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西夏陵”入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项重要决议震撼出炉——“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攀升至60项,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次盛大丰盈。巍巍西夏陵,历史文化的巨人;东方金字塔,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奇迹。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踏入这片土地,星罗棋布的土冢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磅礴。一堆堆废墟、一段段残墙、一墩墩夯土台基,俯拾皆是的残砖烂瓦,共同勾勒出这片广袤、荒凉却又深邃神秘之地。这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里是一部生动的西夏历史教科书,更是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鲜活课堂。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它不仅属于当代,更泽被子孙万代。中国传统建筑素重对称,西夏陵建筑虽大体保持对称格局,却又不乏独特变化。西夏陵留存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葬俗,陵区内狭小简陋的土洞墓与中原传统的砖室墓截然不同。随葬品中,表情夸张的力士碑座,以及完整的羊、狗、铜牛、石马等家畜家禽骨架或仿制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党项人尚武的内在气质。

跨越千年的历史化石,区域历史的生动见证。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始终是重中之重。2013 - 2014年间,中央与地方政府投入超1亿元用于西夏陵保护工程。保护西夏陵,就是守护一段历史文化,呵护一方文明化石,这既是对历史的敬重,更是对世界文明的担当。

贺兰山巍峨耸立,西夏陵雄伟壮观,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绘就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西夏陵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交相辉映,构成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贺兰山与西夏陵,成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西夏陵背山面水,依傍帝都,尽享山、水、城的地利之势。山,指贺兰山;水与城,则是贺兰山以东平原的黄河与兴庆府。陵区依偎于贺兰群峰之下,巧妙避开西部阿拉善吹来的强劲寒流。陵区附近沟口稀少,风口自然不多,山麓平坦开阔,光照充足。地表遍布砾石、粗砂,土层薄但地基承载力大,保水性差却自然排水良好。陵区地壳由数条阶梯状断裂带构成,能有效缓冲地震冲力与破坏,这也是银川历经多次强震,而陵区内黄土夯筑的陵台、角楼、神墙等依旧巍然屹立、极少塌毁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夏陵的建设,是古代风俗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的结晶,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历史诠释。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中华文明,呈现一体多元的绚烂格局。西夏陵以实证的姿态,彰显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关键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西夏陵的空间布局、设计理念与建筑形制,既承袭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独特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堪称文化融合、民族交融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美美与共,中华文明精彩纷呈。

“西夏陵”入遗,是全新的起点。历史为源,文化铸魂,文物与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应守护好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运用多种手段挖掘其多重价值,讲好文化遗产故事,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贡献更多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西夏   生动   见证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   文化遗产   遗址   自然   建筑   文化   世界遗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