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49年5月的某个深夜,福州,吴石接到一封特殊电报,发报人是毛泽东。电报是核实一个军队番号和驻地。
吴石看完电报,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个笑,藏着什么?
1948年底,南京。
国民党国防部的库房里,堆着500箱军事档案。兵力部署图、作战计划、部队编制、武器配置,还有日本人侵华时搜集的情报资料——"末次资料"。
白崇禧和陈诚商量好了,直接运台湾。
吴石当时是国防部史政局局长,他提了个建议:"先运福州吧,进,可以回南京;退,能去台湾。"
这话听起来滴水不漏,国民党高层批了。
12月,500箱档案从南京运到福州,存在于山戚公祠大殿里,派士兵日夜看守。
吴石打的什么算盘?他想的是时机一到,在福州起义,把这批档案全交给解放军。
1949年5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台湾那边急了,连发电报催吴石:"赶紧把档案运过来!"
吴石回电,军运太紧张,调不到船。
拖了几天,台湾又催。
吴石这次动手了,他挑了100多箱,里面装的是参考书、军事杂志、过期的训练手册。把这些东西装船,贴上"绝密档案"的标签,运往台湾。
剩下的298箱怎么办?
一个深夜,吴石把副官聂曦和参谋王强叫来:"今晚,把剩下的箱子全部转移到福建省研究院书库。"
两个人化装成搬运工,连夜行动。福州城里到处是巡逻的宪兵,他们躲躲藏藏,一趟一趟把298箱档案搬到仓前山。
院长黄觉民是吴石的老朋友,吴石找到他:"这批东西,等解放军来了,交给他们。"
吴石临走前,叮嘱王强:"人在档案在。"
8月16日清晨,吴石接到急电,带着妻子和两个小孩,乘飞机离开福州。
第二天,福州解放。
王强按吴石的交代,把298箱档案原封不动交给了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部。
打开箱子一看,755辑,15万多篇文件,2亿多字。那套"末次资料",日本人花了几十年搜集的中国情报,只有这一份。后来季羡林看过说:"国内仅此一份。"
福州,1949年5月下旬。
吴石刚上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几天,上任之前,他绕道去了香港,见了中共华东局的人。组织给他安排了新的联络员谢筱迩,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吴石回福州后,跟谢筱迩秘密碰头,两人建了个秘密电台。
吴石开始往外传情报。
他手里的东西,份量重, 国民党在福建的兵力部署,台湾的军事动向,西南各省的部队番号、驻地、装备情况。
为什么吴石能拿到?按《史政工作条例》规定,所有核心军事资料都要送史政局备案。国民党高层刚开完作战会议,军事图表就送到吴石案头了。
有一天晚上,谢筱迩来见吴石,带来一封电报。
"这是中央发来的。"
吴石接过电报,看了一眼,愣住了。
电报上只有几行字,请核实某军某师的番号和具体驻地。落款:中央军委。
吴石知道,能发这种电报的,只有毛泽东。
他放下电报,脸上露出笑容。
谢筱迩后来回忆:"吴将军那天特别高兴,说自己提供的情报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为什么高兴?一个潜伏者,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有没有用。吴石冒着生命风险传出去的情报,现在得到了最高层的确认。
这封电报,等于告诉他,你做的事,中央看到了,而且很重要。
吴石连夜核实那个番号,第二天就通过秘密电台发了回去。
这段时间,吴石提供的情报包括什么?国民党在江南的兵力部署图,细到团级单位。川滇湘粤闽的军力配置。西北各地的驻军情况,台湾的海防布置。
渡江战役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多年后专门提起:"渡江战役前,我们收到上海地下党送来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图上标明的番号细到团,对渡江作战帮助很大。"
那张图,就是吴石提供的。
1949年6月,蒋介石下了死命令,在福州周围修半永久性工事,准备打持久战。
福州要变战场了。
吴石接到命令,没动,蒋介石又催,征集民工,马上开工。
吴石找了个理由推脱:"福州南有乌龙江,东临大海,北靠山,背水作战守不住,修工事没用。"
台湾那边不信,继续发电报,吴石就是拖。今天说缺材料,明天说调不到人。
私下里,他对亲信说了实话:"福州是千年古城,真打起来,我怎么对得起家乡父老?"
吴石是福州闽侯县螺洲镇人。这座城市,他从小长大的地方。
1948年夏天,福州发大水,10万人没了家。吴石在南京听到消息,自己捐了一个月工资2000银元,又找闽籍朋友募捐,凑了一大批粮食和衣被,用轮船运回福州。
现在,他要保住这座城。
他把福州守军的部署图交给了谢筱迩,哪个部队驻在哪里,有多少人,配备什么武器,全标得清清楚楚。
这张图送到解放军手里,意味着什么?等于福州的防御,在解放军面前是透明的。
8月17日,解放军攻城。城里的国民党守军几乎没怎么抵抗,就撤了,福州城完整无损,老百姓基本没受战火波及。
后来福州人说起这事:"解放那天,城里没怎么打仗。"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是吴石冒着杀头的风险,保下来的。
直到福州解放前,城市周围连野战工事都没修起来。三坊七巷,鼓山,西湖,乌山,这些地方,全保住了。
1949年7月,吴石又接到调令去台湾,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他转道香港,最后一次见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吴仲禧。
"虞薰兄,你不去不行吗?太危险了。"
"我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什么?"
吴石说完这话:"组织上给我的代号是'密使一号'。"
为了不让蒋介石怀疑,吴石把妻子王碧奎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都带去台湾。只有大儿子吴韶成、大女儿吴兰成留在大陆。
这是他的保险,万一出事,至少还有两个孩子活在新中国。
8月16日清晨,吴石带着一家人,登上飞机。飞机起飞时,他回头看了一眼福州城,这一看,成了永别。
到台湾后,吴石利用职务之便,搜集了大批绝密情报:《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海峡海流资料、各战略登陆点地理分析。
他把这些情报拍成微缩胶卷,装在铁盒子里。
1949年11月底,中共华东局特派员朱枫到台湾,跟吴石接上头,吴石把铁盒交给她:"以最快速度送回大陆。"
朱枫三天后,在基隆港把情报交给了船员交通员。情报从香港送到华东局,最后送到北京,摆在毛泽东案头。
毛泽东看完情报,说了一句话:"记大功。"他还写了首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这首诗,是毛泽东唯一一首专门写给情报战线英雄的作品。
1950年初,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供出了400多名地下党员名单。
3月2日,吴石被捕,6月10日下午4点,台北马场町刑场。
吴石临刑前念了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念完,枪响,吴石死时57岁。
国民党保密局派人清理他的家产,只找到一根四两重的金条。负责搜查的特务说:"这么大的官,家里就这点东西。"
他们不懂。
1973年,周恩来提出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毛泽东批示:"我同意。"
2013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起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广场正中央,四座雕像并排站立:陈宝仓、朱枫、吴石、聂曦。
纪念碑上刻着一行字:"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吴石的儿子吴韶成,后来成了河南省冶金厅总经济师。他一直记得父亲临去台湾前,叮嘱吴仲禧的那句话:"万一出事,帮我照顾留在大陆的两个孩子。"
父亲当时就知道,这趟去台湾,回不来了。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密使一号"是谁?毛主席赞其"虎穴藏忠魂"》(2009年4月29日)
武汉晚报《"红色密使"吴石的传奇人生》(2025年10月16日)
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官网《八闽英烈清廉谱⑤ | "红色密使"吴石——演绎隐蔽战线上的忠正清廉》(2025年3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