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同学们:
我是带了二十几年班的老班主任。今天说点掏心窝的话:教育到最后,拼的不是聪明,而是习惯。我见过太多孩子,资质不错,却输在了习惯上;也见过不少孩子,凭着好习惯,步步为营,最终脱颖而出。
什么叫“优秀”?拆开看,无非是“优质的习惯”。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追求高分,不如先夯实能产出高分的习惯。习惯好了,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那么,哪些习惯最要紧?我总结为“学习上的硬习惯”与“生活上的软习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先抓“生活软习惯”:这是地基,地基不牢,一切白搭
1. 作息规律,雷打不动:晚上不睡,白天崩溃。我严格要求学生最晚十点前必须睡觉。睡眠不足,注意力、记忆力全面下滑,课堂效率为零。家长别心疼孩子熬夜,那是假努力、真耗命。
2. 物品整齐,内心有序:书包、书桌乱七八糟的孩子,思维多半是混乱的。要求他每天自己整理书包、书桌,睡前准备好第二天的衣物文具。这件事虽小,培养的是孩子的规划能力和责任心。内心有序,才能应对繁重的学业。
3. 运动劳动,释放压力:每天必须有出汗的时间。跳绳、跑步、打球都行。身体动起来,大脑才能活起来。周末必须分担家务,拖地、洗碗、倒垃圾。这不是浪费时间,是换脑休息,更能体会父母辛苦,培养感恩之心。
二、再磨“学习硬习惯”:这是框架,框架对了,高楼自成
1. 课前“五分钟预习”:这就像看地图再出发。上课前花五分钟,快速浏览今天要学的内容,找出疑点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效率翻倍。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搜寻”,课堂就成了你的主场。
2. 课堂“跟老师、抓重点”:我告诉学生,你的手不是装饰品。笔必须握在手里,紧跟老师的板书和思路,记下关键词、核心思路和你的疑问。眼睛要看着老师,进行眼神交流。心到、眼到、手到,知识才能到。
3. 课后“复盘+作业”: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写作业,而是花10-15分钟,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今天各科讲了什么。合上书,能复述出来,才是真懂了。然后再写作业,作业是检验和巩固,不是任务。
4. 错题本,你的“武功秘籍”:每个学霸都有一个宝贝——错题本。记录的不是答案,是思维弯路。要写清:当时怎么错的?正确思路是什么?背后是哪类知识点没掌握? 周末、月考前一翻,比做十套新题都管用。
5. 阅读习惯,终身受益:每天雷打不动阅读半小时。不是读作文选,而是读杂书,历史、科普、文学都涉猎。这是在为初高中的语文、历史、政治甚至理科的理解能力蓄能。阅读的广度,决定了孩子未来能飞多高。
三、习惯养成,靠的是“家长狠心+老师坚持”
习惯养成之初,必然是痛苦的、反天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成年人“逼”一把。
家长要“稳得住”:别因为孩子哭闹、喊累就妥协。今天妥协一次,明天就有无数次。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规则,21天初步养成,90天才能固化。最初的“狠心”,是为了以后的省心。
老师要“点得透”:在学校,我会不断重复这些习惯要求,示范怎么做笔记、怎么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不断提醒、强化和鼓励。
家校要“配合好”:家长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老师反馈在校表现,两头使劲,形成闭环,孩子才无处“躲懒”。
最后,我想说:成绩是果,习惯是因。 别老盯着分数焦虑,请低下头,看看孩子的习惯是否扎下了根。根深方能叶茂,当我们把浇灌的重点放在习惯的根上,那么收获优异的成绩,将是必然发生的故事。
让我们静待花开,但别忘了,首先要做的,是默默耕耘。
—— 你们的老班主任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