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搞小动作!AI模型暗藏阴谋,中国客户付费使用仍遭区别对待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你在深夜向AI倾诉心事,以为获得了真诚的慰藉,可曾想过屏幕那端应答的,可能早已不是你精心选择的那个“它”?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2025年秋全球ChatGPT用户遭遇的真实困境,一场被海外技术社区称为“GPT门”的风暴,揭开了美国AI巨头在服务中暗藏的操作,更让中国付费用户发现,即便支付高额费用,仍难逃区别对待的境遇。

“GPT门”的核心是OpenAI在未充分告知用户的情况下,通过算法路由机制擅自更换模型。

据AIPRM首席工程师TiborBlaho的工程验证及澎湃新闻的多方核实,两款专门处理敏感内容的新型模型——GPT-5-Chat-Safety与GPT-5-a-T-Mini,正悄然接管大量用户对话。

不同于官方宣传的“透明运作”,这套路由系统会根据对话内容实时判断,一旦识别出情感色彩、潜在风险或特定关键词,便将对话从用户选择的GPT-4o、GPT-4.5等模型,无缝切换至这两款“特制”模型。

触发切换的条件宽松得令人震惊,技术社区测试显示,不仅明显的违规内容,就连“我今天过得很糟糕”这样普通的情感表达,或是“illegal”这类中性词汇,都能激活路由机制。

除此之外,当用户明确选择擅长情感互动的GPT-4o时,系统可能暗中启用推理模型GPT-5-a-T-Mini处理,导致回复变得生硬疏离,完全丧失原模型的交流质感。

这种操作就像是在餐厅,顾客点了清蒸鱼,厨房却擅自换成鱼丸,还以“安全”为由搪塞——OpenAI用用户的体验降级换取自身的风险规避。

从商业伦理看,此举已触碰消费者权益底线,OpenAI的ChatGPTPro会员月费高达200美元,官方明确标注该套餐可优先使用高级模型及专属功能。

但实际服务中,付费用户的模型选择权形同虚设,这种未告知的服务替换,性质堪比乘客预订头等舱却被安置在经济舱。

OpenAI在印度推出每月399印度卢比(约合32.7元人民币)的ChatGPTGo低价方案,包含10倍于免费版的消息发送量及扩容服务,却未对中国市场提供任何定制化定价或权益保障。

中国付费用户无论选择20美元的Plus套餐还是200美元的Pro套餐,均需承受同样的模型“被切换”风险,且未获得额外补偿或选择权。

这种地域差异与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明确要求的“不得实施地域歧视”直接相悖。

Reddit用户Lex发布测试视频显示,发送含情绪的内容给GPT-4o后,系统会丢弃原模型回复,转而由GPT-5-Chat-Safety生成内容,且该模型回复更简短、疏离,完全无法满足情感交流需求。

另有用户通过LMArena竞技场测试发现,付费获取的GPT-5版本在部分场景下表现竟落后于GPT-4o等早期模型,根源正是路由系统强制切换至低算力敏感模型。

中国用户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也反映,“明明选了GPT-4o写文案,出来的内容却像新手所为,倾诉压力时得到的回复比机器人还冰冷,这类体验降级正在侵蚀用户信任。

面对舆情压力,OpenAI副总裁兼ChatGPT产品负责人NickTurley出面回应,确认公司正在测试新的安全路由系统,承认对话涉及敏感和情感话题时会切换模型,并强调这是“临时性措施”,用户直接询问可获知当前模型。

但这番解释回避了核心问题:为何对付费用户隐瞒操作,为何中国用户未获与其他地区同等的告知或选择权利?

要知道,OpenAI在企业版服务中早已建立“提前沟通模型调整”的机制,却未将中国个人付费用户纳入保障范围。

但OpenAI中国用户投诉渠道不畅,模型切换问题的反馈往往石沉大海,反观其在欧美地区,不仅开通24小时客服响应,还为Pro用户提供“模型锁定”功能,可手动关闭自动切换。

这种差异对待,本质是将中国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当作“可牺牲成本”,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技术自主权的丧失。

开源倡导者警告,OpenAI的专有模型策略加隐形路由机制,构成了双重壁垒——既垄断模型开发权,又掌控服务分配权,如同汽车制造商保留远程换发动机的权利却不告知车主。

对中国用户而言,这种风险更甚,当学术研究、商业创作、个人倾诉都依赖单一美国AI服务,且对方可随意调整核心服务,不仅权益受损,还可能影响信息安全与创作成果质量。

在AI全球化时代,用户权益不应因国籍而有差异,美国企业不能将“安全”当作区别对待的借口,更不能把中国用户的付费信任当作技术试验的筹码。

中国鼓励“自主创新”与“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这既为本土AI发展指明方向,也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划出红线,任何进入中国市场的AI服务,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保障中国用户合法权益。

技术进步不应以让渡基本权利为代价,全球化服务更不应存在权益洼地,“GPT门”给中国用户敲响警钟:依赖单一外国AI供应商潜藏系统性风险,而监管层也需加强对跨境AI服务的合规审查。

当机器开始替人做选择,那条关乎控制权与透明度的红线,更容不得丝毫跨越,这或许是这场争议带给数字时代公民最深刻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科技   美国   小动作   中国   阴谋   模型   区别   客户   用户   路由   风险   内容   选择权   系统   机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