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刘道生回忆解放宜沙进桃源

解放宜沙进桃源

刘道生


1949年5月,迎照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向全国进军的部署,四野第13兵团会同兄弟部队将安阳、新乡的顽敌扫除之后,即向湖北襄阳、樊城地区前进.

排除万难进鄂西

南京已经为我军占领,武汉也已攻克。湖广人民盼望早日解放.我军经过之处,男女老幼欢天喜地夹道欢迎。许多老乡从远离路口的村庄挑来一担担开水,一碗一碗递到战士嘴边。许多老婆婆把煮熟的鸡蛋,一个一个硬塞进战士衣袋中.几十年来,人民被蒋介石反动派糟害苦了,切齿咒骂“遭殃军”如今,他们箪食壶浆欢迎自己的队伍,欢庆解放。部队在胜利喜悦中进军,行军路上,歌声不断:

炮车隆隆.

马蹄锵锵.

无数的行列.

无数的英雄,

向瀚;向南

向南进军。

歌声令人热血沸腾,歌声催人快步前进。

在以往战斗中,我多是驹马行军队。这时。我舍弃了好马,学会了自己开着美式吉瞥车向前赶路。随我们南下的记者、作家刘白羽总是坐在我的旁边。他也不怕我开车翻到沟里去,一路谈笑风生。

我向他说“我们先是赤脚穿草鞋前进。后来革命了,骑着马前进。现在则是驾着四个轮子飞跑了。”

他也很兴奋,说道“革命形势发展这么快,真是一日千里啊!那天在北京飞机场见到周恩来副主席,我向他报告说,我还是记者,随军南下,打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仗.”

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向我说:“越接近胜利,越要强调将革命进行到底要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情绪,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

兵团政委萧华因事没有随部队南进,我担任兵团政治部主任,心里老是考虑怎样贯彻中共中央1月8日发出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指示精神,使全体指战员认识到,“中国尚有许多敌军待我们去歼灭,尚有许多地区待我们去占领和去工作。”

二野、三野在长江下游突破长江天险,迅速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保住东南半壁,分江而治,形成“南北朝”的迷梦。蒋介石使出最后一招,拼死固守武汉以上长江中、上游江防,以确保西南、华南作为“反共基地”,争取美帝国主义继续全力支持,负隅顽抗,等待国际形势变化。他们寄希望于美国直接出兵干预,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突破宜昌地区长江天险,打开我军向华南、西南进军通道,就成了我军至关紧要而迫切的任务。

我们当面作战的对象是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主任宋希镰部拥有的第2,第15,第79,第118,第122,第124等6个军,还有大量收编的湘西地方武装,并新编成5个师,1个独立旅,1个暂编军,号称有35万人。其中主力第2、第79等4个军是美械装备,编制满员,有相当的战斗力。江面上还有“永绥号”等7艘小型军舰组成的长江上游舰队。凭借这些武装力量,宋希镰想背靠四川,“巩固江防,确保宜昌、沙市为江北根据地”.5月间,他在宜昌给他的军长们打气说:‘以主力防守长江南岸,竭力阻止解放军渡江,并以有力部队守备北岸的宜昌、沙市两大据点,非万不得已时决不轻予放弃.”这时,白祟禧已经移驻长沙,指挥宋希镰、陈明仁共6个军的兵力把守从岳阳城陵矶至宜昌南津关的江防。为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我们必须准备打大仗、打恶仗,牢固树立水远是战斗队的思想进入新解放区作战,进军如此神速,筹粮、供应、战勤保障,主要依赖部队自身去动员群众,军队又必须是工作队。我们正在进入城市.要建立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确保胜利果实,军队更需尽快学会执行政策,管理城市,成为有效的工作队.

兵团所属第38军(原第1纵队)首先进抵襄樊地区这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它的前身一部为1928年7月平江起义中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一部为1932年11月重建的红25军。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平型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等著名战斗.在解放战争中,经历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三下江南(松花江南)作战,四战四平,辽西会战,主攻沈阳,解放天津,威名远扬。这支部队的战士多是东北翻身农民,他们从黑龙江、松花江畔,用一双铁脚板,走过半个中国,打到长江边上。为了最后解放全中国,他们加紧练兵,学习在山地、水网地带行军、打仗。梁兴初军长、梁必业政委还组织了军师两级工作队,每个团组织了筹粮队,学习政策.学习开展城市工作,为执行即将到来的艰巨任务,尽可能多地做好各种准备。

兵团所属第47军(原第10纵队)、第49军(原第12纵队)也都是能征善战的部队。第47军一部原是1930年由茶陵游击纵队和安源等地工人纠察队组成的湘东独立师,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开垦南泥湾,是著名的第359旅一部,后由王霍等同志率领挺进华南敌后,又回师东北.壮大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194?年,在松花江畔,与长春公安总队、东满独立第1师合组成第10纵队,辽沈战役中,黑山阻击廖耀湘兵团,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锦州、沈阳。接着参加平津战役、南下途中,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了国民党安阳守军,迫使新乡国民党军第40军接受和平改编.为保证突破宜昌段长江天险,军长曹里怀政委周赤萍领辱部队克服怕爬山、怕泅水、怕天热的“三怕”情绪,适应当前和未来作战需要,着且加强迂回包围、武装泅渡、山地行军、战斗的军事训练.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宜昌是长江三峡出口,控长江上游联接中、下游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吴在这里演出过惊心动魄的“武剧”。宋希濓把它看作生命线,竭力加强守备,既有恃无恐,又惶惶不安‘6月下旬.宋希派命令第2军从宜昌南面的古老背渡到长江北面,进驻鸦雀岭一带.接着于6月28日向东北进占当阳。7月6日又沿着沮水进占远安,抢运那里的存粮.国民党的报纸、电台更大肆鼓噪所谓的“华中局部反攻”兴奋异常.

在我军进攻面前多数蒋军望风逃面前.而宋希濓却派兵前出,以攻为守,可见宋希濓是何等自信。

这预示未来的作战将是十分艰巨的。

野战军司令部在汉口召开军以上干部作战会议,决定以第13兵团全部,配属第14兵团的第39军,湖北军区独立第1师、2师,共约25万人,趁势发起宜沙战役,先围抢粮敌军,引敌增援,再包抄其援军,诱歼宋希镰主力于长江以北,然后乘胜渡江南进。

迎照中央军委指示.为了缩短战争进程,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一定要抓住敌人,不使其逃逸。兵团决定以主力自两侧向敌人纵深后方迁回,力求将敌人主力歼灭于宜昌、当阳及其以北地区。由湖北军区独立第1师、2师在当阳正面吸引敌军;第47军直插襄阳、宜都之间,完成对当阳、远安等地敌人的包围,切断其逃往宜昌的退路;第38军大胆插向荆门以南,围而不攻.稳住敌人:第49军东进至河溶,切断敌人逃往江陵、沙市之路,第39军在建阳异一线集结待机.

我军虽是进攻的胜利之师,但面临许多不利条件。

部队原来转战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严寒的东北骤然来到零上30多甚至40摄氏度的炎热南方,温差悬殊,水土、气候不服。加上战争形势发展飞快,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便投入战斗.没有雨具,没有蚊帐,没有适合山地的运输工具,没有不可或缺的粮株保障。蚊叮,汗演,喝生水,吃不上饭,吃不到盐,又远途奔袭,指战员极度疲劳,体质下降,各部队都有1/3的同志染病,“打摆子”,生疥疮,烂脚,烂档,夜盲,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

盛夏行军,历来为兵家所忌。但革命不容我们等待.不能稍缓。伏天的太阳,简直能把人晒死;骤来一阵暴雨,又让人冷得打颤.指战员顶着烈日,踩着稀烂的泥路,一步一滑,艰难行进。为了走得动同志们把被子、衣服撕成布条,打成草鞋。穿着行进。

“回马坡”,“三十五里路”,“四十八道河”奇怪的地名,难走的路.山叠山,水连水,山环水绕,崎岖险阻。俗话说:“看山跑死马。”战士们衣服里面一身汗,外面山雨浇,身上没有一根千纱。没有雨衣,连斗笠也没有,每个人身背的一点粮食,雨水一泡,全部霉烂.没有吃的,就空着肚子前进一些战士走着走着,中署晕倒,一头栽倒在水田里,口吐白沫,人事不省,救醒过来,又由战友们搀抉着继续前进.许多同志发疟疾,烧起来如坐蒸笼,冷起来牙齿打颇,浑身无力,两腿打晃.不少干部“打摆子”难以支撑.还硬夺过战士的机枪,扛在自己肩上,咬紧牙关赶路。全军上下,你扶我帮,团结奋进。

最感困难的是筹不到粮食,买不到盐。国民党军像梳蓖子一样,把老百姓最后一点粮食都搜刮走了,还进行欺骗宣传,把群众吓跑,以致行军路上附近不见人烟,几无粮食。有的同志饿急了,误吃桐子,中毒生病。有的部队侥幸买到少量新收割的麦子、蚕豆,连皮带壳吃下去充饥.军、师一级领导同志和连队战士一样没有粮吃。大家忍饥受饿,尽量减少人民负担,不轻易征集老乡们赖以活命的粮食.

我军的行动使敌人宣传破产,人民逐渐解除顾虑,陆续返回村庄群众怜惜、爱护我们的战士,找来各种各样治疗疟疾、疥疮的偏方.做好甲鱼炖麻雀汤送给战士治病,大大鼓舞了部队。

连克宜昌、沙市、江陵

?月9日,第47军141师前进至观音寺,第38军114师进至荆门,与敌第2军遭遇,宜沙战役正式打响.野司命令兵团各军加速前进,迂回歼敌.12日,第38军114师340团进至鸦雀岭,与第47军140师会合.宋希濓的前线指挥官第2军军长陈克非发现不再是进占当阳、远安时遇到的解放军小部队,而是四面被围,一经接触,很难脱身,便急令各部队分路向宜昌东北的巩固阵地撤退。我兵团严令各军紧紧跟踪迫击.为阻敌南逃,命令第47军迅速迫近宜昌,第38军114师、115师和独1师、2师3面包围宜昌,第112师向宜昌以东的古老背前进,准备渡河断敌退路。

我军缺乏山地作战经验,一个团仅有一份地图,营、连夜晚行军,在大山里迷了路,无图可查,又无处寻觅向导,动作迟缓,甚至走错方向。山高涧深,泥路陡滑,单人行走都很困难骡马拖曳看所有重武器,更难通过。战士们脱下自己的鞋子,为马匹包裹马蹄,也无济于事。许多马匹在暗夜里跌落深涧,有的拗断双腿,所有重武器无法运上前沿。迫上了敌人,虽有轻武器火力掩护进行攻击,仍难以奏效,自己却有较大伤亡,不能及时完成包围,眼睁睁看着敌军逃遁‘除消灭部分敌人外,余敌先后逃入宜昌沿江各渡口

13日B,兵团指示“第47军继续插至宜昌北部·与第38军配合包围宜昌”·当日凌晨,第140师即奔袭长江边上的古老背。经5小时强行军.不顾休息,抓住敌人喘息未定的时机。立即发起攻击。激战1个多小时,全歼守敌,占领古老背。第141师向宜昌西北的南津关攻击前进。第38军114师中午占领土门垭.经金巴岭向宜昌逼近。部队一路打,一路追,争分夺秒,向前追击。天气酷暑,夜晚也没有一丝风,沿途敌人遗尸累累,腐烂发臭,空气NMI我军战士掩鼻疾进,终于从东、西、北3面通近宜昌市郊。

宜昌东北山峦起伏,形成一条弧形高地。抗日战争时期,曾在这一带构筑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经过宋希镰部增修,所有重要地段都设置了鹿砦、铁丝网,成为一个利于防守的坚固阵地.敌第2军、124军在此全力防守。我第47军在镇镜山、东山寺、南津关等处与敌军进行争夺.第38军在云集寺、杨义路以东及西北地区控制沿江阵地,配合第47军作战。敌人依托阵地顽坑,江面上的军舰用炮火向我射击,造成我许多伤亡,严重威胁我军我第47军139师415团参谋长路冠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一时间敌我形成了胶着、对峙局面.

14日下午,第47军组织部队顽强地连续猛攻南津关阵地。南津关地势险峻敌人利用断崖峭壁和隐蔽工事拼死抵抗.我攻击部队以绳子互相牵引,冒着敌人火力攀援绝壁突入敌人阵地。另派部队向左侧迂回包围.夺占了一个一个山头,最后将敌人压迫在紧靠江边的少数据点里。

南津关是敌人溯江向四川、鄂西北逃跑的要津.我军猛烈攻击,势在必得。宜昌守敌动摇,惶恐不安.

为了聚歼宜昌守敌,兵团命令第38军派出有力部队尽快渡江,向宜昌对岸鸡磨山敌军阵地迂回,断敌后路,以便第47军围歼宜昌之敌.

夏日长江水涨,水势滔滔,江面变宽了。从西陵峡奔泻而下的江水,波翻浪滚,十分险恶.来到江边,面对吓人的水势,免不了心中无底,忐忑不安.第38军112师335团3连的勇士,没有退缩,在老峭公帮助下,以7条小船从临江铺下水,于14日23时开始偷渡长江.船至江心,被对岸敌人发现.敌军用密集火力封锁江面,弹如雨下,水花四溅.忽然,先头船的舶公被枪弹击中,一时松开了把舵的手,船在江心打转,顺水直冲而下。情况紧急,3排副排长大吼一声,一面组织战士向对岸还击,一面组织战士一齐划浆,拨正船头,冒着敌人火力,飞快划向江岸,直扑敌阵。其余的船也奋力划近岸边,趁势强行登陆,向敌猛攻。敌军士兵被我战士的神勇吓破了胆,虽在敌军官胁迫下开枪抵抗,但终于招架不住,死的死,伤的伤。15日凌晨2时,第38军占领了将军帽阵地,胜利突破宜昌地区长江天险,

由副营长岳兴安、3连连长薛培玉带领的几条船,渡至江心,也遭到敌人火力封锁,峭公掌舵不稳,被急流冲至下游十余里处。岳兴安、薛培玉带领战士攀上沿江直立的峭壁,连翻几个山头,向将军帽靠近。途中打退了赶往高山阵地之敌第194师581团炮兵连口与进占将军帽阵地的战士会合后,沉着、顽强地一次次打退1敌军1个营的反复冲锋、反扑,迅速控制了长江南岸10多里的沿江阵地,保证后续部队顺利渡江。第112师主力渡江后迅速占领了南岸红花套阵地

75日下午,第115师在白沙脑突破长江,向鸡磨山攻击前进。经过激战,占领敌军炮兵阵地,从江南面截断了敌人退路。至此,宜昌陷入我军包围之中。

同时,兵团命令第49军歼灭沙市地区之敌。14日下午,第146师一部完成了对江陵的包围,首先切断沙市、江陵两地守敌的联系。第147师,145师主力直取沙市,15口8时逼近沙市市郊。敌人动摇,开始南逃。15日9时,第145师沈启贤师长、第49军军长钟伟和第439团团长南士云先后赶到了草市,命令1营营长牛勇前“你们营立刻向沙市前进,迅速抢占江堤渡口,阻止敌人渡江逃跑动作要猛!"

南士云跟着1营前进,来到武德中学附近,依据地形,命令1营一路沿公路向市区进攻,一路沿小河南岸攻进市区,强调进入市区后马上抢占江堤和渡口一刻也不要耽搁。要求2营在1营右侧向江堤进攻。与此同时,第433团2营也向沙市进攻。

武德中学门前有一条小河,不宽,但比较深。1营在应城整训时学过几天游泳、泗渡,战士们用雨布把被包一裹,借助被包的浮力,泅过小河.搜索前进。

沿公路向市区前进的1营3连受到南岸河堤上敌人重机枪的拦截,伤亡很大,前进受阻。营长李勇前命令已过小河的l连、2连、机枪连,利用芦苇作掩护,加速前进,隐蔽接敌。他们悄悄摸到敌人重机枪阵地后面,一声呐喊,一齐甩出手榴弹,迅速占领了阵地。3连也渡过了小河,桥有一座凋堡,敌居高临下向我军射击。1营用主要火力封锁敌人枪口,压制敌人,掩护1连分路由高粱地、荷叶塘迁回敌碉堡侧后,战士们趟过齐腰深的水,利用荷叶掩护.突然出现在敌人碉堡门口。200多敌人只好乖乖地放下武器投降敌人一个上尉军官发现我军不过20多个战士,企图反抗.1连机枪射手眼疾手快,当即把这个上尉打倒在地,怒目高喊“谁敢乱动,就打死他I”俘虏们赶忙趴在地下,不敢动弹.

我军迅速向市内穿插。1营顺着大路,直奔江堤和渡口,12时左右到达长江边上,控制了江堤、渡口。沙市敌人无法逃窜了,守敌第15军64师一部被歼灭,沙市宣告解放.

15日下午4时.巳完成对江陵包围的第146师、第145师一部发起对江陵之敌的攻击。经4小时战斗,全歼守敌第“师一部和鄂保安第1旅一部,俘敌1723人,江陵亦宜告解放

早在7月1日,宋希濓在常德纠集湘西31个县的国民党县长、县党部书记长等反动头目共百余人,召开所谓“午东应变会议以,制订了“清剿奸匪计划”,建立.总体战指挥委员会气推行“敏敌救国运动”,要求“城乡四一防”:一丁一武器,一户一竹梆,一甲一铜锣。一里一警队。白祟禧也专程从长沙赶至常德打气。他们紧锣密鼓,大叫大嚷,处心积虑,细致筹划,自以为得计.但掩饰不住末日来临的惶恐不安。当我军围攻宜昌的炮声震响,宋希濓得知宜昌吃紧,立即驱车赶到津市,换乘小火轮急驶到长江边上的枝江,登上一艘军舰,慌忙溯江赶赴宜昌.经过古老背时,遭到已占领江岸的我军射击.我军没有平射炮,只有迫击炮、机枪,宋希濓才得以利用军舰钢板的掩护,于15日正午抵达宜昌。宋希濓听取情况报告后,忧心仲忡来到东关外第164师阵地和北面高地第76师阵地观察.他看到正面比较平静,只有稀疏枪声,但能清晰地听到南津关方向枪声稠密,可能领悟到我军正面攻击缓和是暂时的,正在从两冀包抄,而且已占领了南岸鸡磨山阵地,如果稍一迟延,必将全部被歼.于是决定立即退出宜昌,向鄂西北巴东、三斗坪一带撤退。

宋希镰乘坐军舰撤逃,7艘军舰成单纵队鱼贯上溯,惶惶不安。南津关江面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我军已经攻占南津关附近制高点,见敌人军舰急急如丧家犬一路奔来,便集中火力向军舰射击。敌舰一面向我军阵地开炮,一面加速逃跑。

可惜,我军没有重炮,没能击毁截获军舰。后来宋希滚写文章回忆说,他当时在长江汹涌的波浪中,在人民解放军的猛烈射击下,提心吊胆地挨过半个多小时,听候命运的安排,直到艰难地通过南津关此时正值农历六月下旬,宜昌敌第124军、2军及保安第4旅利用夜暗我军炮火不易封锁之时,连夜渡江向三斗坪方向撤退。长江南岸之敌第15军、79军也向西逃跑.

16日晨3时,我第47军进入宜昌,宜昌人民欢庆解放。

但是,由于我军未能完成对宜昌的全部包围,又没有以火力切实封锁江南渡口,加之一线部队监视不严密,致使敌人得以逃遁。

部队攻下宜昌后,马不停蹄,继续前进。当日,兵团即命令第38军全部渡江,向长阳方向跟踪追敌;第49军由沙市渡江向公安前进,追歼逃敌;第47军一部追击向巴东逃窜的敌军.7月19日,第47军139师、140师攻占三斗坪.宋希镰曾在此停留数日,收集残部.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痛感“巩固江防,确保宜昌、沙市为江北根据地”的妄想不堪一击,几天内就破灭了,深知“决不能与共军决战,如若决战,一定全部消灭”。他决定把部队拉走,走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去。于是命令残部远远地向邻西山区逃去。

根据野司命令,我军不再向西追击。

直下常德、桃源

宜昌解放,国民党军仍妄想在湘西、湘南构筑“湘粤联合防线”,继续阻挠我军向南进军,常德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而突出了。

常德位于玩江注入洞庭湖湖口,是湘西北重镇.“控引巴蜀襟带洞庭”,“上拱云贵,下连武汉气我军必须夺取这一“云贵门户,湘西咽喉”。兵团决定以第49军3个师为左路纵队,于7月18日从湖北公安出发,向湖南渔县、临沮。津市,安乡、常德、汉寿疾进。以第38军」4个师于7月”日从湖北宜都、长阳出发,向湖南漫县、石门、临澄南进。第47军向松滋、宜都、枝江地区前进.

第49军145师435团于7月21日晚进抵澄县曾家河一带.22日早饭后.不顾雨后泥泞,向县城挺进.当1营的一个班抢渡新河桥时,突然遭到居高临下的火力扫射.6名战士牺牲.2曹在挑花滩以东进攻遭阳桥时也遭到老关庙守敌的火力封锁,曹教导员张正忠牺性。敌人突然出现,又如此疯狂抵抗出乎意料.

原来,在江陵遭到我军歼灭性打击的那保安1旅残部2500人,由华容向恩施逃跑中,窜进澧县县城,派重兵把守交通要道,闭城疯狂抢劫。第435团立即调整部署,于当日下午3时,从东、西、北3面向县城发起攻击.为了保护城内人民生命财产,尽量不用炮击2营4连连长身先士卒,用重机枪封锁敌堡火力,不幸中炮牺牲。战士们奋起冲锋,攻占了多安桥阵地.3营猛攻张家铺,排长鲁明清奋不顾身,迫近敌堡,伸手钳住敌人机枪,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枪眼,为部队开辟胜利冲锋的道路。战斗到晚上9时,部队攻进城区,沿街肃清残敌.7月23日凌晨,解放澄县,毙敌300多人,俘敌副旅长以下2417人。我军战斗牺牲和落水溺死104人

这次遭遇战虽然获得胜利,但暴露出我们作战指挥、通信联络、情报侦察方面的弱点,更显出胜利中轻敌麻痹情绪抬头。兵团严格要求教育部队切实克服轻敌思想,认真对待每个尚未放下枪杆的敌人,认真总结渔县战斗教训,尽量减少伤亡,获得更大胜利。

第435团解放澧县当日,主力沿常澧公路继续向南推进,当日深夜进抵临澧。驻临澧的敌暂编第3师一部已闻风而逃。在我党地下组织策动下,国民党临澄县党部书记长、县长、警察局长已率部起义,迎接我军进城,临澧和平解放。7月25日,第38军114师340团也进抵临澧,同临澧我党的秘密组织、进步人士共商稳定大计,安定人心,筹粮支前,并集训、改编原县自卫总队随后,部队向常德前进。

7月25日.第38军112师进抵石门城郊,守敌暂编第1师逃跑.我军炮火追击县城东北笔架山白云山一带的国民党军,城内余敌弃城而逃。我军解放石门,乘胜前进,7月28日进抵桃源县城,敌暂编第‘师向西逃窜,留守的残敌被迫投降,桃源县城解放.

7月29日第112师334团渡过沅水,占领八字路水段湘黔公路常德与桃源交界处的有利阵地,截住从常德向湘西演逃的敌暂编第5师的5辆运输车。1营曹长董福元带领1个排冲上前去,从吉普车里生擒敌少将参谋长冯泉,俘敌近200名.

第38军113师于7月24日解放临澧新安镇,当即渡过澄水南下,,26日在石门县白洋湖与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第8大队会合.向湘黔公路前进27日解放桃源限市,截击了由常德西逃的敌暂编第5师一部,俘敌800余人.第338团向常德疾进,下午5时进抵常德城大西门外,与守敌暂编第5师特务团遭遇.

经过前截后堵,俘敌团长以下70余人。尔后奉命连夜渡过沉水,向厥市靠拢。

第38军直逼常德的同时,第49军加紧向安乡、汉寿前进。7月28日进抵安乡。安乡保安大队200多艘船及国民党江防舰队的1艘军舰投诚,部队即向常德进发。部队一部搭舰船一部沿沉江两岸步行,水陆并进,当晚占领常德城郊德山镇。尔后从四面八方包围常德城。

驻守常德的敌暂编第5师师长汪援华见大势已去,常德孤城无险可据,早想策划逃回湘西老家保存实力。他扬言要焚烧常德,并勒索了大批钱财,仓皇向湘西逃窜。常德城只留下了少量国民党军警

7月29日第49军147师439团2营由德山进抵常德东郊,4连直抵东门城下,搭成人梯爬城。第一个爬上城墙的战士张志云被敌人射中牺牲。我军仅两发迫击炮弹就摧毁了敌人火力点,守门敌人投降。2营进城后,沿南城墙和沿河大街自东向西肃清了残敌,古城常德获得解放。

常德、桑植一带是我党领导农民武装暴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贺龙、周逸群曾在这一带战斗。红2方面军、红6军团曾转战这里。抗日战争胜利后,江汉军区的部队也曾在这一带活动。临近解放的1949年5月建立了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方用任书记早在1947年,他们就在常德地区培养骨干,积蓄力鳌,建立党的秘密组织,特别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同进步民主人士陈采夫等的联系.陈采夫是黄埔军官学校学生,1925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国民党军中任职,倾向进步。1948年9月回到长沙,筹建湘西人民抗暴自卫军。中共湖南省委及时同他联系他也自愿接受中共的领导。遵照党的指示,他组织“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团结一切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军官,化敌为友,使他们在解放战争巾中立而不反动,再变友为我,争取他们参加革命阵线。1949年4月,程潜委任陈采夫为国民党第4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兼第4保安司令部司令。他积极活动,联络各方面人士,使澄县、安乡、津市等原国民党地方保安队成为两面政权、两面部队,建立了受中共组织领导和掌握的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中共当地组织还直接领导建立了湖南人民解放矿工游击队。

_中共湘西工委大规摸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读书会,宣传党的政策,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扩大党的影响,动员和组织各界人士制止反动派焚烧常德城的阴谋,加速敌人崩渡,积极准备迎接解放

另一方面,敌人灭亡前夕疯狂镇压,横征暴敛,更促使人民觉悟.据当时石门县统计,1949年上半年,抓壮丁428人拉佚1700人,强征银元2. 7万多元,强征粮食101万公斤,强奸妇女1300人,逼死500多人,烧屋近900间.抢走牲畜7万多头。连一般中、小地主都不堪重负。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迫切盼望解放。

正是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放,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胜利开展,使得第13兵团一路进军势如破竹。从7月5日出动,到7月29日解放常德,31日解放慈利,所属第38军、47军、49军三个军和第39军、湖北军区独立第I师、2师,在26天时间里突破长江,跨越洞庭湖,在没有天时、地利之便的困难条件下,持续战斗,解放17座县城和广大农村,歼敌1.5万余人,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为尔后的战斗胜利创造了条件。

常德解放了,第13兵团除留下少量部队参加剿匪和地方政权建设外,主力部队继续南征.

根据上级决定,我担任常德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乔晓光、王含馥同志带领南下工作团的同患随军进至常德,与中共湘西工委会合组成中共常德地委和军分区、专署,广泛团结各阶层人民,吸收著名进步人士陈采夫和著名法学家戴修瓒及原国民党县长熊壮献等人参加,摧毁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消灭残余反动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

攻取宜沙,解放常德,有910位同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3000多同志负伤。.......

我从1930年在茶陵老家参加红军,1933年进入江西中央苏区红军大学,离开家乡几近2o年了。当年一个少年,今己成长,回到家乡,处处可见乡情,感到亲切;又处处可见人民苦难,令人心痛。蒋介石对这里残酷实施了“人换种,地翻边,石头也要过一刀”的血腥屠杀.今天,人民需要伸腰、吐气,人民需要翻身、解放.战士们听着老乡的哭诉,更加深了对反动派的仇恨,喊出了“打倒老蒋,挖掉穷根,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奋勇前进。

战后,刘自羽迅速写出了小说《火光在前》,后来又写了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反映这段战斗历程,热情歌颂人民战士的献身精神。中国众多的文艺家们,同战士一样为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晋朝人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写武陵山下有一个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人民希望安宁、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羲良愿望.然而通向理想王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经过艰难奋战。千万人、亿万人奋起斗争,理想最终必定实现。

(1992年8月定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桃源   中将   刘道生   宜昌   常德   我军   敌人   部队   兵团   湘西   阵地   长江   国民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