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以前的故事” 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水落石出濛溪河

封面新闻的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极为罕见、首次发现、首次揭示、填补空白……自濛溪河遗址群公布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以来,备受关注。从濛溪河遗址到濛溪河遗址群、年代更新为距今8万-6万年,到发现系统性用火和特殊富集区域,这些上新的考古成果背后,蕴含着哪些历史遗留的信息?日前,封面新闻采访到该遗址的发掘领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深度解读考古成果背后的含义。

部分出土石器

在诸多的考古成果中,有一条尤为引人注目:系统有力地证明了过去认为相对“滞后”的东亚古人类并不沉寂。东亚古人类为何沉寂?濛溪河遗址群又如何“打破”这个观点?实际上,这也是濛溪河遗址群此次公布的成果中,最为重要的其中之一。

“走出非洲以前的故事”

实证东亚古人类并非相对“滞后”

现代人类从何而来?目前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由非洲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智人,在约6万年前从非洲出发,抵达世界各地,从而成为现代人的祖先。

而当这些人抵达东亚之时,原本生活于此的东亚古人类,已经与剑齿象、剑齿虎等物种一起,灭绝于一场气候变化中。由此,在以往东亚古人类被认为进化程度不够,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剧烈气候变化,是相对“滞后”的存在。因此,这些来自非洲的智人,取代了东亚古人类,成为东亚人的祖先。这就是占据主流地位的“非洲起源说”。加之既往考古学家在东亚到东南亚极少发现距今10万-5万年的遗址和相应的文化遗存,也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个假说。

然而,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却为另一种观点即“多地区进化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在前两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之上,考古工作者不仅将第一地点(即濛溪河遗址)的年代上溯至距今约8万-6万年,还在资阳、内江、遂宁、绵阳等地,先后发现了与濛溪河遗址文化类型相似的遗址点,构建起了一个共计百余个点位、主体年代在距今约10万-5万年、跨区域的濛溪河遗址群。按照传统理论来看,这是一个“走出非洲之前的故事”。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工作区域航拍及功能区划分

这些遗址群均以硅化木为原料的小型石器组合为主,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一脉相承,有着“简单灵活”的特点,这与西方同时期石器技术中“预制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这说明,生活在此的先民,有着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

在世界范围内,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整体上都有一个小型化的趋势,这与人的进化以及选择有关。“以往,西方的石器资源丰富,所以从早期到中晚期的转型脉络比较清楚。但是在东方,从距今不到10万年到距今约4万年的时间区间里,发现的遗址比较少,因此存在一个文化发展的不连续。”郑喆轩介绍。而濛溪河遗址群出土的石器,进一步填补了这一空白。

濛溪河及全世界其它发现木器的旧石器遗址

距今10万-5万年的东亚大陆

并非寂静无声

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不仅仅对“非洲起源说”“自然杂交说”等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不同遗物富集的区域、一系列带有明确人类早期象征行为痕迹的遗存,都从不同的层面说明了在距今10万-5万年的时候,东亚大陆并非寂静无声,而是在孕育着生命和进步。

系统刻划痕迹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社会,是一个很简单的社会:还处在挣扎求存的阶段。然而,近年来,稻城皮洛遗址、射洪桃花河遗址,包括本次公布新成果的濛溪河遗址群,都是对认识早期人类能力发展的重大的扩展和突破。原来在距今20多万年前,古人类已经可以登上青藏高原生存;原来在距今8万-6万年前,古人类已经可以有意识地在温饱之外,更有效地探索自然和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刻划痕等)。

而在郑喆轩看来,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也让我们意识到,在华南地区或者东南亚,甚至是北方,或许会存在很多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因而没有被发现的同时期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非洲   遗址   旧石器   智人   东亚   遗存   水落石出   石器   成果   古人类   发现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