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你喝过抹茶咖啡,吃过抹茶蛋糕,或者是抹茶冰激凌吗?
最近我看到美国媒体 Business Insider 在他们的“So Expensive” 系列节目里做了一期视频,标题是《美国是日本最大抹茶买家,这正在把行业拉到极限》。
这期视频其实讲的是一个更普遍的现象:当社交媒体给一种原本产量相对稳定的农产品,打上一针“流量强心剂”,短期需求脉冲会如何撕扯这个传统行业。
视频里提到,美国现在每年从日本进口超过 2000 吨抹茶,已经是日本抹茶最大的海外买家。过去抹茶是茶道里的小众角色,如今却成了全球最抢手的茶类之一。

抹茶在美国因为 TikTok 而成为网红
关键的问题是,需求并不是均匀落在整个品类上,而是集中冲向最贵、产能最有限的那一段——所谓“仪式级(ceremonial-grade)抹茶”。在欧美社交媒体的语境里,只有在家点一杯“ceremonial-grade matcha latte”,才配得上你的自我关照、晨间例行和健康人设:你点的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问题是,仪式级抹茶的生产逻辑,天然对“短期暴涨的需求”非常不友好。
要做出一碗颜色鲜绿、口感细腻、苦味低、鲜味高的抹茶,需要在新芽萌发前就搭棚遮阴,让茶树进行一段“弱光、积累氨基酸”的特殊生长,再精确地采下一芽二叶,经过蒸青、烘干、去梗、石磨,任何一步偷懒都会体现在你的那一口饮料里。
这是一套高度依赖气候、土地和熟练工人的体系,扩产的周期往往以“年”为单位,而不是以“月”来计算。更现实的是,日本茶农本身面临老龄化问题,愿意进茶园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成本逐年走高,极端天气也在频繁打断产量:一点晚霜、一场暴雨,都可能让今年的高等级茶叶减产。
但是, So Expensive 这期视频展示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时间尺度。纽约这两年涌现出一批像 Aoko Matcha 这样的抹茶专门店,把抹茶从“东方茶道”改造为“都市生活方式”:极简门店、原木桌椅、透明工作台,配一杯 6~8 美元的抹茶拿铁;镜头扫过,顾客排队、杯子排排站,很自然地就成为短视频模板。再加上 TikTok 上 #matchatok 这样的标签火起来,短时间内就能把几百万、几千万用户的注意力,推到同一杯抹茶上。
对上游种茶的人来说,这就是外部世界突然猛踩了一脚油门。需求曲线在一两年内被生拉硬拽地推到右上角,而供给曲线却几乎动不了——你不可能因为 TikTok 又多了一个热门话题,就立刻找到新的高山茶园、招来一批会做遮阴和石磨的工人。
于是,媒体看到的是“价格创新高”“产品缺货”“茶农压力巨大”,消费者感受到的是“仪式级抹茶好贵”“想喝的那款总在断货”,行业内部则是一种集体的“被催更”焦虑:你还没来得及为上一轮增长完成基础设施升级,新一轮流量已经压过来了。

仪式级抹茶是顶流产品
更微妙的一点在于,社交媒体推动的不是“整体茶叶消费”,而是对某种“可被拍摄、可被分享、可被符号化”的产品的偏好。抹茶的绿色非常上镜,拉花好看,容易与玻璃杯、木桌、阳光、MacBook 等符号组合成一张“生活方式照片”。这意味着它在短视频时代天然比红茶、乌龙茶更吃香。
于是需求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各种茶类上,而是像激光束一样集中打在某个小小的细分品类上。对于抹茶这种原本就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产能爬坡缓慢的作物来说,这种“激光式爆红”,几乎等同于一场短期冲击测试。
所以,如果把这期 BI 的视频换一个抽象角度,它其实讲的是“短期需求脉冲”和“长期供给刚性”之间的错位。社交媒体给了需求端一只随时可以加速的油门踏板,你可以让某种生活方式在一两个月内席卷全球;但供给端那只踏板却非常钝重,土地、气候、劳动力结构、基础设施建设,都决定了你根本不可能在同样的时间维度里完成匹配。
站在产业角度,这又是一个“谁来为波动买单”的问题。眼下最直接承压的是日本本土的茶农和茶企——他们既希望搭上全球抹茶热的顺风车,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天花板;一边要维持“日本原产、传统工艺”的品牌溢价,另一边又被要求源源不断地给纽约、洛杉矶、伦敦的咖啡馆供货。
这时候,中国的存在感就变得耐人寻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其实已经是全球抹茶产量的大户之一,其中贵州更是这几年增速最快的产区之一。公开资料显示,贵州一些县市已经建起单日产量可达十吨的“超级抹茶工厂”,年产能数千吨,产品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北美就是重要市场之一。
也就是说,从纯供给能力上看,如果只是要满足“抹茶风味的饮品”“中高品质的原料”,中国完全有能力为这轮全球需求潮提供一部分“物理解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 Business Insider 视频里强调的那种“紧张感”就是假的。因为视频聚焦的是“日本抹茶产业”这个更窄的集合:日本本土种植、日本企业加工、日本品牌出口,尤其是面向西方市场被定义为“仪式级”的那一小截高端。
对于这部分细分市场而言,社交媒体上被不断强化的是“来自日本”“茶道文化”“宇治、鹿儿岛、静冈”等地名,与其说消费者在买的是抹茶这种物质,不如说是在买一整套关于日本的想象。一旦你把产地标签改成别的国家,即使杯子里粉末的物理性质相差无几,溢价也会被迅速打折扣。
这就解释了一个表面矛盾:一边是日本茶园被需求压到满负荷运转,媒体在讲抹茶“短缺”;另一边是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抹茶产能不断扩张,工厂可以做到高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浙江武义的抹茶基地
两者之间隔着的不只是地理距离,而是一层很厚的“品牌心智”。从全球范围看,解决抹茶短期稀缺的物理解法,很多都已经悄悄生长在贵州的山谷里;而抹茶溢价的心理密码,却仍然牢牢握在日本的故事手中。
从长期来看,这个故事可能会朝两个方向展开。一种是日本在守住高端仪式级抹茶叙事的同时,有选择地与中国等新兴产区进行更透明的产业协作,用后者来承担部分大众级需求,把有限的本土资源集中在更窄、更高溢价的段位。
另一种则是,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产区开始尝试讲自己的故事——不再只是“给别人做代工的工厂”,而是建设“高海拔、云雾、多样性风味”的新抹茶产区形象,慢慢在全球消费者心智里,争取一个除了“日本抹茶”之外的第二锚点。
但不管未来怎么演化,眼下这波由 #matchatok 等话题推动起来的抹茶热潮,已经给所有农产品行业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在一个需求可以被社交媒体瞬间点燃、又可能随时转向别处的时代,传统农业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弹性与安全边界?
其实,被社交媒体这种的脉冲式营销拉爆的,何止是抹茶呢?问题来了,你最近有没有买因为抖音视频的召唤就去排队打卡的网红产品呢?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