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石刻,见证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骆驼与驴石刻(受访者供图)

  连日来,“东天山来的骆驼队”重走丝路活动受到诸多关注。有意思的是,在龙门石窟里,我们能看到古人刻下的骆驼和驴。它们就像历史的快照,把当年丝绸之路运输队的模样定格了下来,将我们带回那段驼铃悠扬的岁月。

  这组石刻位于龙门石窟路洞,其中骆驼刻画得十分写实:饱满的驼峰、清晰的皮毛纹理、稳健伫立的四肢,仿佛刚刚穿越茫茫沙海,在此驻足小憩。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它的形象出现在龙门石窟,是北魏至唐代丝绸之路繁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直接证据。”龙门石窟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王青茹说。

  骆驼身旁,还有一头驮着厚重行囊、步履稳健的驴。驴性情温驯、适应力强,常承担驿站间的短途接驳,为大型骆驼队运送补给。这一组合不仅再现了商队运输的真实场景,也映射出当时物流系统中不同牲畜的细致分工。

  “除了骆驼与驴,龙门石窟中还保留着大量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佛教造像,它们都是中外文明深度交融的见证。”王青茹说,在龙门石窟现存窟龛中,有不少由外国或外族人士所开凿,如印度高僧宝思惟的丈六石龛、吐火罗僧宝隆的释迦像龛,以及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的安、康、石、曹等姓氏胡商修建的窟龛。这些造像实物,与《洛阳伽蓝记》中“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的记载相呼应,勾勒出洛阳当年作为国际都会的繁华图景。

  “从艺术传承来看,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是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并逐步中国化的辉煌成果。”王青茹说,这一过程早期,丝绸之路上形成了具有浓郁西域特色的“龟兹模式”“凉州模式”与“平城模式”。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在融汇中外艺术基因的基础上,创新出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视觉特征的“中原风格”。这一风格在龙门石窟的确立,标志着佛教造像艺术完成了关键性的中国化转型。

  这些留存在龙门石窟的造像与纹样,生动刻下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图景。这条通道上往来不绝的,是商品,也是思想、艺术与信仰。它们最终被刻入石壁,为那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永恒的注脚。(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历史   丝绸之路   石刻   见证   文明   造像   骆驼   佛教   洛阳   艺术   北魏   图景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