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环状的,怎么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前言:

一块传国玉玺,象征着皇权的正统与天命;一块和氏璧,被誉为天下无双的美玉。

然而,前者方正厚重,后者却是环状通透,二者在形制上的巨大差异,让人不得不疑惑:那块被赵国视为国宝、几经波折的和氏璧,究竟是如何“变身”为秦始皇手中那枚四四方方、权力至高的玉玺?

卞和的泣血之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卞和的玉工,在荒山野岭中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玉石。

他欣喜若狂,以为这块玉石必定是上天的馈赠,定能换得荣华富贵。

然而,现实却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

卞和三番五次进献玉石,却屡遭楚王斥责,甚至还因此断了双腿。

面对命运的捉弄,卞和并未放弃。

他坚信这块玉石的价值终有一天会被发现。

果然,第三代楚王继位后,慧眼识珠,让能工巧匠将玉石雕琢成了一件美轮美奂的玉璧。

这件玉璧因卞和的执著而得名"和氏璧",成为楚国的镇国之宝。

卞和的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往往与挫折相伴。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铸就不凡。

和氏璧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晶莹剔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不屈之魂。

环形薄璧的工艺奇迹

玉璧,是古代礼器中的珍品。

考古发现,战国至汉代出土的玉璧大多为环形,玉质温润,纹饰精美,彰显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

然而,这些玉璧往往薄如蝉翼,即便是号称"大玉璧"的器物,厚度也仅有0.6厘米左右。

如此纤薄的玉璧,对玉工的要求可谓苛刻至极。

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玉石断裂。

而且,环形的设计也增加了打磨的难度。

工匠们需要在有限的厚度内,精雕细琢出云纹、蟠螭等精美图案,还要确保玉璧的圆润和对称。

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无尽的耐心和专注。

环形薄璧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古人追求完美的匠心精神

他们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执著,值得我们现代人敬佩和学习。

秦始皇的霸业与玉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为了昭示天下,彰显皇权神授,秦始皇命人打造了一方传国玉玺。

与秦朝强大威严的气魄相呼应,这方玉玺质地坚硬,大小适中,玺面端方正直,四四方方。

玺面上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寓意秦朝江山永固,皇权天授。

秦始皇将玉玺视为国之重宝,随身佩戴,寸步不离。

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秦始皇深谙政权稳固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他利用玉玺这一神圣标志,将皇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塑造出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形象。

玉玺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秦朝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和氏璧与玉玺的千古疑云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两件国之瑰宝,它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纠葛在一起。

自古以来,坊间就流传着种种猜测,认为秦始皇定是将和氏璧雕刻成了玉玺。

毕竟,和氏璧乃天下美玉之最,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自然要将其收入囊中。

然而,细思却又疑窦丛生。

和氏璧环形薄璧,玉玺方形厚重,两者在形制上大相径庭。

以先秦的工艺水平,又怎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变形"呢?更何况,如此珍贵的美玉,秦始皇又怎舍得大刀阔斧地切割雕琢? 还有史书记载,秦国盛产美玉,尤以蓝田玉最为名贵。

或许,秦始皇根本无需寻求和氏璧,而是就地取材,命人以蓝田玉打造玉玺。

这一说法虽未得到确凿证据的支持,但无疑更符合情理。

千古谜团,就此埋下。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真实渊源,恐怕只有在时间的迷雾中,徒留无尽遐想了。

玉玺制度的时代变迁

玉玺,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折射出一个朝代的文化心理。

纵观历史长河,玉玺的形制和地位也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演变。

在唐宋以前,玉玺多为小巧玲珑的印章,似核桃般大小,皇帝们多随身佩戴,不离左右。

这既是出于对玺印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也是为了随时处理朝政,以玉玺这一国之重器号令天下。

然而,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玉玺的尺寸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宋代以后,朝廷对玺印的管理日益严格,玉玺不再允许随意携带,而是安置在案头,成为一种威严的摆设。

到了清代,玉玺的尺寸更是大得惊人,重量也越来越不可小觑。

玉玺制度的嬗变,折射出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帝王愈发依赖玺印来彰显自己的威权。

然而,当玉玺越来越脱离实用,成为一种僵化的形式时,它背后所代表的皇权,或许也已日薄西山,岌岌可危了。

结语:

历史,往往藏在细节里。

一件件美玉,串联起权力更迭的兴衰轮回。

和氏璧的传奇,玉玺的谜团,揭示了一个个时代的文化密码。

虽然尘封已久,但它们依然在低语,述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

或璀璨,或悲怆,都是岁月不可磨灭的记忆。

参考资料: 1.《后汉书》范晔 2.《史记》司马迁 3.《汉书》班固 4.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器 5.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玉器 6.山东曲阜"大玉璧"出土 7.《玉器收藏与鉴赏》张鹏飞 8.《玉器与中国文化》杨伯峻
9.《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0.《中国古代玉器》钟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和氏璧   玉玺   楚国   形制   环状   皇权   秦朝   美玉   环形   玉器   玉石   手里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