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莹: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与儿子划清界限,不做绊脚石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黄梅莹,69岁,做了一个决定,她说:“这辈子最正确的一次。”

没有大场面,没有眼泪,只是电话那头,儿子金铭雁的沉默,和自己心里一下子松开的声音。

故事,从一次“翻脸”开始。

断裂:母亲的爱,孩子的逃

一顿饭没吃成,黄梅莹和儿子,吵翻了。

起因是很小的事,那天,金铭雁忙完工作,回家晚了,黄梅莹做了一桌子菜,等到晚上九点。

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儿子推门进来,脸色冷。

“你又做这么多干嘛?”

“我怕你饿。”

“我说了多少次了,别老管我。”

金铭雁甩下外套,连筷子都没拿。

屋子里,气温像断了线,黄梅莹觉得自己做错了,但又说不出口,只挤出一句:“不吃就算了。”

儿子转身上楼,只留下一句:“你烦不烦?”

那一夜,黄梅莹一夜没睡,她翻着手机,想打电话,又怕被挂断。

第二天,她还是拨了出去。儿子没有接。

其实,早有征兆,金铭雁留学回国后,事业起步快,自己开摄影工作室,拍广告片,带团队。

可是黄梅莹,总是习惯性地“查岗”。

早上七点,问:“起床了吗?”

中午十二点,问:“吃什么?”

晚上十点,问:“怎么还不回家?”

哪怕儿子结了婚,搬了出去,她的电话依然如常。

儿媳妇很礼貌,但眼神里的疏离,黄梅莹能看懂,只是装作没看懂,她心里只觉得:儿子是我的,我关心他有什么错?

直到,有一天,电话接通,金铭雁说:“妈,以后别打这么多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语气冷到像在谈合同。

那段时间,黄梅莹拍戏收工回家,屋里空得可怕,厨房的油烟味淡了,冰箱里多的是自己不爱吃的速冻食品。

电话越来越少,门铃也不响。

黄梅莹不信,她反复在心里找理由:是不是儿子太累?是不是他媳妇管得紧?是不是……

但她就是不肯承认:问题,在自己身上。

觉醒:《囧妈》背后的刺痛

2020年,《囧妈》找黄梅莹演卢小花。

剧本一翻开,她笑了,卢小花是个什么人?

控制儿子的母亲,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把儿子的人生安排得密不透风。

黄梅莹第一次拍得很顺,台词不用背,眼泪不用挤,每一句抱怨,每一个责备,都像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

戏拍完了,她开始害怕,晚上回酒店,她躺在床上,一遍遍想,自己和卢小花,到底有什么区别?

拍完《囧妈》的第三天,她试着给金铭雁发了条微信,只有短短八个字:“最近工作忙吗?保重身体。”

十分钟后,金铭雁回了:“挺好的,谢谢妈。”黄梅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眼眶湿了。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突然明白:儿子已经习惯了没有她的生活。

那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黄梅莹穿着厚大衣,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空荡荡的小区。

雪地上,有孩子在打雪仗,她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放手吧,别再追了。”

她开始试着改变,不再打无数个电话;不再每周一次送饭上门;不再在朋友圈里留言。

她学着做别的事。去书店看画册,报了书法班,跟着金鑫一起练八段锦。

第一次,她意识到:除了儿子,自己也有别的人生。

金鑫,看出了变化,有天吃饭,金鑫夹了块红烧肉放她碗里,说:“这样挺好,咱俩也该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黄梅莹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那一晚,她睡得很沉,没有等电话,没有盯着微信,没有想儿子今天干了什么。

而在这一切背后,真正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意外:真正放手后,他回来了

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放下控制的第一年,黄梅莹过得很煎熬,春节,金铭雁没有回家,只有一通电话:“妈,带着孩子去三亚了,明年再聚。”

她嘴上说“没事”,挂断电话后,在沙发上坐了一个小时,桌上是她亲手包的饺子,一颗都没动。

她终于明白了,真正的“放手”,是你连生气的资格都没有。

她硬逼自己把心思收回来,早起,去菜市场买菜;中午,跟金鑫去公园溜弯;晚上,学国画,练毛笔字。

有一次,画画班聚餐,同龄人围在一起,聊天,晒孙子孙女的照片,轮到黄梅莹,她笑了笑,只说:“儿子挺好,很忙。”

别人劝她:“孩子不回来,怪冷清的吧?”她只夹了块花生米,慢慢嚼着,没回话。

变化是在第二年,清明节前,金铭雁突然带着妻儿回来了。

敲门的时候,黄梅莹正拿着毛笔,听到门铃,手一抖,笔尖晕开了一团黑。

门一开,金铭雁提着一大堆水果、点心,笑着说:“妈,来看看你。”

孙子小小的一只,扑进她怀里,喊:“奶奶好!”

黄梅莹眼眶一热,但咬着牙没哭,她只拍了拍孩子的背,低声说:“进来,冻着了。”

饭桌上,气氛自然得像从前,金铭雁吃了一口红烧肉,咂咂嘴:“还是妈做得好吃。”

黄梅莹夹了块土豆给孙子,没多问一句:“你们工作忙不忙?”“媳妇身体好不好?”

她忍住了所有想问的话,只笑着说:“慢慢吃,不急。”

吃完饭,金铭雁拉着她小声说:“妈,你最近……不太唠叨了啊?”

黄梅莹笑着反问:“不习惯了?”

金铭雁挠了挠头:“有点,你要是再不管我,我还真有点想你了。”

那一刻,黄梅莹心里像被谁轻轻推了一把,不是心酸,是释然。

共鸣:从母亲到自己

丈夫金鑫,是黄梅莹转变的背后力量。

这几年,他没少劝,每次黄梅莹拿着手机唉声叹气,他只说一句:“别给孩子添负担,咱们也该活自己的了。”

有一回,两口子去郊外春游,金鑫带着相机,咔咔拍花,拍树,拍天上的云,黄梅莹问:“你拍这个干嘛?”

金鑫头也不回:“留着老了慢慢看,人生不是光围着孩子转的。”

那一刻,她才真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把太多力气耗在别人身上了。

她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

学国画,不是为了拿奖,就是单纯喜欢。

穿旗袍,哪怕只是逛个菜市场,也要精致一点。

参加慈善活动,去福利院教小孩画画。

她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被问到:“你现在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她笑着说:“过自己的日子,不欠自己。”

过去,黄梅莹以为,母爱就是无微不至,牵挂到底。

现在她知道,真正的爱,是在对方不需要你的时候,还能优雅地转身。

她不再追着儿子问行踪,不再盼着孙子来过夜,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笔一划画着兰花,一针一线缝着绣球。

每一次儿子主动回家,每一次孙子扑过来,她都坦然接住,不是期待,而是享受。

2024年春节,金铭雁带着妻儿,在家里住了整整一周。

孩子吵闹,她笑着陪着玩;媳妇感冒,她煲了锅汤,不声不响端过去。

临走前,金铭雁抱了抱她,声音低低的:“妈,谢谢你。”

黄梅莹拍了拍他的后背,没有说教,没有叮嘱,只有一句话:

“去过你的日子吧,妈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娱乐   绊脚石   界限   儿子   正确   黄梅莹   孙子   孩子   电话   晚上   媳妇   妻儿   红烧肉   母亲   声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