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因此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呈现出毁誉参半的局面,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
有一个人却使得蒋介石和毛主席两位历史巨擘的共同排斥。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知道国军大势已去,曾想假借"和谈"争取喘息,图谋"划江而治"。
针对蒋介石的意图,毛主席提出八项和平条件,要求惩办战犯、废除伪宪法、改编军队等。
甚至当时苏联大使罗申都曾游说我们接受"南北朝"方案,遭中共坚决拒绝。
同年3月何应钦任行政院长,不久后他代表国民政府拒绝中共提出的24项和平条款,次日解放军即发起渡江战役。
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直言:“何应钦们要的是划江而治,我们要的是彻底解放”。
当年,何应钦其实还曾通过一些渠道试探“起义”可能性,但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
这种立场与对傅作义(北平和平解放)、程潜(湖南起义)等人的优待形成尖锐对比。
且1950年,蒋介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时,毛主席甚至评价"老蒋有点良心"——这种区别对待很有政治艺术。
为什么何应钦成为毛泽东时代的“不可赦免者”呢?这都源于何应钦与我军的“ 历史血债”还有他本人的政治立场以及毛主席对他的“人格否定”。
何应钦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祖籍贵州,从小在私塾启蒙,在家族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之下他自身也十分努力。
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清政府留日资格,进入日本振武学校(与蒋介石为校友)。
当时何应钦为正规录取生,蒋介石为自费生,他们同期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建立早期革命情谊。
辛亥革命后何应钦与蒋介石都曾在陈其美麾下的沪军都督府并肩作战,积累实战协作经验,两人的关系也从简单的同学之谊,变为革命友情。
1924年,因何应钦曾任贵州讲武堂校长、云南讲武堂教务长,熟悉军校运作体系,填补蒋介石缺乏办学经验的短板。
再加上国民党元老王柏龄力荐,两人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何应钦任总教官实际负责军事训练与战术教学。
当时两人关系好到,结为异姓兄弟,蒋介石对外也一直说自己与何应钦是“生死之交”,还曾许诺“有我蒋介石,必有你何应钦”。
1927年蒋介石清党时,何应钦任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亲率部队在上海、杭州屠杀共产党员,周总理险遭其杀害。
据说,何应钦在宁波、杭州等地捕杀共产党员及左翼人士超千人。
然而世事无常,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期间,作为蒋介石嫡系核心的何应钦,却一反常态的未积极支持蒋复出。
蒋介石重新掌权后,把何应钦视为“看风向的骑墙派”,还通过扶持陈诚等新人分权,削弱何应钦在军中的影响力。
没有了蒋介石的支持,何应钦在军中发展变得举步维艰,为了重获蒋介石信任,他投其所好,一力主导“围剿”红军。
据不完全统计,何应钦在1930-1933年任军政部长期间曾签署多项“剿共”密令,造成红军伤亡超5万余人。
西安事变爆发后,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并计划轰炸西安,被宋美龄等质疑“借机杀蒋”,蒋介石脱险后对其更为戒备。
当时周总理等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调停,若轰炸实施,周及代表团成员可能伤亡,国共和谈将彻底破裂。
前面也提过,何应钦曾去日本留学,他与土肥原贤二等日军高层有同窗之谊。
能以流利日语交流,且深受日本军事思想影响,这一背景使其成为国民党内亲日派的天然代表。
结合何应钦亲日背景,我党分析认为,何应钦力主开战是为"重燃内战"。
借张杨之手杀蒋或使蒋死于轰炸,再以"平叛"名义联合日军剿灭红军。
此计若成,中国或将陷入更深重的民族危机,其动机之险恶,使国共两党罕见达成共识:"何应钦之谋,实为亡国之举",此事后,毛主席评级何应钦“比蒋介石更反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利用何应钦的亲日背景对日周旋,1945年何应钦任陆军总司令主持日军受降仪式。
表面维持“国民党二号人物”地位,但蒋将实权逐步移交他人,何应钦成为有名无权的“背锅专家”。
蒋介石曾对何应钦忌惮颇深,但一直将其留在身边,最后还带着他去了台湾。
其主要原因是,何应钦在黄埔军校时期即为总教官,其影响力与蒋介石“校长”身份几乎并驾齐驱。
若贸然杀何,可能触发连锁反蒋浪潮,因此,蒋介石只得容忍何应钦的存在,以维持表面团结,避免党内崩盘。
解放战争中,何应钦被蒋介石架空,到解放战争后期,何应钦曾密谋“第二次废蒋”,联合桂系逼蒋下野。
失败后委托亲信向中共传递“反正意愿”,但毛主席批示:“此人罪孽深重,绝不接受其投降”。
当时毛主席拒绝何应钦投降,是因为主席知道,何应钦的“起义”试探并非出于信念转变,而是权力生涯崩溃前的绝望自救。
中共的拒绝彰显了历史正义的底线——对出卖民族利益、沾染革命鲜血者,绝不给予政治赎买的机会。
何应钦到台湾后,立即被蒋介石剥夺实权,何应钦寓所长期受情治单位监控。
据说蒋介石还曾私下坦言:“我也想杀了他”,而毛主席也因何应钦的反共立场及历史行为拒绝其投降,两人对何的排斥成为罕见共识。
何应钦去世后,墓碑仅刻“何应钦之墓”五字,无任何官职头衔,这是蒋氏刻意消解何应钦政治遗产。
再加上早期毛主席对何的否定,何应钦终成两岸共识下的“负面标本”。
蒋介石对何应钦亲密背后的嫌隙. 《领导文萃》
谋权篡位梦难圆的“大金刚”何应钦.《文史春秋》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