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禁令从莫斯科传来,让曾是其市场“救兵”的中国卡车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
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宣称俄罗斯将禁止东风、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在内的多家中国卡车出口到俄罗斯国内。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表示疑惑,为何一向与中国关系友好的俄罗斯突然对我们背后捅刀?
但令人费解的是,一直以来,中国卡车是缓解俄罗斯 “卡车荒” 的主力。这些车型在俄罗斯合法销售多年,既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质量投诉或安全事故,也没有任何独立检测机构出具过相关问题报告,为何一夜之间就“通通不合格”?
俄乌冲突爆发,西方断供,戴姆勒、沃尔沃这些欧美卡车巨头一个接一个撤离俄罗斯。俄罗斯本土的卡车工厂,也因为关键零部件断供而陷入瘫痪。
一时间,无论是跑长途的民用物流,还是保障前线的军用后勤,都面临着“卡车荒”的窘境。
就在这个青黄不接的节骨眼上,中国卡车来了。
在此之前,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几乎隐形。俄罗斯用户的胃口更偏欧系,本土品牌和欧洲货占据着绝对优势,2021年中国品牌的份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但地缘政治的突变,硬生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门。物美价廉、供应稳定的中国卡车,无疑是俄罗斯人的救命稻草。
福田欧曼、东风天龙等中国卡车迅速崭露头角。它们不仅比同级别的欧洲卡车便宜近三成,而且皮实耐用,很快就俘获了俄罗斯用户的心。
市场的反馈直接又粗暴:中国卡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不到4%,像坐了火箭一样,直冲到2024年的58.3%!
短短两年时间,俄罗斯每卖出10台新卡车,就有6台来自中国。甚至中国重汽的汕德卡,在销量上还超过了俄罗斯本土的巨头卡玛斯。
这场完全由外部环境促成的市场大洗牌,让中国卡车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市场霸主。可正是这种近乎“开挂”般的崛起,也为后来那场风波埋下了伏笔。
毕竟,任何快速的成功,都可能引发旁观者的不安。
对于俄罗斯来说,眼睁睁看着市场半壁江山落入中国品牌之手,这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懂。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本土卡车产业的生存危机。俄罗斯的民族品牌卡玛斯和乌拉尔,市场份额从过去的六成以上,被活生生挤压到33.3%。
销量断崖式下跌,卡玛斯工厂不得不削减工时,工人工资也跟着缩水。这不单单是经济账,更像一记闷棍,重重地打在了俄罗斯的工业自尊上。
想想看,曾经指导中国造卡车的“老大哥”,如今却眼睁睁看着自家市场被昔日“学生”占领,这口气,如何能咽得下?
更深一层的忧虑,则关系到国家安全。现代军用卡车和民用卡车技术同源度高达60%,是战时后勤运输的关键命脉。
随着中国卡车占据主导,俄罗斯本土卡车零部件中的“中国制造”占比,已悄然突破了30%。
这种在技术和供应链上的深度依赖,和平时期叫商业合作,但在战略层面,却随时可能成为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重重考量之下,俄罗斯终于决定出手了。这并非心血来潮的突袭,而是一套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组合拳。
这场“定向打击”其实早在2024年春天就已经打响。先是要求那些经中亚转口到俄罗斯的车辆,必须补缴税费差额,这一下子堵住了不少“灰色渠道”。
紧接着,又大幅上调了进口汽车的报废税,而且放出话来,未来还要逐年递增。
此外,以前可以在欧洲或土耳其完成的认证,现在必须拉到俄罗斯本土实验室去测,测试项目也更有针对性。
这套流程走下来,认证周期从三五个月拉长到接近一年,费用也翻了一倍。
当这些措施依然遏制不住中国卡车的猛劲儿时,更严厉的手段便呼之欲出了。
从暂停部分车型批准,到工贸部长亲自下场公开批评“严重缺陷”,再到7月30日那纸措辞强硬的禁售令,俄罗斯的态度步步升级。
8月1日生效的报废税新规,更是精准地把车辆在俄罗斯售价与进口成本的差额也纳入征税范围,这一下子,直接砍掉了中国卡车最大的价格优势。
如此组合铁拳之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遭遇重创。不仅冻结了销售渠道,更有约三万辆已售车辆面临召回整改的巨大风险。上半年对俄出口额同比暴跌近六成,损失惨重。
可俄罗斯真的想把中国卡车一棍子打死吗?
就在宣布禁令前不久,俄罗斯抛出了一项“工业本地化计划”。只要外国车企在俄罗斯本土的组装率超过50%,就能享受到丰厚的关税减免和税收优惠。
这番操作背后的意图,就像摆明了告诉你:俄罗斯要的,不只是物美价廉的整车,更想把技术、生产线、就业岗位以及配套零部件产业链都留在自己家里。
一方面用贸易壁垒把中国车企纯粹的“卖货”模式堵死。另一方面又用本地化政策抛出橄榄枝,提供一条看似更艰难、实则更长远的出路。
这摆明了是在说:想继续在俄罗斯市场玩下去?那就来我这里建厂,一起挣钱。
从技术层面看,俄罗斯确实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尽管有着苏联时期辉煌的工业遗产,但如今俄罗斯的卡车技术已经略显疲态。
当中国重汽的L3级自动驾驶卡车,已经在北极圈的矿区实现了无人运输时,卡玛斯的同类技术还在实验室里转悠。
在全球卡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狂奔的浪潮中,俄罗斯显然不想掉队,而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是他们追赶潮流最现实,也最直接的路径。
面对这套全新的游戏规则,一些中国车企已经开始行动了,选择“迎难而上”,加快在俄罗斯的本土化布局。在俄罗斯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和配件体系,绝非易事。
俄罗斯对中国卡车的禁令,看似一场突如其来的市场震荡,实则是其在产业安全与发展诉求下的必然选择。从 “救命稻草” 到 “半壁江山”,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的狂飙突进,既得益于特殊时局的助推,也难免触动本土产业的敏感神经 —— 既有对民族工业自尊的冲击,更有对供应链安全的深层忧虑。
俄罗斯的一系列组合拳,绝非简单的 “驱逐”,而是用贸易壁垒倒逼合作模式升级:关上纯进口的大门,却为本地化生产虚掩着一扇窗。这背后,是对技术、产业链和就业岗位的迫切渴求,也是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的战略考量。
参考资料:俄罗斯禁售部分中国品牌卡车,为哪般?2025-08-01 14:35·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