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点名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条微博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大众对西贝积压已久的质疑情绪。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极力否认:“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并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开放全国门店后厨,欢迎公众探店。
结果,这一“自证清白”的举动,彻底翻了车。
探店视频里,人们看见的是冷冻鸡汤、加热即食的肉夹馍馅、保质期24个月的羊腿,甚至连西兰花都是冷冻的。与其说这是“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不如说这就是“预制菜”的标准操作。
消费者想要的是热气腾腾、锅气四溢的家常味道,结果一探店,却发现连青菜都要解冻。这下子,“西贝没有预制菜”的说法,再怎么解释也站不住脚了。
9月15日,西贝终于认错:“我们认识到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尽量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调整为门店现炒、现煮。”承诺10月1日前整改部分菜品。
这一顿来得有些晚的“锅气”,终于又飘了回来一点点。
西贝的问题,其实不是单纯的“有没有预制菜”,而在于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套路”了。
中餐连锁化难度极高,品类多、操作复杂、口味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西贝早早布局中央厨房,试图通过预加工提升出品效率。
2020年,西贝在内蒙古投资6亿元建设“超级中央厨房”,规划4个大型工厂,目标是将各菜系名厨技艺转化为批量生产。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次理性的标准化升级。但问题在于,西贝并未充分沟通甚至刻意回避“预加工”的真实程度。消费者以为自己吃的是后厨现场炒的“家常菜”,结果却是冷链配送、加热即食的“准预制菜”。
更糟的是,贾国龙在面对质疑时的强硬态度,让公众感受到一种“你不懂,我来教你”的傲慢。
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的认知就是品牌价值的一部分。西贝在这次危机中失去的,不只是“锅气”,更是信任。
“我觉得近年来最大的冤案是西贝贵。”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贝利润率只有5%,用料扎实、服务到位,值这个价。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据窄门餐眼2025年8月数据,西贝在全国有351家门店,人均消费85元左右。这一价格高于大多数中式连锁餐饮品牌,比同为西北菜的“晋家门”高出20元以上。
更别提西贝已经因为“3只蒸饺卖29元”“21元一个馒头”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用户不是不能接受贵,而是接受不了“贵得不明不白”。
西贝曾试图用“家庭友好”化解价格争议——儿童餐、亲子场景、陪娃吃饭的温馨氛围,确实让很多家庭用户买单。2025年暑期,西贝的家庭带娃客流突破230万人次,同比增长25%。
但这套价值体系有个前提:你得让人觉得“值得”。
当消费者发现所谓“儿童餐”竟然可能用的是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蔬菜,所有的情绪价值瞬间坍塌。
贵,不再是价格问题,而是信任塌陷后的“情绪爆发”。
西贝这一次翻车,不是因为用了预制菜,而是因为没说实话。不是因为贵,而是贵得没让人心服口服。
消费者要的,不是“零预制”的极端理想,而是真实、透明和一点烟火气。
餐饮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连接。西贝能从小吃摊走到全国连锁,靠的就是一口“锅气”。如今想要走出这场信任危机,也得从那口锅里重新找回灵魂。
失掉锅气不可怕,失掉信任才致命。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