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菊香四溢。最近,国家植物园、国际鲜花港、陶然亭公园等景区的菊花展陆续开幕。五彩斑斓的菊花美不胜收,让人身心愉悦、兴致盎然。与一些现代人眼中的“墓地之花”印象不同,菊花自古就是我国一种象征高洁、长寿的吉祥花。
夏朝人的节气花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菊花古称“鞠”,鞠华、蘜华指的也都是菊花。宋代陆佃在《埤雅》中写道:“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就是说,菊花开放后代表一年中花事的结束。元稹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也是这个意思。
除了“鞠”,菊花还有很多别称,比如延寿客、寿客、黄华、节华、日精、东篱客等,多达近50种。这些名字有的表示菊花的颜色,有的体现菊花的花期,有的体现菊花的药用价值、传说故事等。
比如“节华”,代表的是菊花的物候特征。古人根据植物的物候指导农业生产,通过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时间提示人们农时的变化。《夏小正》有“九月荣鞠,鞠草也,鞠荣而树麦”的记载,意思是野菊花开放的时候,就到了种麦的时候了,可见在夏朝人们已经把菊花当作代表节令的植物了。所以菊花的别名节华,也成为菊花已有近4000年历史的证明。
再比如“寿客”,代表着菊花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有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功效,因此被称为“寿客”,并被誉为“长寿之花”。“黄华”这个名字体现的是菊花的花期和颜色。周代的《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意思是,农历九月,黄色的野菊花开花了。可见我国菊花最早出现的颜色是黄色,而且早期黄色也一度被认为是菊花的正色,钟会的《菊花赋》把“纯黄不杂”作为“菊花五美”之一。
“东篱客”这个名字源自晋代的陶渊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官归田,躬耕垄亩,隐逸田园。陶渊明种菊、赏菊、食菊、咏菊,让菊花精神和他的人格魅力完美结合,菊花高逸贞洁喻意也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受到后世的推崇和传颂,因此后人将“东篱客”作为菊花的代名词。陶渊明也被世人称为“菊圣”,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等经典名句。园艺界普遍认为,这是菊花作为观赏植物栽植于庭院,开始园艺应用的开端。
古代菊花名字之多,间接体现出自古以来人们对菊花就格外喜爱。
菊花展赏菊源起宋代
宋代出现的《刘氏菊谱》是我国第一部菊花谱,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菊花专著。这一时期菊花的栽培技艺日臻完善,宫廷之内常有赏菊、赋菊花诗、饮菊花酒、食菊花宴的活动,在民间形成花市和斗菊活动,这是菊花展览的雏形。
明清时期是菊花品种和栽培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宫廷和民间在重阳节赏菊非常普遍。清末在京城西郊乐善园、继园的旧址上兴建农事试验场,曾开展菊花引种和栽植工作,慈禧太后、光绪帝及宫眷曾至农事试验场赏菊。之后农事试验场售票向公众开放,成为当时京城著名的赏菊之所。这里是北京在公共园林举办菊花展览的开端。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曾这样描写:“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和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曾在北海公园、中山公园举办菊展。第一届北京园林系统菊花展在北海公园双虹榭举办,当时人们排着长队赏菊的情景,成为京城一景。1980年,北京菊花协会成立。之后,由当时的北京市园林局、北京菊花协会在北海举办的北京市菊花展览,成为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市民的喜爱。1985年,北京日报、花卉报等新闻单位开展了首都市花、市树的讨论,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市花市树评选领导小组”。此后全市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市花市树的推荐投票工作,人民群众、各界人士反响强烈,在中山公园举办了“爱首都,议市树市花”游园活动。1987年,北京市确定月季、菊花为北京市花。
我国菊花栽培种植地域广泛,北至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西至青藏高原,东至沿海地区均有栽植,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菊花展览和展示活动。同时,在一些艺菊集中地区,菊花文化已经成为地区和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评选市花的热潮中,江苏南通、安徽芜湖、山西太原、湖南湘潭、山东德州和潍坊、河南开封、北京、广东中山等地都确定菊花为市花。除市花城市以外,天津、唐山、成都、上海、济南、乌鲁木齐等很多城市也会定期举办菊花展览,成为国庆节和重阳节期间重要的群众赏花活动。
中国菊花展览会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菊花主题花展。1982年第一届中国菊花(品种)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后更名为中国菊花展览会,每三年一届,曾在上海、杭州、无锡、成都、合肥、南京、中山、开封、北京、荆门等城市举办。
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菊花文化之乡,如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相传在南宋时期,有移民南迁至小榄,他们见这里黄菊遍野,于是视为宝地,在此定居垦植,建立家园。明代小榄艺菊、咏菊之风逐步兴盛,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菊花会”。人们设花场、列花名、推魁首、列等第,俨然开科取士,称为菊试。小榄从1814年开始举行大型菊会,在此之后按照乡约每60年举行一届“甲戌菊花盛会”,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同时每10年举行一次中型菊花会,每年举办小型菊花会,赏菊爱菊在小榄民间深入人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活动,菊花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榄有独特的大立菊栽培技艺和菊艺裱扎造景艺术,堪称一绝。比如2007年小榄制作的菊花阁(仿滕王阁)造景,楼高24.3米、宽72.2米,全部用菊花裱扎而成,巍峨壮观。
菊花本是吉祥之花
菊花在秋季傲寒开放,被国人认为富有坚韧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被誉为“花中君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代诗词、绘画、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在常见的绘画作品和吉祥纹样中,“杞菊延年”(枸杞与菊花)、安居乐业(鹌鹑与菊花)、“耄耋菊花”(蝴蝶与菊花)、祝寿(菊花与竹子)等都有长寿、祈福的美好寓意。
毛泽东主席也赞咏过菊花。1929年秋,毛泽东到福建省的上杭县,住在汀江边一座临江的小楼。此时正值重阳节,看到汀江的江水,黄色的菊花正在盛开,毛泽东因景抒情,写下著名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诗中描写了当时秋日的场景,更是对人民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傲霜而放的菊花,象征着一身傲骨、不畏严寒的精神和勇气,写出了对美好春光和革命胜利前景的憧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是吉祥之花、花中君子的菊花,近年却被不少人误解为仅代表哀悼的墓地之花、丧葬用花。为澄清这个误会,就不得不说说菊花的传播史。
原产于我国的菊花最先传入日本、朝鲜。早在唐代,日本就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政治制度、文化技术,其中就包括菊花的栽培技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789年,法国商人从我国带回三种菊花,但只有一种紫菊保存了下来。从此,这种菊花在欧洲各国不断繁殖、广为栽培,19世纪传入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菊花逐渐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一种普遍栽培的花。目前全世界主要菊花栽培生产地区有中国、日本、韩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南非等国家。
菊花从中国走向世界后,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欧洲国家和日本,菊花尤其是黄色、白色的菊花被认为是丧葬祭奠用花。这种观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到中国后,这枝中国古老的吉祥之花被部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误解,以为菊花是不吉利的,甚至在家中都不敢种。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积极给菊花“正名”。社会各界都应行动起来,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和科学普及,保护我国传统的菊花种质资源。我们一起努力让菊花走进人们的生活,让这承载着吉祥与风骨的东方之花能被更多人读懂,让镌刻着文化根基的菊花文化生生不息,在时光里悠扬地传承下去。
慧眼观菊
赏菊如何看“门道”
菊花是世界上品种丰富的栽培植物之一。菊花品种的变异性非常强,通过自然变异和人工育种,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菊花,全世界品种多达3万个左右,国内栽培的传统菊花品种就有3000多个。人们在菊展上观赏菊花时,常常感到目不暇接,那么应该如何欣赏它们呢?
一是赏株型。从株型可以区别不同的栽培方式,如独本菊、多头菊、案头菊、大立菊、什样锦、悬崖菊、盆景菊、造型菊等。一株一花的是“独本菊”,多为大花品种盆栽,花朵硕大,观赏性强;一株多花的“多头菊”常见有三头、五头、九头、十六头;一株有数百朵甚至上千朵花的“大立菊”,关键在群体花期整齐度和花朵裱扎技艺;悬垂状的“悬崖菊”又称悬岩菊,用小菊模拟山岩间菊花长尾状下悬的姿态,如置于高处,花朵如瀑布倾泻,别具雅趣;用各色品种嫁接在青蒿上,使几十甚至几百个不同品种的菊花在一株开放的称为“什样锦”;“案头菊”则以株矮、花大、盆小取胜,置于厅堂、几案之上品玩。
二是辨花型。菊花的花型按照花瓣形态分为平瓣类、匙瓣类、管瓣类、桂瓣类和畸瓣类,每类还包含多种亚型,如荷花型、蜂窝型、叠球型、龙爪型、卷散型、璎珞型等30多种,变化多姿。如卷散型菊花外部长而飘垂、潇洒雅致;桂瓣菊花花心凸起;丝发型管瓣细长而下垂。如果遇到花瓣有毛刺、龙爪、钩环等则视为奇型,比较少见。
三是观花色。如今菊花花色极为丰富,有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粉色、绿色、泥金、绿色、墨色、复色等。日本科学家近年通过基因育种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真正意义上的蓝色菊花。评品菊色时,以纯为正,不同颜色有不同风韵,墨、绿、泥金等颜色更是难得。花瓣的正面与背面或不同部位呈红、绿、黄等不同颜色的为复色,出现在少数品种上,变化多姿。
四是品花名。在菊花展览中,人们会看到每株菊花都有一个名字,就是品种名,比如绿牡丹、墨荷、长风万里、贵妃醉酒、十丈竹帘……很多菊花名品都是经年传承下来的,同时培育菊花的人也会为栽培出的新品种直接命名,通常会根据菊花的形状、姿态、色泽、产地或依花的意境引经据典为菊花命名。
除了赏株型、辨花型、观花色、品花名,古人还有一个别有意趣的赏菊方法:观菊影。明末文人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中记载了他与董小宛一同欣赏菊花“剪桃红”的花影的叙述,文中写道:“客贻我剪桃红,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
菊花盛筵
慈禧喜食菊花火锅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菊花的药用、食用价值。《本草纲目》有载:“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意思是说,菊花整株都是宝,是重要的菜肴佳品,用菊花的花瓣做菜肴,爽脆可口,花味鲜甜、清香。
据说慈禧太后喜爱菊花,到了秋季,便令宫女每日摘白菊花数朵,用清水漂净,于沸腾的鸡汁锅中涮而食之,在北京便有菊花火锅这道名菜之说。在小榄有著名的菊花宴,席上的各种菜肴、点心和饮料均以菊花为材料,素以色香、味美、清淡、高雅而驰名。菊宴用的菊花,多选用匙瓣菊类,常以多色混用,以增菜肴美感。菊花美食有菊花鱼球、菊花肉、菊花饼、菊花糖、菊花蛋卷、菊花鱼片羹、油炸菊叶、菊花酒、菊花饮等。小榄名菜“菊花鱼球”,就是用菊花瓣和鱼肉做成的色香味俱佳的广东名菜。
供图:北京日报图片库、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