营销中强调 "美国制造",但消费者对产地关注度极低。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14 年第一季度 Moto X 全球销量仅 90 万部,同期苹果 iPhone 5s 销量达 2600 万部;
成本与规模失衡:定制化导致生产灵活性下降,退货率高于标准化产品,而销量不足又难以摊薄美国本土的高成本。
上市 5 个月后,Moto X 售价从 579 美元降至 399 美元,9 个月后工厂员工缩减至 700 人,不足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
参与项目的前摩托罗拉高管复盘时,点出了三个致命问题:
"美国制造" 的营销失效:消费者更关注性能、价格和品牌,而非产地。"我们挥舞着红白蓝旗帜宣传,但市场毫无波澜。" 前产品管理高级总监马克・罗斯坦言;
产品竞争力不足:基础款 16GB 存储、屏幕质量落后于竞品,批评声淹没了定制化的亮点;
谷歌战略重心转移:收购摩托罗拉的核心目标是获取专利(应对 Android 相关诉讼),手机业务本身并非长期布局。2014 年出售摩托罗拉时,谷歌保留了大部分专利,印证了这一逻辑。
特朗普的施压让苹果陷入两难:若将 iPhone 生产线迁回美国,谷歌的教训几乎处处适用,但两家公司的差异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共性挑战:
供应链短板:美国本土电子元件供应商稀少,扩产需数年时间;若依赖进口零部件,特朗普提议的 "解放日" 关税可能推高成本;
劳动力灵活性不足:中国工厂可在短时间内调配数千工人应对需求波动,这在美国几乎难以实现;
成本高企: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丹・艾夫斯估算,美国造 iPhone 零售价可能从 1000 美元飙升至 3500 美元,远超市场接受度。
苹果的潜在优势:
规模效应:iPhone 年销量达数千万部,可通过大批量生产摊薄成本,而 Moto X 因销量不足始终未能突破规模瓶颈;
品牌与利润缓冲:苹果高利润率(iPhone 毛利率约 45%)可部分消化本土生产成本,而摩托罗拉当时处于安卓阵营的激烈价格战中,利润空间极薄;
供应链控制力:苹果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远超当年的摩托罗拉,或能推动部分零部件厂商赴美设厂。
谷歌的溃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全球化分工、行业规律与企业战略的多重叠加:
全球化不可逆:智能手机产业链高度依赖全球协作,从芯片到屏幕的核心部件生产已形成区域集群,单一国家难以独立承载全链条;
消费者理性主导市场:"美国制造" 的情感牌难以抵消性能、价格的实际差距,Moto X 的教训证明,产地并非购买决策的核心变量;
政策波动性风险: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频繁调整,让企业难以规划长期投资,沃斯堡工厂曾依赖 "对外贸易区" 的关税优惠,但政策变动可能瞬间颠覆成本结构。
如今,苹果的选择仍悬而未决。有分析师提议,苹果或可效仿 Moto X 的 "轻量化策略":仅在美国进行最终组装以规避关税,或设立小型工厂生产高端限量版 iPhone。
但无论如何,谷歌 12 年前的实验已清晰揭示:美国造机的真正挑战,从来不是 "能不能造",而是 "造了之后,市场会不会买账"。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